段怀恺敲开李绍渊办公室的门时,对方正对着电脑屏幕查看训练数据。
王建斌与李绍渊完全是两种风格,他俩一个是铁手腕一个是软刀子,像是京剧里的红白脸。李绍渊今年三十四岁,并非运动员出身,算得上十分年轻有为。
段怀恺出声:“李指,您找我。”
李绍渊抬起头,朝自己对面的椅子抬了抬手:“坐,来得正好。想找你聊聊陆燃的情况。”
段怀恺在对面坐下:“陆燃状态恢复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前段时间跟林乐和比了一场500米,初步来看已经算是突破了心结。只要稳步训练,相信一定可以在队内选拔赛上取得名额。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
“确实是好消息。”李绍渊身体微微前倾,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精明的光,“怀恺,之前沈昭的那套‘造神’方案,相关资料你那里有吧?”
段怀恺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沈昭的?李指导,你的意思是……”
“方案主体调整一下,套用到陆燃身上。”李绍渊的语气平淡,“现在沈昭正式退役只是还没有跟外界公布,但已经是板上钉钉。队里需要一个新的核心,一个能扛起大旗、凝聚士气,也能对外吸引目光的‘标杆’。陆燃有这个实力,现在心理关卡也过了,是最合适的人选。”
段怀恺沉默了片刻。
他理解任何团队都需要一个领头羊、一团凝聚力,但作为一名从运动员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教练,他内心深处对此有种本能的抗拒:“李指,这事儿是不是再斟酌一下?陆燃刚走出来,我怕承受不住过多的关注和压力。”
李绍渊抬手打断了他:“怀恺,我明白你的顾虑。但你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竞技体育需要‘造神’?或者说为什么需要打造明星运动员?”
他的眼神定定地看着段怀恺,仿佛要看穿他的心底,语气平稳:
“第一,凝聚力。一个团队需要灵魂人物。沈昭在的时候,他就是队里的定海神针,他退役,必然留下真空。需要尽快树立一个新的核心,让其他队员有目标,有向心力,良性竞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第二,外部压力。短道速滑竞争多激烈?那几个强国哪个不是虎视眈眈盯着咱们?我们需要一个能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标志’。一个强大的、被神化的对手,本身就能在心理上占据优势。沈昭‘弯道之王’的名头,在赛场上就是威慑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绍渊向办公椅上一靠,目光锐利地看向段怀恺,“资源和关注度。上面要看成绩,赞助商要看市场价值,民众要看英雄。打造一个明星运动员,能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训练资源、科研支持、媒体曝光和商业赞助。这些,最终都会反哺到整个队伍的建设上。没有这些,我们怎么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怎么引进最新的技术和各种设备?”
他语气放缓:“怀恺,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的成绩是靠血汗拼出来的,没有半点虚假。但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况且‘造神’又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将运动员真正的实力和闪光点,通过精心策划,最大化地呈现出来。陆燃有成为‘神’的潜质——技术顶尖,外形出众,现在又多了份浴火重生的故事性。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个故事讲好,把他推到台前。”
“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指导。”段怀恺最终沉声开口,“方案我会着手调整。但是我有一个请求。”
“你说。”
“沈昭能成为核心,不仅仅是因为他弯道技术好,更因为他从500米到1500米,甚至接力,都能扛得住,是名副其实的‘全能王’。队里服他,对手怕他,是因为他几乎没有短板。陆燃呢?他的优势在短距离,爆发力强,弯道技术现在恢复了,确实顶尖。但中长距离呢?他的体能分配、战术执行、耐力续航,比之世界顶尖选手尚有差距,更不用说在国际赛场上面对那些经验丰富的对手。”段怀恺考虑再三还是开口说道,“如果我们现在强行把他推上‘神坛’,而他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尤其是在世锦赛、冬奥会这样的综合性大赛上,因为能力不够全面而失利,那一定会被反噬!外界会说他德不配位,队内会滋生不满,赞助商会动摇,之前所有的投入和期待都可能化为乌有,甚至会毁掉这个好不容易才从阴影里走出来的苗子!”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的陆燃远不如曾经的沈昭全面,贸然为他“塑金身”完全是害他。
李绍渊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那怀恺认为应该怎么办?”
能提出问题的人很多,但职场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李绍渊当时向段怀恺抛出橄榄枝也正是看中了对方这一点。
段怀恺直起身,与李绍渊对视:“我的意见是,方案可以准备,宣传可以铺垫,但真正的核心必须放在全面提升陆燃的综合能力上。在他没有拿出足以服众的、全面的成绩之前,‘神’的名号,绝不能轻易扣在他头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领军人物,而不是一个被吹捧起来的泡沫。”
李绍渊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承认段怀恺说得对。竞技体育重在竞技,冰场上的硬实力才是根本。
“你说得对,怀恺。”思考片刻,李绍渊终于开口,“是我有些心急了。但沈昭退役,舆论和市场都需要一个新的焦点,你有什么解决方案?”
“未来三个月,我会重点锤炼陆燃的中长距离能力。”段怀恺显然早有打算,“增加有氧耐力训练比重,强化核心力量,模拟不同战术场景。我会亲自盯他的1500米,让他习惯在混乱的集团中保持清醒,学会更聪明地滑行。500米是他的基本盘,不能丢,但1000米和1500米,必须至少有一项能稳定进入世界前三甚至冲击金牌。接力方面,也要加强他与其他队员的磨合,培养他作为核心锚定点的能力。”
李绍渊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训练上的事情,你全权负责。宣传方面,我会联系媒体把握好节奏,前期以回归、突破、潜力为基调,为他积累口碑和观众缘。等他用成绩说话了,我们再全面启动后续计划。”
话题终了,段怀恺思考片刻还是决定开口:“李指导,那沈昭呢?他现在因伤退役,队里……或者说,总局那边,对他有什么安排吗?”
“沈昭是个好运动员,好队长,他的牺牲完全在意料之外。”李绍渊的语气平稳,像在陈述一件客观的事实,“按照流程,他会拿到一笔因伤退役的运动员补助,总局也会协助他办理相关手续。他如果想转型,我们可以推荐他去北大进修,或者如果他愿意,龙江省队那边缺青年队教练,沈昭本来也是龙江人,他可以回去试试。”
段怀恺忍不住追问:“李指,沈昭的影响力、他对冰刀技术的理解、还有他在队里的威望……”
李绍渊抬手,打断了段怀恺:“怀恺,我明白你的心情。但你要清楚沈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竞技体育尤其是我们这种争分夺秒的项目,更新换代就是这么快。”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我们现在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要集中在有未来、能出成绩的现役运动员身上。沈昭,他已经无法再踏上赛场了。对于他因伤痛退役这件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冷处理,万万不能刻意宣传渲染。他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利用不好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影响其他运动员的发展。”
“所以,对于沈昭,最好的安排就是‘平稳过渡,光荣引退’。”李绍渊总结道,“我们感谢他,妥善安置他,但队伍的目光必须向前看。他的故事可以作为激励后来者的精神财富。”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段怀恺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沈昭时代”已经落幕,车轮碾过曾经的功勋滚滚向前,每个人都是集体意志的燃料。
段怀恺走出李绍渊办公室的时候,整个人恍惚。其实在他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社会的规则,只是很多时候仍然会抱不切实际的期待。
去年世锦赛沈昭1000米夺冠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畔回响。那时的沈昭身披国旗,在冰场中央缓缓滑行,汗水与泪水在他的脸颊交织。他对着看台上和镜头前的观众挥手,他拥抱教练和队友。那一刻,所有人都以为属于沈昭的时代来了,现在竟然就这么草草收场,像是狗血八点档电视剧。
可工作还要继续,段怀恺推开训练馆的门时,陆燃刚结束一组弯道训练,正靠在护栏边微微喘息。从前他没有仔细看过陆燃,现在发现对方真如李绍渊所说在外形上很占优势。
冰场的灯光落在陆燃汗湿的侧脸,他的骨相极佳,皮肤极白,是那种被冰场冷光一照,更显得没什么血色的冷白,配上他微微泛红的眼尾,莫名有种易碎感。比电视剧里的小生身材更壮硕,比身边大多数的运动员长相更优越。
“段教练。”陆燃直起身,目光追随着段怀恺的身影。
段怀恺在陆燃面前站定,他沉默片刻,开口:“从今天开始,你的训练重心变成1000米和1500米。”
陆燃不解:“段教练,我的主项一直是500米。我可以问一下为什么吗?”
段怀恺的目光沉静地落在陆燃身上,他觉得教练组的安排没有什么好隐瞒,况且瞒也瞒不住:“沈昭退役了,队里需要一个人代替他的位置。”
陆燃听了更是一头雾水,沈昭退役与自己换项有什么关系?
段怀恺没有再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沈昭凭什么能成为队里的定海神针?”
陆燃愣了一下,下意识回答:“因为他强。”
“强在哪里?”段怀恺追问。
陆燃沉默了。沈昭的强,不仅仅是某个单项的强。
段怀恺替他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从500米到1500米,甚至接力都能扛得住。他是队里唯一的‘全能王’。队里服他,对手怕他,是因为他几乎没有短板。”
他向前一步,直视着陆燃:“上面要看成绩,赞助商要看价值,队里需要新的灵魂。你有这个潜质,但现在500米单项王的你是完全不足够的。”
陆燃的呼吸微微一滞。他明白了。这不是普通的训练调整,这是责任的赋予。
“你的爆发力是天赋,但想成为像曾经沈昭一样的全能王,你需要的是这里——”段怀恺抬手,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和这里。”他又伸出手虚按在陆燃的胸口,那是心脏的位置。
“耐力、节奏、战术、意志,还有在漫长赛道上孤独坚持的勇气。”段怀恺的语气斩钉截铁,“从今天起,,学会用脑子去滑冰,用心去掌控整场比赛。”
他看着陆燃眼中翻涌的情绪,沉声问:“现在就告诉我,你敢不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