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早已西沉,官道边上一匹高大骡子蹄子哒哒的行走着。
骡子背上驮着一个穿着青色道袍背着包袱的青年,他手里虚虚握着骡子的缰绳,低着头,脑袋一点一点。
骡子脖颈上的铃铛随着它的脚步叮铃作响。
路上的旅人早在天黑前就投宿或归家,大道上只有这一主一骡,身影掩藏在夜色中有些奇异。
直至骡子踩到一块石子,颠到背上青袍人,那人重重一点头,才迷迷糊糊的坐直身。
抬头露出的是一张唇红齿白的面庞,陶融抬手揉了揉眼睛,看到已经天黑,就知道自己又错过了投宿的地方。
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宿心中计算一番,又掐着手指算了几下,都得到相同结果,只好无奈叹息一声。
“反正快到长安,赶着今晚过去,一早进城吧。”
陶融右手伸进褡裢,掏了掏,摸出一个硬饼子,他咬住饼子,换了一只手摸一边褡裢,摸出一把熟黄豆,往前伸。
一直走着的骡子没停,它偏过头舌头一卷,小心的从主人手心将黄豆一口舔掉,骡子闭上嘴嚼嚼嚼,有些凌乱的尾巴也甩动起来,脚步明显轻快了些。
陶融拍拍骡子,嚼着前天休息时在客舍买的干饼子,饼子干得跟骡子的豆子一样硬。
他虽然从小跟着师父在平顶山修行,但也没吃过这种硬饼子的苦。
这趟长安之行,是师父算到了他与俗家缘分未尽,他修行机遇在长安城,所以他跟师父一起忙完重阳科仪后,师父就给他收拾好行李,将他跟骡子赶上路了。
师父还给他规定了到长安的时间,原本他出门的时间是够的,但路上遇到了一些事,耽误了时间,于是他便只能加快速度。
第一次骑着骡子出远门实在太累,有时候他忍不住一觉睡过去,醒来就会发现骡子走在深山老林里。
一路上他几次错过了投宿的时机。
幸好师父给他的骡子上系了一个刻着神行符的铃铛,可以加快脚力。
陶融皱眉吃完饼子,又从褡裢里拿出水囊,喝了几口。
初秋入夜的气温已有些寒凉,吃完豆子的骡子再次加快速度,迎面的风吹在脸上,陶融已经有些习惯的抬手替自己遮挡。
这天色已无路人在外行走,他也不用顾忌自己的仪态是否好看了。
远远见到巍峨的长安城城墙,陶融拍拍骡子的脖子示意它放慢动作,再往前走就会跟普通百姓相遇,不能随意展现神异。
骡子的步速变得悠悠,陶融又从褡裢里掏出一把豆子喂食,原本经过快速奔跑有些萎靡的骡子,又重新变得精神,脚步轻快,扫眼看去,像一匹神骏的马。
陶融也掏出手帕,给自己擦擦脸,坐在骡子上的姿势也更端正了一些。
金光门外,还远未到开城门的时间,外面就已经排了长队,有没赶上落城门前进入的商旅,还有住在附近村落赶早带着自家的青菜、鸡鸭进城卖的农人。
大大小小的商队汇集在这里,拉车的牛马驴骡皆有,还有赶着成群羊的胡商,牲畜叫声跟奇怪的味道很是扰人。
夹着各地口音的人在低声聊天,队伍并不安静。
排在队伍最末尾的,是一对挑着担子的农家夫妻,妇人怀里抱着一个睡得并不安稳的小娃娃,看不出年纪,在这种环境里也乖乖巧巧的。
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未开的城门上,期望早些开门,将自己的货物运进长安,想象赚一笔大钱。
夜色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接近。
有商人坐在马车里撩着帘子透气,他看到这一身影,猜测着不知是什么人骑着马,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金光门外。
他盯着那方向,很快,那身影近了,商人一下子看清骡子那标致性的大耳朵,他为自己犯错懊恼的皱了皱眉,但很快就发现,那骡子背上驮着的,是一个身着青色道袍背着包袱的年轻道士。
年轻道士身姿笔挺,再近一些,商人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叹一声颇有仙姿,不过想到如今长安城里僧佛盛行,他又忍不住摇摇头,落下帘子。
陶融骑着骡子走到队伍最末,看到已经排成长队,他为自己错过了投宿的地方而高兴了一下,要是按原本的计划,他休息一照晚上白天出发,可能会排更长的队。
他朝着天空拱拱手,心中默诵“福生无量天尊。”
排在他前面的那对农家夫妻原本正挤在一起取暖,注意到新来的人,有些好奇的用余光看了一眼,见他道士的打扮,赶紧收回目光。
陶融看看天色,距离开城门还有大半个时辰,他决定还是先下骡子歇歇,赶路一直坐在骡子上,虽然有鞍鞯,时间久了也极不舒服。
距离他最近的两夫妻发觉年轻道长身姿漂亮的下了骡子,然后极有仙风的背手站立,有些凉的晨风吹起他青色的衣袍,让他显得更有风采,连他骑的那骡子也格外不同寻常,心里更是敬畏了,都不敢说话。
陶融站着缓和了一下不适,才向四周扫视,那些偷看窥视的目光立刻收回。
他好奇的看了看前方,站在他前面的是两个农家夫妻,感受到道长的视线,他们都很是不自在。
夫妻俩交换了一下位置,农家汉站到了离陶融更近的位置,妇人侧过身,将怀里的孩子挡住。
陶融想了想,先作揖自报家门:“两位缘主,我乃是平顶山元清派门下道士,今日我与这位小缘主正好相逢,我看她似乎有些不适,可否让我看一看?”
听到他有些文绉绉的话,夫妻俩先是一愣,想明白后有汉子有些迟疑的拱了拱手,答道:“道长好,我家孩儿没有不舒服。”
陶融一愣,他们元清派,主修祈神、医术、看相,他跟着师父学得都很出色,他刚才扫一眼就知道那妇人怀里的孩子,肯定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难不成是这家的男主人看他年轻不相信他?
“道长看出了我家孩子是哪里有问题?”汉子话音刚落,妇人立刻有些急切上前。
陶融看了一眼妇人,刚才他在骡子上一眼就看出她怀里的孩子面色不佳,倒没有注意这个妇人,如今一看,她眉毛稀疏又人中浅短,是个子女缘浅或为子女操心多的命格。
妇人年纪不算老,但脸上明显带着疲惫,细看夫妻宫,是二婚美满的命格,陶融又转去看那汉子,他比妇人年轻,长相不算突出,地阁方圆鼻梁直挺,倒是个忠贞顾家的面相。
见妻子说话之后,陶融打量着他们不说话,汉子咬咬牙,摸了摸胸口,掏出几枚铜板,再次拱手道:“道长,我姓梁,叫梁五郞,我婆娘叫王玉娘,这孩子是我们成婚后唯一的孩子,求道长看看我们孩子是什么问题。”
听着汉子带着些口音说得磕磕绊绊的话,陶融立刻摆手,面上肃然:“不必、不用钱,我刚到长安,第一面就与这个孩子有缘。”
王玉娘见道长肃然的神色,一咬牙,抱着孩子走近了些:“道长,您看看这孩子是有什么事,若是好了,我们夫妻愿意给道长烧香。”
“不必。”陶融摆摆手,见自己学着师父平日与信众相处的方式不顶用,干脆不卖关子了,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拉开裹着孩子的衣料,摸了摸孩子细弱的脉门。
两夫妻见年轻道长仙姿凌然,也不敢再说话了,没听到准话有些急切,但看着他的动作也不敢催促。
陶融摸完脉象已经完全确认了,他对夫妻俩道:“问题不大,是惊到了,所以跟平日不同。”
王玉娘一听,就觉得这位道长看得准,往丈夫的方向挤了挤。
梁五郞有些急切:“道长,这要怎么办?我就一个孩子。”
“别急。”陶融回身从褡裢里摸出他的水囊,倒水简单冲洗了一下手,又将水囊塞回褡裢里。
两夫妻不敢催促,王玉娘眼巴巴的看着道长,见他放完水囊又走过来,站定后对着东方一拜,然后手指掐出一个漂亮手诀。
陶融手掐剑诀,开始诵咒:“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咒,普归不详。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啼哭不止,惊风妄走。元始天尊,赐我神方。”陶融一边诵咒,一边用掐诀的手在患儿眉心、胸口、手心、脚心的位置虚写‘敕’字。“……敕汝精邪,速退千里!急急如律令!敕!敕!敕!”
最后三个敕字,陶融抬高声,看着这个方向的人更多了,原本百无聊赖看着这个新到道士的人,好奇的看看他能弄出什么来,一些原本没留意他们的,听到声音,也转来目光。
等陶融诵咒结束,他将手伸到那孩子额头,隔空轻弹了一下,几滴水落到孩子脸上,原本一副睡不安稳,但一直安静昏睡的孩子睁开眼,含糊叫着阿娘,哭着往王玉娘怀里钻。
王玉娘听着孩子的哭声,这几天来莫名吊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抱紧了孩子,向着陶融行蹲身礼:“多谢道长。”
梁五郞揽着妻子的肩膀,有些手足无措。
陶融看了一眼年轻汉子,压低声委婉道:“梁五郞,你家长辈对你的孩子有些妨克,我看你不是愚孝的人,所以提醒你们夫妻一声,你们的孩子最好亲手养育,等这个孩子长到七岁了,才适合再生弟弟妹妹。”
梁五郞一呆,王玉娘原本有些红的眼睛,却一下子落下泪来。
他们今日会带上孩子出门,就是因为最近孩子总是昏昏沉沉的,不哭也不闹,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更是与之前娇气缠人的性格不同,平日他们不在家时总是梁五郞的阿娘帮看着,孩子最近性子变了,她很是担心,这次出门卖田地里的菜,她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里,就把孩子带出来了。
道长虽然说得委婉,但也算是明显了,这就是梁老娘看不惯她跟她的孩子,就算跟梁五郞其他兄弟的孩子带,也没好好带,连孩子受了惊吓也不告诉他们这两个做耶娘的。
陶融看着夫妻先是一愣,然后两夫妻一起抱着孩子呜呜哭,他呆了呆,连忙道:“还有,今日你们进城要注意别让孩子离了你们。”
两夫妻一听,立刻紧张了,收了泪急问:“道长,可是会出什么事?”
“只要别让孩子离身,之后好好养就能平安。”陶融虽然年轻,但身上的气质跟表情却让两夫妻很信重他,最重要的是原本蔫蔫的孩子,他念了咒之后,立刻就精神了,夫妻俩都信他。
于是他这话出口之后,夫妻俩把他说过话都深深记下,王玉娘抱紧了孩子看向丈夫,梁五郞立刻把身上的铜钱都摸出来。
陶融在他将钱塞过来之前,抬手制止:“不必,若是有心感谢,等你们今日回家之后准备香火,让你家娃娃真心朝西南方磕三个头即可。”
夫妻俩一听,连忙点头,梁五郞窘迫的将钱塞回衣兜,满心真诚的说了几句多谢道长。
陶融想了想,从袖袋里掏出一个白色的小瓷瓶,然后倒出一粒小药丸,他将药丸递到小孩面前,笑道:“小缘主吃了这个吧,吃完身上的不舒服就全消了。”
小娃娃眼睛里还含着一包眼泪,但听好看的哥哥说话,就乖乖张嘴了,含住药丸后,还乖巧的用软软的声音道谢:“谢谢哥哥。”
陶融手指尖点了点她的眉心:“福生无量天尊。”
夫妻看着孩子瞬间那蜡黄的小脸都红润了些,心里暗自决定,今日早早卖了菜,回到家之后就要立一个元清派的牌子,之后一家天天祭拜。
他们这边的动静特意放小了,但依旧吸引了许多人留意,见那两夫妻对道士感激的样子,有些人相信,暗自念了声福生无量,有些人见年轻道士没有带冠,只简单的用布巾束发,则暗自猜测这是哪家偏僻小道到长安来传道了。
如今长安城里僧佛盛行,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外来的商人,谁不知道有问题要去大慈恩寺、大荐福寺去拜佛,再不济还有玄都观、开元观,这些名寺古观中的僧道法力高深,哪轮得到一个他们从未听闻过的元清派的道士?
只是大家对僧道都有敬畏,队伍里多是做生意的商人,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没有因为心中想法主动开口的。
围观的闲人心中想法各异,天色渐明,越来越多的人排到队伍后面,商队里的一些管事、主人重新洗漱整理衣袍,队伍中交谈声音开始大起来。
等城门大开,陶融往后看,发现自己排的位置还算前。
队伍渐渐往前,梁五郞夫妻觉得没有什么能报答陶融的地方,进城的时候坚持让陶融从他们前面先走。
陶融没有拒绝,牵着骡子走上前,将自己的度牒与过索递过查验的守卫。
守卫接过文书,快速查验,交还给陶融的时候客气的点点头,还提醒道:“道长,进了长安城正街不能骑行。”
陶融收起自己的文书,客气点点头,拱手道:“多谢提点,福生无量。”
日光熹微,陶融在师父规定的最后一天清晨走进了长安城,金光门的检查快速又规矩,他走进去的时候,很多与他一起等待的商队也重新收拾好,朝着西市前进。
偷懒的拖延症患者,终于千挑万选的在八月结束后的第一天开文了,本文灵感来自于从前看过许多好看灵异鬼怪文,看文途中对道家文化吸引,买了一些书(虽然还没怎么看),于是在找不到文看后生出了写一本古代灵异文的想法(现代的不敢想,怕太有代入感了),文案已经放了好久,终于开始写了,想法可能跟最初生出灵感时已经不同,作者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给背景跟故事线做了完善,现在的目标是,要写一本有逻辑的文,应该不太恐怖,暂定日更,喜欢的朋友们可以收藏一下哦。
也许会跟之前看过我文的朋友再遇,提前给你们比个心,太有缘分啦,希望这个故事也能让大家有个好的体验。[撒花]
九月开学季,可能大部分读者都比较忙,所以此刻相遇更是有缘,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友好交流[红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