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座处于半腰的小山庄,往下俯瞰能透过稀薄云雾看见山脚下几块瘠田薄地,薄地生长着一些玉米,不似唐西西常看到的郁葱,迎风时,连碧浪都显得死气沉沉。
两个农妇扛着锄头由山间小路上经过,途遇唐西西,冲她打了个招呼:“唐家小娘子,在这作甚呢?可是馋玉米了,等收成了我给你送几根过来。”
唐西西视线从山下的玉米地上移开,转头看向农妇:“不必了,陈婶子,我一会子去山上扒扒,看有没有山货。”
青溪山耕田少,土地贫瘠,但就算这样的耕地谭家也没有。唐家上辈到这个村子里便以伐木为生,如今山上已被砍伐的东秃一片西秃一片,只剩老林里不好运下山的树木,因此唐家便连这个生意也断了,只能吃着老本再寻生路。
虽然村里人纯朴和气,总记挂着她家没粮,偶尔送些玉米谷子来,但毕竟村民们自己都食不果腹,怎么能填不上家里的四张口。
若今年再找不着钱路,只怕得举家搬离这山村了。
“那山上能吃的果子、菌子,能卖钱的药材全挖干净了,你上山也找不着什么山货的啊。”
陈婶子祖辈都定居在此,一直同其他人一样靠山吃山,能用的、能吃的、能卖的全往山上扒,但山也能吃干净的一天。
最近山上能吃的少了,口粮就只能赖着山间下的薄田。
“没事,我再上山看看,陈婶子、李婶子,你们去忙活吧,下山的时候注意点。”
“好嘞,你也是。”陈婶子说罢,便与李婶子继续往山下走。
唐西西望着她们的背影渐渐消失,脑海中不禁浮现方才看到的两张面黄肌瘦的脸。
前几天,她还在闹着减肥,身为营养师的她竟然把自己吃成了个胖子,这让她的职业素养显得很没有说服力,因此明星营养师的事业也进入了瓶颈。
失业在家的她苦学健身操,却冷不丁在摸鱼之余看到了一个帖子:“你的专业在古代能做什么?”
唐西西觉得有意思,就回答了一句:“我是营养师,可以在古代给人做营养餐。”
回答完之后没多久,唐西西穿越了。
正好穿成了青溪山小山村中一户唐姓人家的大女儿,巧了,两人同名同姓。前脚她还在研究怎么快速减肥,现在她的身体就成了一副脸上没有二两肉的样子,整日琢磨着怎么果腹。
唐西西感叹着人生多变,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吓,同时迈步向着山顶上去。
凭着原身的肌肉记忆,大约半个时辰唐西西就爬上了这座并不算高耸的大山,山上到处是被砍断的树桩,因着没了大树的保护,周围的土壤变得板结发硬。
再往里走半个时辰就是村民们说的老林,这里地势崎岖,不好行走,因为大树遮蔽,雨水不易蒸发,土地湿润,有些地方甚至蓄成泥沼,一个不慎就会深陷其中。
好在这里的环境催生出很多菌子,在树根附近搜索总有收获。
唐西西注意到,老林里的无害菌子虽然被村民们扒的差不多了,但是一些牛肝菌却好端端的四处生长。
村民们说这东西是疯菇,吃了人不是傻就是疯,毒性剧烈,因此对这种菌子避而远之,根本没人采摘。
“牛肝菌,鲜的很。”唐西西像发现宝藏,她没下手,只用随身带的火钳将菌子摘下,放在后面的背篓中,背篓则是被她铺了一层油纸,确保这些微毒牛肝菌跟常用农具都分隔开来。
不多时,牛肝菌就摘了一竹筐。
眼看着竹筐没了再装东西的空间,唐西西乐滋滋地往家里走。
到家时,天还大亮,唐西西将竹筐放在土院里,将火钳子直接塞进正烧着的灶台里。
“爹,娘。我回来了。”唐西西掀开正屋帘子进门,就见唐家夫妇正坐在破陋屋子的小板凳上缩头缩脑着,满脸愁绪。
见着唐西西回来,二人也没有过多招呼,只有母亲徐氏说了一句:“回来了?”
“嗯,我摘了菌子,一会我去做饭。”唐西西指向院子里。
徐氏慢腾腾地站起来,常年劳累让她的身形有些佝偻,“家里没粮了,我跟你爹商量着下山去找份活计,带着你们俩不便,你带着弟弟在山里,好好照顾他。”
唐西西闻言,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前世的她出生在大山之中,小时候父母出门务工出了事故,就剩下她一个人留在大山,孤苦无依,成日里摸着爸妈的照片淌眼泪。而今看着唐家夫妇的模样,她又恍然想起父母离开那天。
唐家夫妇早年干苦力累出一身的病,如今这么把年纪先别说能不能找到活,就算找到了多也是薪资压的很低的苦活,她私心里并不想让唐家夫妇出去。
“哎!你们年纪大了能挣上几斤口粮?我如今已经及笄,该我养你们了。出门找活的事先缓缓。”
唐西西指了指外面,“我去做饭了。”
“等着。”唐父操着一口蹩脚的方言,吐字还囫囵不清,每次唐西西总要琢磨几秒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那山上的菌子能吃的都被人摘了,老林里也不剩什么了,你哪里摘的菌子?”
唐父说罢,就背着手去了院子里,看见院子里的那框东西,他差点没吓得瘫在地上:“西西!你看你干的好事,这疯菇一刀下去全黑了,中毒者轻则疯癫,重则丧命,你自小长在山里,你怎么把这个东西拿回家。”
唐西西快步跟出去,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
唐父还在嚷嚷着,要她把牛肝菌丢的远一些。
“这是我辛辛苦苦摘的。”唐西西走上前去,试图跟唐父讲道理,“我吃过,没事。”
“那你现在给我吃一个!”
封建社会,唐父免不了有一些一家之主的通病,说话时喜欢呛人。自打穿过来,唐西西是没怎么听过他温言温语地跟自己讲话,但大抵上唐父是为了她好。
徐氏过来看见竹筐里的东西也是一脸骇然:“西西,这东西可不能吃啊,吃了要没命的。你就算是饿了,也不能吃这些毒物啊。”
说罢,徐氏开始抹眼泪。都怨自己老两口身子骨不好,害得两个孩子跟着自己受罪。
“爹,娘,这个东西真的能吃。不然我做给你们吃,只要煮熟了它就没毒了。”唐西西走到徐氏身边,替她抹着眼泪,心里也不大好受。
“你胡说!这东西刀沾了都带毒。”唐父一脸厉色。
而徐氏也是不信的,不停劝说着唐西西。
唐西西也知道,这干系人命的事左右没那么容易说通,便只好先假装顺从:“好吧,爹娘,既然你们不信,那我去扔了就是,我扔远一点,免得别人捡着了吃出人命。”
“对,扔的远远的。”唐父这才舒缓神色,心里琢磨着傻丫头怕不是饿得不正常了,今天煮的菜糊得让她多吃一点。再怎么苦,都不能苦了孩子。
唐西西背着竹筐出来,当然并没有把辛苦采摘的牛肝菌扔了,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用石头搭了一个简易的小灶,又捡了一些枯枝生火。
随后她便又回家找器具,铁锅是稀罕物,家家只有一个,只摸了一个陶壶出来,在灶台上架好,用火折子将火生起。
牛肝菌她清洗后掰扯成小块投入陶壶中,不断添柴使火势变大,很快里面的菌菇汤就开始呼噜冒泡。
为保证食物做熟,唐西西刻意多炖煮了些时间,直到菌子变成深褐色有弹性的菌块,这时候的菌子就是无毒的状态。
唐西西煮了一整个陶罐的菌子,待冷却一些便抱回家去做加餐。
这会儿天已经黑了,家家户户窝在家里煮晚饭吃,唐家的菜糊糊也端上了桌。
唐西西抱着菌菇回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鲜香,弟弟唐明明嗅了嗅鼻子,欢喜道:“姐姐,你拿了什么好吃的回来?”
唐西西抿抿嘴,有种不知死活的冷静感。
她取来一个碟子,将陶罐里的菌子倒了出来,大家伙刚开始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那盘不知所以的东西犯疑,直到唐父彻底看清碟子里的东西是什么,一瞬暴跳如雷:“你这死丫头,是想害死我们一家吗?”
唐西西笑笑,不由分说拿起桌上的筷子夹起一块大的蘑菇扔进嘴里,当着家里的面咀嚼下肚。
唐父吓傻了,也顾不上责怪,直接摁着她伸手要去掏她嘴里的食物,但已经晚了,唐西西将菌子咽下了肚。
一家人瞬间乱成一团,唐父忙蹬上地上的布鞋,说时就要提着唐西西去找村里老山医。
唐西西推开唐父:“爹,这菌子我在山上的时候已经吃了很多次了,每次都没事,这次也不会有事了,我做熟了。”
唐西西看过,这种牛肝菌有微弱毒性,未做熟会致幻,但只要确保全熟便不会中毒。
看唐西西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其他人也都犯了疑,人总不能拿自己的命开玩笑,难不成这菌子真的能吃?
“西西,你真的没事吗?”徐氏心惊胆跳地问谭茵茵。
唐西西耸耸肩膀,无所谓道:“今天的菌子只我一个人吃,如果我没事你们再吃。爹,娘,这种菌子雨后闹的可多了,如果真的能吃,咱们家就多一份口粮,岂不好?”
唐家夫妇互相看了一眼。
的确,就算不毒死,照这个光景也是要饿死人的,如果这东西真的能吃,家里就多一份口粮,说不定能捱过这个冬天。
唐家人害怕不安同时又怀着期待看向唐西西,盼着菌子能吃,让他们一家度过这个冬天,更盼着闺女没有事。
整整一个晚上,唐家人都轮流守着唐西西,一但有症状,就立刻去敲老村医的门。期间徐氏打了个盹,再睁眼就发现唐西西把一碟子的毒菌子都吃了。
徐氏吓得不轻:“你,你都吃了?”
“没事的,娘,我撒了一些盐,可好吃了。”唐西西知道菌子不会有事,显得十分泰然。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唐西西都无事发生,一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唐父释然一笑,将碟子里剩的一些菌子碎块捏进嘴里细细咀嚼了一番,随后发出“嗯......”的一声,直赞叹道:“好吃,好吃。”
“西西,你不是采了一竹筐吗?没扔远吧,快拿回来都炒上。”徐氏道。
“哎!”唐西西应了一声,随后就找到昨日烹饪牛肝菌的地方,她昨天将剩下的牛肝菌藏在了土坑里,这会儿直接刨了出来,重新装回竹筐,背回家去。
她将牛肝菌切了片,再用大蒜爆香放锅里翻炒,再是加水炖煮。一个时辰后。满满一大盆菌子被盛出了锅被端上桌。
一家四口围着炕桌上的一盆菌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徐氏试探地夹起一片放进嘴里,随后眼睛发亮:“好吃,好吃。我咋觉得这菌子有肉味呢。”
“我也要吃!”唐明明夹起菌子塞进口中,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忙不迭地往嘴里扒拉。
说实话,这一顿还是唐西西自穿越来后吃的第一次饱饭,桌上的每个人都吃得开心雀跃。
唐西西道:“老林里还有好多这种菌子,赶明我再去摘一点,顺道再看看有没有啥好山货。”
“有好的早叫人摘了,哪轮的着我们,就是这菌子有毒,他们不敢吃,才便宜我们。”唐父敲了两下碗沿,随后又往碗里扒了一些菌子。
唐西西心想:那可未必。
昨天上山除了牛肝菌,她还看见一些别的东西,那东西恐怕是给村民他们也不会吃的。
不过只要做得好,算的上一道美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爆炒牛肝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