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个故事-母亲插队岁月里的坚持与奋斗
母亲为了上大学选择去到一个小山村插队,那片土地沟壑纵横,田野荒凉寂静,空气里常常弥漫着土腥味,生活艰苦程度超出城市孩子的想象。而就在这段看似暗淡无光的插队岁月里,她却始终坚持努力表现,因为心中藏着一个难以放下的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被推荐到大学继续求学。
母亲初到村子时并没有多少经验,也不懂农活,更不了解怎样才能融入陌生集体,于是她只好什么都从头学起。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她便跟随老乡们下地干活,虽然胳膊酸痛、手掌磨破,但她仍旧咬紧牙关坚持,因为她明白如果自己退缩就会被当成娇气城里人,而那样不仅失去了锻炼机会,还可能让领导对她失去信任。渐渐地,她开始学会割麦、担水、锄草,每一次付出汗水都让她更坚定一个信念——只有吃得了苦才能有资格谈理想。
然而仅靠劳作还不足以证明能力,于是母亲主动参与生产队里的各种事务,不论是清点粮食还是帮助照料牲口,她都尽力完成,而且态度认真毫不懈怠。由于勤奋踏实,她慢慢得到大队干部认可,也逐渐在同伴眼中树立起形象。在那个人人注重集体贡献时代,这种表现尤为重要,因为要不要推荐上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意见和干部评价,所以母亲格外珍惜每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
就在插队期间,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也成为改变母亲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村东头有个深坑,人们习惯称它叫罗锅坑,因为坑边看似平缓,其实底部陡然下滑,中间像驼背一样形成一个很深陷落,每逢雨季积满雨水,就像突然出现的小湖泊。孩子们经常跑到那里玩耍,大人虽提醒危险,可孩童顽皮总难约束。有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慎滑入水中,很快沉没下去,就在这关键时刻,正在附近劳作的母亲听见呼喊声立刻飞奔过来,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跳进冰冷泥泞水里,把挣扎的小身影拉上岸,如果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村庄,人们交口称赞,说这个城里姑娘不仅能吃苦还能舍己救人,从此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大队干部更是在公社会议上专门提及此事,把它作为典型进行表扬,这份荣誉也悄然成为日后推荐材料中的关键内容。
随着时间推移,大队因缺少教师而把母亲安排到所属学校任教,她先担任三四年级教师,但毕竟缺乏经验管理并不是十分顺利。有时候学生顽皮吵闹令她焦急无奈,不过经过几番摸索后,她逐渐找到适合方式,与孩子们建立感情,用耐心代替责骂,用鼓励代替惩罚,课堂气氛逐步好转。然而因为教学任务多样化,她后来又改为教授美术课,在黑板前拿着粉笔描绘图案,在学生稚嫩目光注视下分享色彩世界,那些画笔与笑声成为插队岁月难得轻松记忆。从七三年一直到七四年,她就这样坚守讲台,一边用知识滋养孩子,一边默默等待机会降临。
七四年迎来了历史性变化,全国高校招生取消统一考试全部改为推荐制度,这意味着书面成绩已不再是唯一标准,而个人表现与群众评价成为决定性因素,当时张铁生事件影响巨大,使政策方向倾向于强调劳动实践与社会贡献,因此像我母亲这样既有基层经历又有突出事迹的人便显得格外突出。在填写推荐材料时,大队书记特意写上她勇敢救人的故事,同时列举多项勤恳工作和教学成果,这些文字虽质朴,却真实体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过程。然而就在希望即将实现之际,新问题却悄然出现,由于多年营养不足长期吃高粱米饭身体虚弱胃病加重,加之身材消瘦使得党支部书记忧虑体检不过关,他甚至劝母亲要提前调养,否则功亏一篑可太可惜了。
面对困境,母亲并没有退缩,而是一边强忍病痛继续工作,一边寻找办法改善健康状态,比如想方设法弄些粗糙杂粮之外的补充食物,又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咬牙挺过胃部灼痛,只因心底那份执念始终燃烧——一定要进入大学学习,不管多么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当真正到了考察阶段,她凭借坚强毅力终于顺利通过层层筛选,就像古人所说过五关斩六将般一路闯关成功,当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全家喜悦溢于言表,那是一种盼望许久终于落地的安心感,更是一段灰暗岁月里闪烁出的璀璨亮光。
最后,在七四年她被送往辽宁沈阳化工学院读书,这所学校曾因□□迁至抚顺办学,但等局势稳定后又回归原址。当火车驶向新城市时,车窗外风景飞速掠过,而内心翻涌激荡仿佛重新打开生命新篇章。这一路走来,从田间汗滴到教室粉笔,再从救人壮举到病痛考验,每一步都是青春印记,也是命运馈赠。如果没有那场突发勇敢跳水,也许不会赢得如此广泛认可;如果没有默默教书育人,也许不会获得推荐资格;如果没有忍受病痛强撑到底,也许无法跨过体检这一道坎。所以最终能够坐进大学课堂,不只是幸运,更是拼搏换来的回报,是坚韧精神最真实体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