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个故事-泪奔当中,父亲和母亲终于在一起了
七八年那个夏天,空气里带着一股潮湿的闷热味道,城市街头喧嚣而嘈杂,人群熙攘却也透着一种对未来仍旧迷茫的姿态。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母亲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从校园走向社会,被分配到辽宁盘锦工作。她带着满腔热情踏上那片陌生土地,她心中既有对未知生活的好奇,也有离开家乡和爱人的不舍。年轻人总是怀揣梦想,总觉得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内心坚定,就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她收拾好行李,背起沉重行囊,在送别的人群里消失在北上的列车之中。
父亲留在北京,他看着火车渐渐远去,那一刻胸口堵得慌,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他懂得母亲必须去完成分配任务,这是那个年代绕不开的规矩,他只能默默叮嘱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让她回来,北京才是她该扎根的地方,也是他们共同生活应该开始的地方。然而现实并不是温柔体贴,它常常冷峻无情地摆出一道道关卡,让两个人必须拿出全部耐力才能坚持下去。
盘锦远离北京,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往往需要几天时间,电话稀缺昂贵,更不可能随时听见彼此声音,所以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等待与惦念。母亲一个人在异地工作,她刚毕业还很青涩,要适应新的环境又要承受孤独,每个夜晚翻开写给父亲的信纸时都会忍不住落泪;而父亲在北京忙碌一天后回到空荡屋子时,也只能望着桌上一叠旧信发呆。这种思念无法言表,只能藏进字里行间,被风吹过邮戳盖上印记,再飘洋过海进入彼此手中。
日子就这样一点点过去,父亲下定决心要把母亲调回北京。他知道这件事难度极大,因为单位人事部门审批严格,而且每个名额都有限,还涉及各方协调。但他没有退缩,他一次次奔走于办公室之间,一遍遍解释理由,他把几乎所有可以动用关系都找遍,将各种材料准备齐全,然后等待批复。在那段时间里,他跑前跑后累得精疲力竭,可只要想到母亲孤单身影,就觉得无论再辛苦都是值得。
幸运的是努力终究得到回应,人事部门批准了调令,这意味着只要手续顺利完成,母亲就能回京。消息传来时父亲几乎激动得彻夜未眠,他迫不及待将这个好消息写进长长书信寄往盘锦,他盼望看到母亲读到那一刻喜极而泣模样。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因为学校人事部门偏偏有人卡住档案,不愿意放行,这个小小阻碍硬生生拖延两个多月,让他们焦急万分。
两个多月里父亲母亲几乎踏破门槛,像打仗一样四处奔波,有时候被推诿,有时候碰壁,有时候甚至连大门都进不了,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档案,而是他们能够团聚关键所在,所以即使耗尽心力也绝不能停下脚步。最终经过千辛万苦,各种努力交织成最后胜利,他们终于拿到了母亲的人事档案,那一刻仿佛所有压抑委屈瞬间释放,他们紧紧抱在一起泪流满面,这眼泪不是悲伤而是解脱,是期待多年之后终于实现的欣慰。
七八年底,寒风凛冽,北京街头白雪覆盖,但他们心底却燃烧着最炽热的温度,因为母亲终于重新站在了这座城市土地上,她带着整理好的资料走进自动化所第四室报到,从此准备投入新的人生阶段——低温容器设计与研究工作。这项任务与超导体研究息息相关,需要极高专注与毅力,而她正好发挥大学所学化工机械专业知识,把青春和智慧全部投入其中。从异地漂泊归来,她不仅收获事业新起点,更重要的是家庭团圆,她和父亲可以真正肩并肩相守,再也不用隔着漫长距离互诉思念。
我们再次讲述这个故事,请不要吝啬眼泪,因为这些眼泪代表敬意代表理解代表共鸣。在泪奔当中,我们更能看清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感情,我们能够触摸那个年代青年如何用顽强意志守护爱恋,我们更能够体会家庭团聚背后隐含力量。这份力量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即使几十年后依然鲜活如初,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内心笃定总能找到归途,总能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于是文章开头所写火车汽笛声最终渐渐淡去,而结尾我们看见冬日雪花纷飞之际两个人手牵手走在人海之中,那画面宁静美丽,如同给整个故事画上完美句号。因为经过漫长等待和努力奋斗之后,父亲和母亲终于又在一起了,而这一切正是人生最真实最动人的篇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