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李诚中的折子还没到,皇帝却已经得到了他抢亲的消息。这得益于皇帝在李诚中身边安排的暗卫。这暗卫的职责主要不是保护李诚中,而是监视他。
当今皇帝并非从小就是太子。从他的角度来看,先皇满意的儿子很多,他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他要一直努力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来让先皇选他做太子。但同时,他又不能表现太有野心,不然就成了谋朝篡位的潜在选手。一旦被先皇定义为“野心家”,那便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经过多年的历练,当今皇帝终于成长为一个面目和善的中年人、一个怀疑论者。他和先帝一样,一边塑造良好形象,一边以审视的目光监督周围的人。他也算是勤政爱民,所以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只是皇帝需要保住来之不易的宝座,不被任何可能的“野心家”取而代之。
他的哥哥们出生的早,如今年纪也大了,早就歇了谋反的心思。唯有这个十岁的幼弟,始终让他耿耿于怀。李诚中的母妃是个宫女,早已不在人世,娘家也没留下什么人。是以,李诚中就算想要谋反,也缺乏舅父的天然支持。更何况他只有十岁,还没办法笼络什么朝臣。这样看来,皇帝对李诚中有戒心,似乎是没有必要。
不过,李诚中小时候,便得先皇的喜欢。先皇常夸其聪慧,这让当时还没当上太子的皇帝,感受到了威胁。如果先皇再多活个十年,皇帝的宝座花落谁家,亦未可知。如今先皇虽然归西,一切尘埃落定,可“聪慧”之事还在朝臣中间传扬,就连百姓也略有耳闻。如果数十年后有朝臣想要谋反,那得先皇青眼的李诚中,便是最好的旗号。
一切危险都该扼杀在萌芽中,但直接扼杀难免引发不好的联想,反而给日后埋下不确定。而且,李诚中毕竟也是父亲的孩子,手足相残也是皇帝自己不愿意看到的。思量再三,皇帝封了个越王给李诚中,但也把他送进了道观。
然而,从李诚中的角度,先皇所谓的“聪慧”,其实是另一个版本。
李诚中得父皇夸赞聪慧,最早可以追溯到他两岁。是的,他竟然记得。小孩子三岁前的记忆总是模糊,但他却非常清楚。
“此子甚是聪慧”。这句话,父皇只在众目睽睽之下说,从不在与他独处的时候说。仔细想来,他们父子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独处的时间。父皇每次来看他,总是和某几位皇兄一起。父皇的夸奖伴随着的几位皇兄的忌妒。皇兄们都把他视为潜在的有力竞争者,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碍于父皇的威吓而不敢行动。父皇的夸奖也带来了好处。作为一个没有母妃可依的皇子,他还是得到了宫人们的精心照料。他们不敢怠慢,但也不敢亲近。
李诚中小时候,还曾因父皇的夸赞而沾沾自喜。但这种沾沾自喜很快就转化成了对父皇的埋怨。因为父皇的夸奖,那些皇兄们对他的态度很不友善,甚至还曾暗中使出些不入流的招数。可随着年纪渐长,他对父皇又充满了感激。毕竟要是没有父皇的“青眼”,在这捧高踩低的深宫内院里,他又如何能活下来呢?父皇对他是有父子之情的,可父皇是父,更是皇。李诚中是他的儿子,同时也是他平衡储君之争的一颗棋。
直到父皇成了先皇,李诚中以为自己终于从这棋局之中解脱出来。没想到,成为皇帝的皇兄,还是难以对他放心。李诚中很想对皇兄说,自己从来都不是储君人选之一,也从来都不是皇兄的竞争对手。可皇兄又怎么会相信呢?所以,李诚中在面见新任皇帝陛下时,只是沉默地垂手而立,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局。他还是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本应是刚刚站到人生的起点,却仿佛已经看到了人生的终点。
皇兄给他的结局很不错,让他挂着一个王爷的名头出家。就这样做一个闲散人员也不错,李诚中安慰自己,欣然接受,拜谢皇恩。
李诚中在宫里既没什么细软,也没什么心腹。他孤身一身走出这座住了将近十年的宫殿,随着皇兄赐的侍卫和资财,一路南下,来到了他名义上的封地——越州。
按理说,李诚中在会稽山修道,肯定对皇帝构不成什么威胁。皇帝起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李诚中刚到会稽山的几年里,就算李城中经常往云门观跑,吃的很多、个子也窜的很快,皇帝都没有太在意。
当时李诚中在越王府里看不了书、习不了武,府上的人都想把他养成一个废人。李诚中最开始也想随波逐流,可后来还是因为一些事情而改变了主意。李诚中借着“论道”“清谈”之名,在道观、寺庙里遍读经典、习武强身,才四五年的光景,就变得与从前大不相同。
而这,终于也引起了越王府里侍卫的疑心:难道他们的越王殿下偷偷习武了吗?
但侍卫们观察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结论——越王大概是情窦初开了。侍卫发现,越王与云门观里的一个女居士(阿璃)走得很近。这个女居士自小便在道观,并没有父母亲人前来探望,很可能是个山上的孤女。
得到这样的线报,皇帝判断:越王去道观一定不是为了成为一方霸主。根据皇帝以往的经验,越王如果想要掌握实权,必须要联系是越州刺史这个级别的公卿之家,与这样人家的儿女亲近,往后才能借上力。一个山里的孤女,不管越王想图谋什么,都是不中用的。
“不用去管他了”,皇帝给越王府的侍卫下令,“就由着他来吧”。如果越王想要成为道长,那皇帝就给他个御赐的封号。如果越王倾心于道观里的居士,那皇帝也会顺水推舟,索性让他娶了那孤女,彻底失去一个强有力的老丈人。
原来皇帝竟最看好阿璃与李诚中的人!
可也正是这个人,在乞巧节的那天晚上,把李诚中派去西北打仗了。
皇帝为何突然派李诚中去打仗?乃是因为,李诚中这个“土地爷”做的有点儿好。这几年,李诚中虽然没有与越州城的官员有什么交往,可也在会稽山里除了一些土匪,保了一方平安。李诚中学有所成之后,就不再隐瞒自己的功夫,反而带着皇帝给他的侍卫,做些除暴安良的事情。如此一来,皇帝自然就知晓了。
本来李诚中在会稽山做些好事,对皇帝没什么影响。可这两年比过去冷了不少,去年粮食的收成很是不好,西北又频出事端。此多事之秋,百姓不免对皇帝多有不满。偏偏李诚中因为做了点好事,而得到百姓的称赞。皇帝本来放松的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李诚中又变成了个大威胁。
朕的好弟弟,你不是想出风头吗?那便在战场上出个够吧,希望你有命回来。
然而事与愿违。皇帝本想借西北战事解决掉越王。没想到这小子命大,本事也大,竟然得胜归来了。不仅如此,李诚中在军中得了不少人心,凯旋归来又在老百姓面前露了脸。现在坊间的说书人都开始讲《大英雄越王》的故事了。这讲故事嘛,一般都得给英雄人物安排一个“三岁就有鸿鹄之志”的背景,所以“先皇夸李诚中聪慧”的事情自然被翻了出来。这些故事愈演愈烈,皇帝在御书房自然如坐针毡。
看来必须要出手了。
皇帝有意要除掉这个对他造成威胁的麻烦。但此时的李诚中颇为人瞩目,不能随意安排罪名,只能悄悄动手。思来想去,皇帝决定让他物尽其用。先派人刺杀李诚中,再嫁祸给西北的部落,以此为借口进行反攻。虽然反攻之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敌国外患可是让王朝上下团结一心的“好帮手”。所以,皇帝派人去收集西北部落士兵的随身之物,方便将来“遗落”在现场,以“证明”作案之人是西北部落。
李诚中啊,别怪朕。先帝那么偏爱你,就当是送你去见他了。
当然,皇帝暂时没有对李诚中下手,因为李诚中突然跑去抢婚了。
紧随抢婚消息之后的,是另一个暗卫传来的消息,说是西北部落的随身之物已收集完毕,随时可以动手除掉越王。真的要动手吗?临门一脚之时,皇帝却犹豫了。
皇帝并不是嗜杀之人,也没打算对兄弟赶紧杀绝。他此前三番两次地出招,完全是畏惧弟弟的好名声。毕竟李诚中是先皇盖章认可的“聪慧”之人,如果李诚中将来有不臣之心,借着积累的好名声来笼络人心、抢夺皇位。真到了那时,皇帝又该如何应对?
但如今情况突变。李诚中居然做出此等伤风败俗的丑事,哪里还有什么好名声可言?对着这个一瞬间塌了的弟弟,皇帝倒是不介意做一个溺爱弟弟的好皇兄。
皇帝:暗中观察(容嬷嬷拿针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兄友弟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