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纽约的街头依旧喧嚣而繁忙。
从公寓步行五分钟就能抵达的哈德逊河畔,晨光微微洒下,河水闪烁着淡金色的光芒。远处,林肯隧道口的车流已经开始蠕动,拉响了这座城市新一天的序曲。
杨琳站在阳台上,双手托着咖啡杯,目光落在河面上那艘缓缓行驶的驳船。
“早啊。”沈奕揉着眼睛从卧室走出来,声音还带着清晨的慵懒。
“早。”杨琳侧头笑笑,递给他另一杯咖啡,“今天第一天去公司报道,紧张吗?”
沈奕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有点吧。但想到你晚上会在家等我,心里就安定多了。”
“油嘴滑舌。”杨琳笑嗔,却忍不住轻轻笑出声。
——
上午十点,沈奕穿上深灰色衬衫,打好领带,站在镜子前整理衣领。
“怎么样?还像个职场新人吗?”他转头看向杨琳。
“像。”杨琳忍住笑意,故意点头,“像一个充满干劲的新晋打工人。”
“这不是事实吗?”沈奕耸肩,眼底却带着笑意。
“记得带午饭。”杨琳从厨房拿出一个便当盒,递给他,“第一次上班,保持体力很重要。”
“是是是,我的后勤部长。”沈奕接过便当,临出门前,低头在她额头上轻轻一吻,“我走了。”
门关上的那一刻,杨琳倚在门边,心底微微发酸——从波士顿到纽约,他们并肩而来,今天却是沈奕先踏入这座城市的职场生活。
她也要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
下午两点,杨琳走到哥伦布大道,进入了一家文化交流机构。
这是她导师推荐的一个学术项目,一家非盈利机构,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沟通和理解。
接待她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名叫梅丽莎。
“你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梅丽莎翻看着她的简历。
“是的。”杨琳微笑,“在波士顿大学期间,我参与了‘跨文化青年对话项目’,还协助策划过两次中美学生的线上交流活动。”
梅丽莎点点头:“我们最近正在筹备一场面向亚裔社区的文化分享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从志愿者开始。”
“我非常愿意。”杨琳眼底闪过光亮。
——
傍晚六点,杨琳提前回到公寓,煮了两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沈奕推门而入时,扑面而来的香气让他不由得笑了:“哇,这么丰盛?是要庆祝我活着回家吗?”
“庆祝你顺利度过第一天。”杨琳笑着把筷子递过去,“说说吧,第一天上班怎么样?”
“办公室在30楼,能看到哈德逊河。”沈奕夹起一口面,含糊地说,“同事们都很友好,项目经理是个爱讲冷笑话的英国人。他一上来就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不叫‘China’,而叫‘Zhongguo’。”
“你怎么回答的?”杨琳忍不住问。
“我说,‘因为我们喜欢内在的名字胜过外在的标签’。”沈奕耸肩,“结果他竟然说:‘Deep!’”
杨琳笑得弯了腰:“你还挺机智。”
“那当然。”沈奕挑了挑眉,“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什么现象?”
“在纽约,没人会在意你来自哪里。他们只关心你能做什么。”
杨琳点点头:“这座城市,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只要有能力和梦想,就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夜晚,窗外的哈德逊河闪烁着点点灯光,河面平静地倒映着城市的灯火。
杨琳窝在沙发上,手机屏幕上是梅丽莎发来的信息:
“下周二下午三点,文化分享会的首次筹备会议,欢迎参加。”
她心头一暖,指尖在屏幕上打下回复:
“收到,谢谢!期待与大家见面。”
沈奕走过来,看到她眼底的光亮:“有好消息?”
“是啊。”杨琳微笑着抬头,“我找到了一件想做的事情。”
沈奕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这就是我认识的杨琳啊。永远能在陌生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
夜深时,窗外的河水在灯光下闪烁,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入夜色。
杨琳靠在沈奕肩上,轻声说:“你说,我们会在纽约生活多久?”
“我不知道。”沈奕握紧她的手,“但我知道,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你在,那就是家。”
杨琳微微闭上眼睛,唇角带着笑意。
哈德逊河畔的夜晚,见证着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扎根与成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