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夜晚,有着和波士顿截然不同的节奏。
街头的人群步履匆匆,车流在十字路□□织,黄昏时的天际线被摩天大楼勾勒出锐利的剪影,仿佛每一刻都在催促着人们追逐梦想。
杨琳走在第五大道的人行道上,手中握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刚刚收到的邮件:
“纽约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正式邀请您以合作研究员身份,参与‘全球味觉与文化记忆’项目。”
这座城市,正在向她敞开怀抱。
——
回到酒店后,杨琳站在落地窗前,望着下方灯光闪烁的街景。
她将邮件截图发给沈奕,附上一句话:
“纽约,真的开始和我们的生活产生联系了。”
很快,沈奕回复:
“我刚下班。看来,我们真的要认真考虑这个城市了。”
纽约。
从前对她来说,这只是课本中一座陌生的国际大都会,而如今,它却以一种充满现实质感的方式,闯入了他们的生活。
——
第二天上午,杨琳来到纽约大学的研究中心,与摩根教授见面。
研究中心的会议室宽敞明亮,落地窗外是熙攘的华盛顿广场公园。
“杨小姐,欢迎你再次来到纽约。”摩根教授微笑着伸出手,“你在波士顿的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项目需要一位有感受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研究员,我认为你是最佳人选。”
“感谢您的信任。”杨琳礼貌而真诚地回应。
摩根教授点头,接着说道:“这份研究计划为期两年,期间你可以选择在波士顿远程协作,也可以选择搬到纽约,直接加入我们的团队。”
杨琳微微一怔。
搬到纽约?
这个选项,比她预想的来得更早。
——
回到波士顿后,杨琳站在公寓的厨房里,和沈奕一起为晚餐准备食材。
砧板上,青椒和胡萝卜被切成均匀的细丝。
“纽约大学希望我搬过去。”杨琳轻声说。
沈奕手中的刀微微一顿,随即继续切菜:“你怎么想?”
“有些犹豫。”她将切好的菜放进碗里,望着窗外的晚霞,“纽约意味着新的机会和资源,但我们刚刚适应波士顿的生活。”
沈奕放下刀,转身看着她:“你想去吗?”
杨琳沉默片刻,轻轻点头:“我很想参与那个项目,但也担心我们会因为城市的变化而面临新的挑战。”
沈奕笑了笑,伸手握住她的手:“城市会变,挑战总会有。但我们不会变。”
杨琳眼中泛起微光:“所以,你支持我去纽约?”
“当然。”沈奕说,“而且,我的公司也在评估是否派我去纽约总部。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一起过去。”
杨琳怔了怔,随即笑了:“那我们得重新习惯纽约的生活了。”
——
晚餐后,两人来到查尔斯河畔散步。
夜风微凉,河水映着灯光,像流动的星河。
“还记得我们刚来波士顿的那个晚上吗?”杨琳靠在沈奕肩上。
“记得。”沈奕微笑,“那时候你问我,如果我们毕业了,会不会选择留在这座城市。”
“现在,答案变了。”杨琳轻声说,“未来,可能属于纽约。”
“无论在哪,我们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沈奕握紧她的手。
波士顿的夜空下,他们一起憧憬着,另一座城市即将展开的新篇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