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波士顿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夏末的燥热。
查尔斯河畔的绿意依旧浓郁,河面上倒映着缓缓划过的白色帆影。
杨琳和沈奕站在阳台上,望着这片陪伴了他们三年的城市。
“真的要走了吗?”杨琳轻声问,目光中有依依不舍。
“是啊。”沈奕轻叹,“但我们还会回来,这里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波士顿,承载了他们学业与生活的起点;纽约,正等待着新的篇章展开。
——
离开前夜,两人再次来到河边。
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光点。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条河边散步时说了什么吗?”沈奕问。
杨琳微微一笑:“你问我,喜欢这座城市吗?”
“而你回答说——”
“喜欢的心情,一定是欢喜的。”杨琳轻声说,语气中有着时光沉淀的温柔,“我那时还不确定未来会怎样。现在,波士顿成了我心中的第二故乡。”
沈奕握紧她的手,目光投向远处的灯光:“纽约,不会让你失望的。”
河水静静流淌,将他们的过往与未来,悄然交织在一起。
——
三天后,他们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
驶离波士顿时,杨琳回头望了一眼熟悉的城市轮廓,心中轻轻叹息。
再见,波士顿。
——
抵达曼哈顿时,正是午后。
纽约的街头,热浪翻涌,行人脚步匆忙,喇叭声与人声交织,构成一曲城市的交响乐。
出租车在公寓楼前停下。
“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了。”沈奕推开车门,微笑着说。
杨琳抬头看着眼前的红砖公寓——十层高,带有铁艺阳台,楼下是一家咖啡店,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Today’s Special: Iced Mocha with Dreams.”
她忍不住笑了:“梦想的冰摩卡。”
“听起来挺适合我们。”沈奕拉出行李箱,抬头看她,“去试试吗?”
“先搬家吧,博士先生。”杨琳调皮地眨了下眼睛。
——
公寓位于八楼,推开窗户,远远能看到哈德逊河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杨琳倚在窗前,感受着纽约街头不同于波士顿的节奏:车流急促,空气中混杂着咖啡香与热狗摊的烟气。
这是纽约,现实而炽烈,复杂却鲜活。
——
第二天,杨琳前往纽约大学研究中心,开始正式的合作研究员工作。
电梯门打开时,摩根教授已在门口等候。
“欢迎回来,杨小姐。”摩根教授笑着伸出手,“这次可不是短期沙龙了,我们期待您的长期贡献。”
“能成为研究团队的一员,是我的荣幸。”杨琳握住她的手,微笑道。
——
中午休息时,她独自走到华埠的小吃街,买了一个热乎的鲜肉包子。
咬下去的那一刻,熟悉的家乡味道再次涌上舌尖。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味觉的记忆,依然能唤醒心中的温暖。
——
晚上回到公寓时,沈奕已买回了超市的食材,正在厨房里忙碌。
“今天怎么样?”他一边切菜,一边问。
“忙碌、有趣,也有些疲惫。”杨琳笑着靠在厨房门框上,“不过,我发现纽约的小吃街很有潜力。下次带你去尝尝。”
“只要你选的地方,我都愿意去。”沈奕侧过头,目光温柔。
——
夜深时,杨琳站在阳台上,望着灯火辉映的哈德逊河。
“这条河和查尔斯河很不同。”她轻声说。
“嗯。”沈奕从后面抱住她,“这里更宽,更急,更有力量。”
杨琳轻轻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着光芒:
无论河流如何变化,他们的方向已在彼此心中清晰可见。
波士顿,是温柔的起点;纽约,是逐梦的远方。
而爱,是无论城市如何更迭,都不会改变的恒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