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九月,空气中开始带着微微的凉意。街道两旁的银杏树泛起淡淡的金黄,中央公园的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渐渐转色的树影。
这是他们在纽约度过的第一个初秋。
——
周六上午,杨琳坐在公寓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上是她正在撰写的研究报告,标题是——“味觉与身份认同:华裔移民的饮食记忆”。
敲下最后一行字时,她抬起头,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窗外,纽约的街道依旧喧嚣,行人匆匆,咖啡店门前排着队,空气中弥漫着新烘焙的面包香气。
她转过头,看着不远处厨房里的沈奕。
他穿着简单的家居服,正在煎蛋,煎锅里噼啪作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这一幕,让她心里浮现出一丝奇妙的安定感。
——
“论文写完了?”沈奕端着两盘早餐走过来,顺手把一杯牛奶递给她。
“刚刚。”杨琳接过牛奶,笑着问,“你今天怎么有空做早餐?”
“老板说可以远程办公,我就干脆在家了。”沈奕拉开椅子坐下,挑眉看她,“所以今天你打算怎么奖励我?”
“奖励?”杨琳扬起眉,“好吧,今晚请你吃饭,地点随便你选。”
沈奕微微一笑:“成交。”
——
晚餐地点,沈奕选在了唐人街的一家小馆子。
这家店低调却极富口碑,座位不多,墙上贴着泛黄的老照片,播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粤语老歌。
两人点了蒜香排骨、油爆大虾、鱼香茄子和一份广式炒饭。
沈奕夹起一块排骨,咬下一口,眉梢微挑:“这味道,真的很像小时候家里巷口那家饭馆。”
杨琳微微一笑,舀起一勺鱼香茄子,送入口中:“是啊,食物的味道,总能轻易把我们带回过去。”
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去外婆家,总会绕道买上一碗现磨豆腐脑,那是记忆里温暖的味道。
“味觉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记忆的缩影。”杨琳轻声道,“难怪人在异乡,总是想念家乡的味道。”
沈奕静静看着她,轻声说道:“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杨琳微微一怔,抬头看他。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某一种食物,而是和对的人一起吃饭的那一刻。
——
回到公寓后,杨琳站在阳台上,手里端着一杯红茶,望着不远处的哈德逊河。
风带着初秋的清凉拂过,她轻轻缩了缩肩膀。
沈奕走过来,把一件薄外套披在她肩上:“发什么呆?”
“在想,我们现在,算是‘纽约人’了吗?”杨琳轻声问。
沈奕看着远方的城市灯光,沉思片刻,低声说:“或许‘纽约人’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心境。”
“什么意思?”
“就是你不再觉得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而是真的在这里生活、感受、融入。”
杨琳低头抿了一口红茶,暖意缓缓流入心口。
她想起这段时间,他们在纽约的点滴——
研究中心的调研、街角咖啡馆的午后、唐人街的小吃、夜晚在阳台上的交谈……
或许,他们真的已经开始融入这座城市了。
“无论是南京、波士顿,还是纽约,”沈奕轻轻握住她的手,“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你在某个地方,觉得安心的那一刻。”
杨琳转头看他,眼中闪着微光:“那你觉得,纽约会成为我们的家吗?”
沈奕笑了笑,轻声说道:“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夜风轻轻拂过,他们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着灯火璀璨的城市。
这座城市正在接纳他们,而他们,也在学着拥抱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