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过后,纽约的夜色已彻底降临。街头的灯光在冬日融雪后泛着湿润的地面上流转交错,霓虹在积水中拖出一条条梦幻的光带。空气寒冷清冽,街角偶尔有送餐骑手飞驰而过,留下一道轻响的水花。
杨琳将围巾紧了紧,双手缩在大衣口袋里,脚步慢下来。
“吃饱了就犯困。”她轻声叹了口气,声音带着几分慵懒,脸颊因为寒气泛出淡红。
沈奕看着她笑了笑:“那要不要找个地方坐坐?”
杨琳歪头想了想,忽然问道:“附近有书店吗?有点想逛书店。”
沈奕掏出手机查了一眼,眉梢一挑:“还真有。前面两条街,有家叫 McNally Jackson Books 的独立书店,开了快二十年,文艺青年聚集地,评价很高。”
“听起来不错。”杨琳眼神一亮,脚步轻快了些,“走吧。”
几分钟后,他们穿过一条铺着石砖的街道,走到一栋白墙与玻璃拼接的转角建筑前。整面落地窗透出温暖的灯光,店招干净简约,只写着“McNally Jackson Books”几个字母,低调中透着一种深藏不露的自信。
玻璃门旁靠墙堆着几个装满特价书的木箱,封面上的水渍和折痕并没有降低它们的魅力,反倒更显出一种被翻阅过的温柔。门前还立着一块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推荐:城市与思索,诗人与流浪者”。
杨琳不禁驻足看了一眼,笑着说:“这推荐标题不错,挺符合今晚的心情。”
沈奕轻轻推开门,一股混合着纸张、墨水与咖啡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室内空间不大,但布局考究。书架沿墙铺陈,中间设有几排长桌,供人浏览和笔记。靠近落地窗的位置摆着几组原木桌椅,有人正埋头读书,或低声交流。
书店的后方是一间开放式小咖啡吧,柜台后传来蒸汽与打奶泡的声音,为整个空间添了一份生活气息。
杨琳深吸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我喜欢这里。”
“比想象中还好。”沈奕点头,语气中有些意外,“像一间藏在城市缝隙里的书屋。”
他们各自取了一杯热饮,在书店深处一排英文文学架前停下来。杨琳的指尖轻轻扫过书脊,一本封面泛旧的诗集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翻开书页,目光很快定格在某句熟悉的文字上。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她轻声念出,声音柔和却带着某种沉静。
沈奕侧头望她,微笑着补了一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杨琳轻轻点头,将书合上,指腹在封面摩挲了一下:“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觉得像是在某种柔软又无法逃避的命运边缘徘徊。希望和无力并存。”
“它既有渴望,也有宿命。”沈奕语气平静,“我们都像那艘小船,在逆流里努力向前。”
她看着他,忽然问道:“你觉得,我们能改变航向吗?还是其实,只是被推着走?”
沈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望向窗外,街灯映在玻璃上,模糊成一片温暖的色块:“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流里挣扎。但偶尔,我们也能选择往哪里靠岸。”
杨琳望着他,眼中有一点微光在浮动。片刻后,她轻轻吸了口气:“所以不管水流多急,我们都得继续划桨。”
“嗯。”沈奕看向她,认真地应声:“向前走。”
她没再说话,将那本书抱在怀里,转身走向柜台。店员是位年轻的男孩,正低声和一位女孩讨论一部冷门随笔集,看到杨琳递来的诗集,他抬头笑了笑:“经典句子,总有人被它打动。”
杨琳微笑着点头:“而我,是被它唤醒。”
沈奕站在她身后,望着她眼角的那一抹安静坚定,忽然觉得这段冬夜的行走,本就不该只是散步,而是一种温柔的确认——关于城市、关于选择,关于他们。
结账完毕,门一开,寒风扑面而来,但她怀里的诗集与掌心的余温仍未散去。
街道上依旧车灯穿梭,人影匆匆。但那家书店静静矗立在转角,像一盏为深夜点燃的微光,温柔且不语。
而他们,在这无声的灯光中,并肩走进夜色。未来或许依然波动,但此刻,他们拥有脚下真实的步伐与彼此心照不宣的温暖。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