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工位,夏晚立刻投入到那篇《Materials Science Review》论文的研读中。前沿的仿生复合材料理论,严谨的实验数据,与《民国银行内部结构技工实录》中那些关于“糯米灰浆”特性的描述惊人地契合,又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注解和性能提升路径。她如获至宝,灵感迸发,结合金库墙体的具体结构和损伤情况,很快对原有的初步构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和深化。
接下来的日子,夏晚几乎住在了项目部和材料研究所的联合实验室里。协调实验参数,分析测试数据,反复修改方案细节,与结构工程师、材料专家、施工方代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论证。工作强度极大,常常通宵达旦。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肋骨的旧伤在阴冷的地下室和长时间伏案后也会隐隐作痛,但她的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
支撑她的,不仅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成就感,更有一种隐秘的、想要证明什么的渴望——证明自己方案的价值,证明他无声的支持没有错付,证明“夏晚”这个名字,配得上那句沉甸甸的“你也是”。
偶尔在深夜离开实验室,寒风刺骨,独自走在回公寓的路上,她会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城市的夜空。津州的冬夜难得有晴朗的时候,但偶尔能看到几颗寒星,在光污染中顽强地闪烁着微光。每当这时,那句“你也是”和他沉静的目光,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像一颗遥远的、却无比明亮的星辰,无声地指引着她,也温暖着她疲惫的身心。
她不再刻意回避“江屿”这个名字或他可能存在的“偶遇”。项目推进到关键时刻,她的全部心神都被占据。那份深蓝色的《营造考析》安静地躺在她的案头,成了最常翻阅的参考书之一。那篇他发来的论文链接,被她收藏在浏览器最显眼的位置。他们之间,仿佛建立起了一种基于最高级别专业信任的、无声的默契。这种默契,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力量。
一周后,加固方案的深化稿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初步测试报告终于完成。在项目组内部的高强度论证中获得了一致通过,并决定作为核心成果,提交给即将在津州举办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交流。
“夏工,这次会议规格很高,国内外的大牛都会来,是推广我们方案、争取更大支持的绝佳机会!”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报告就由你来做,没问题吧?”
夏晚看着手中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方案文件,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没问题。”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次项目汇报,更是她个人专业能力在更广阔舞台上的展示。她必须做到最好。
会议日期临近,夏晚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准备演示文稿,反复演练汇报内容,打磨每一个数据细节,力求完美。压力也随之而来,失眠更加严重,有时半夜惊醒,脑海里全是复杂的结构图和可能被专家质询的刁钻问题。
这天傍晚,她又一次在实验室熬到深夜。修改完最后一版PPT,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准备离开。刚走出研究所大楼,冰冷的夜风让她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肋骨的旧伤处传来熟悉的酸胀感,让她微微蹙眉。
就在这时,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再次无声地滑到她面前停下。车窗降下,江屿的脸在昏暗的光线下轮廓清晰。
“刚忙完?”他问,语气是陈述而非疑问,仿佛早已知道她的作息。
“嗯。”夏晚点点头,没有惊讶,也没有抗拒。连续的“偶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照不宣的模式——在她工作到深夜、最难打车的时候,他“顺路”出现。
“上车吧。”他言简意赅。
夏晚拉开车门坐了进去。熟悉的温暖和清冽的冷杉气息瞬间包裹了她,驱散了寒意,也让她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些。她靠在椅背上,疲惫感如潮水般涌上。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深夜空旷的街道上。车厢内很安静,只有空调送风的细微声响。夏晚闭着眼睛假寐,能感觉到江屿的目光似乎在她脸上短暂地停留了一瞬,又很快移开。
“会议准备得怎么样?”他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声音不高,在安静的车厢里却格外清晰。
夏晚睁开眼,有些意外他会主动问起这个。她侧过头,对上他目视前方的侧脸。
“差不多了。”她回答,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就是……有点紧张。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这是实话。面对陌生的、汇聚了顶尖专家的国际舞台,说不紧张是假的。尤其是在她的方案如此创新、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情况下。
江屿没有立刻说话。车子在一个红灯前停下。他微微侧过头,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眼睛上。那眼神深邃,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沉静。
“你的方案,”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笃定,“理论基础扎实,数据详实,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特且有效。技术层面,无可挑剔。”
他的评价精准、客观,带着顶级专家特有的分量感。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一股暖流伴随着被认可的喜悦涌上心头。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依旧锁着她,带着一种审视,却又奇异地没有压迫感,“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性的,专家们更看重的是你思考的逻辑、你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你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情和信念。数据和图表只是支撑,真正打动人的,是方案背后的‘光’。”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清晰地吐出:
“夏晚,你的方案里有光。那道光,足够亮。相信它,也相信你自己。”
“光”?
夏晚怔住了。
她想过很多他可能给出的建议——注意汇报节奏,准备好应对刁钻问题,突出方案的创新点……却万万没想到,他会用这样一个充满意象的词语——“光”。
方案里的光?她的光?
红灯转绿。江屿收回目光,重新启动车子,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只是随口一提。车厢内再次陷入安静,只有他平稳的呼吸声和引擎低沉的嗡鸣。
夏晚却无法平静了。
她靠在椅背上,侧头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被路灯切割成明暗片段的街景。玻璃窗上模糊地映出她自己的影子,以及身边男人沉稳开车的侧影轮廓。
“方案里有光”……
“你的光很珍贵”……
“相信它,也相信你自己”……
这些话语,一句句在她脑海中回荡、碰撞,掀起惊涛骇浪。不再是隔着“同学”距离的客观评价,也不再是无声的“看见”。这是第一次,他如此直接、如此清晰地,用带着强烈个人感受的词语,肯定了她作为研究者和思考者的核心价值——那份独特的视角,那份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念,那份……属于她夏晚的“光”!
这份肯定,如此直白,如此有力,带着一种近乎穿透灵魂的力量,精准地击中了她在专业道路上孜孜以求、却时常自我怀疑的核心。它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更让她震撼,也比任何情感表达都更让她心潮澎湃。
因为他看见的,不仅是她的能力,更是她灵魂深处燃烧的那团火。
车子缓缓停在公寓楼下。夏晚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激荡的情绪中,一时忘了动作。
“到了。”江屿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嗯……谢谢。”夏晚如梦初醒,连忙解开安全带,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推开车门,冷风灌入,让她打了个激灵。
“夏晚。”江屿再次叫住她。
夏晚扶着车门,回头看他。昏暗的车内灯光下,他的眼眸显得格外深邃,如同蕴藏着星光的深海。
“报告那天,”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会在台下。”
没有华丽的鼓励,没有多余的承诺。只有一句最简单的陈述——他会到场。
但这简单的陈述,却像一颗定心丸,带着千钧的重量,稳稳地落进了夏晚翻腾的心湖里。它传递着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台下坐着多少大牛,他会作为一个最了解这份方案价值的人,在那里,注视着她,支持着她。
夏晚看着他,喉咙有些发紧。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个清晰而郑重的点头。
“好。”
她关上车门,没有再回头。寒风凛冽,吹动着她的发丝和衣角。她挺直背脊,一步一步走向公寓楼。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力量。
那句“方案里有光”和“我会在台下”,如同两束强光,彻底驱散了盘踞在她心头的紧张和自我怀疑的阴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自信和一股破土而出的、想要尽情绽放的渴望。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项目、为了证明自己而战。
她是为了那份被看见、被珍视的“光”而战。
为了那个说“期待方案”并承诺“会在台下”的人而战。
站在公寓楼冰冷的门禁前,夏晚深吸一口凛冽的空气,抬头望向墨蓝色的夜空。几颗寒星依旧顽强地闪烁着。
她的光,找到了能看见它的人。而属于她的舞台,即将拉开帷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