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走了很久,没有地图,也没有方向。
只知道不能停。
不是为了追上谁,而是为了继续作为“那个还在寻找的人”存在。
如果我停了,
如果我开始问“值不值得”——那一切就真的结束了。
—
我先去了图书馆,那个我们各自偏移过无数次的地方。
我站在三楼旧书架区,抬头望着光线从天窗斜斜落下。
那一刻我想起她曾说过一句话:
“书的背脊,就像意识的脊柱,
每次翻页,都像轻轻移动一次可能性。”
我没有找到她,也没有看到任何字条。
但我在《意识科学导论》那本厚书里,夹到一张折成三角的旧书签。
我不确定是不是她的。
但我带走了它。
就像你在一个陌生站台上,看到一只颜色熟悉的行李箱,
你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那个——
但你宁愿相信它是。
—
下午我坐上了一辆长途公交。
它不去任何特别的地方,终点站是郊外的农场。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路边从城市退化为郊区的速度,像是在看意识从复杂回到本真的过程。
一站站过去,风景变得不那么可识别,也变得更加真实。
有老人上车,鞋底沾着泥;
有小孩背着乐器盒,坐下就睡;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笔记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
我忽然很想拍张照片给她看。
但我没有。
不是不愿,而是突然明白——
她不会因为你拍给她看,而更确定你看见了她;
她只会在你没拍的那一刻,
相信你是真的记得。
—
傍晚我在终点站下车。
一条安静的小巷,路边的猫躺着晒最后一丝夕阳。
我走进巷口的小书摊,那种还用纸箱分门别类、摊主带点随意笑容的旧地摊。
我随手翻了一本二手小说,书页翻到中段,有人写了一句话:
“你看见我了吗?”
我怔住。
笔迹不是她的,但字的结构和她写字时微微斜下的习惯——像极了。
那句话像一块落在你梦里却没有响声的石头。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留的。
但我轻轻把书合上,没有买。
我知道她不会要我带走答案。
她想让我带走的,是那个继续愿意寻找的我自己。
—
天色完全暗下来时,我站在街口。
风很轻,路灯像是刚刚亮起的意识点,一盏盏,柔而不刺眼。
我没找到她。
但我知道——她确实来过这里。她走过这条路,翻过那本书,留下不声张的印记,然后离开。
不是要我追上她,而是告诉我:
“你找的不是我。
你在找那个还愿意相信我存在的你。”
—
我转身,顺着她可能走过的方向,继续走下去。
没有盼望,也没有悲伤。
只有一种无法被熄灭的决心:
我要成为那个,值得她留下痕迹的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