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城南植物园门口。林未晞提前二十分钟就到了,她站在一棵银杏树下,手指无意识地捏着双肩包的带子。晨风吹过,金黄的银杏叶簌簌落下,在她的脚边铺成一圈。
“来得真早。”清澈的嗓音从身后传来。
林未晞转过身,看见陈望骑着单车停在路边。他穿着浅灰色的运动外套,背上斜挎着一个相机包,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微凌乱。
“我也刚到。”林未晞轻声说,目光落在他单车把手上挂着的纸袋上。
陈望从纸袋里取出一个保温杯:“给你带了豆浆,还是热的。”见林未晞有些诧异,他笑着补充,“苏晓雯说你喜欢喝校门口那家的甜豆浆。”
陆续有其他同学到来,广播站的成员加上采风的同学,总共七八个人。陈望作为组织者,自然地开始清点人数,分发入园门票。
植物园里秋意正浓,枫叶如火,银杏似金。林未晞刻意走在队伍最后,笔记本已经打开,时不时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
“各位,”陈望停下脚步,等大家都聚过来,“今天我们主要是收集秋季的声音素材。大家可以分头行动,一小时后在中央喷泉集合。”
人群散开后,陈望走到林未晞身边:“要不要一起去温室看看?听说那里的音响效果很特别。”
温室里温暖湿润,各种热带植物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下来,在叶片上跳跃。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回声——水滴落入池塘的声音,树叶摩擦的沙沙声,甚至远处游客的低语,都在这个空间里产生奇妙的共鸣。
“这里好像一个天然的音箱。”林未晞忍不住小声感叹,声音在空气中产生细微的回响。
陈望点头,举起录音设备:“所以带你来这里。闭上眼睛,听听看。”
林未晞依言闭上眼睛。在一片黑暗中,听觉变得格外敏锐。她听见水滴有节奏地落下,听见不知名的鸟儿在远处鸣叫,听见风穿过棕榈叶的缝隙。
“听到了什么?”陈望轻声问,他的声音在温室里显得格外柔和。
“水滴声,鸟鸣,风声...”林未晞闭着眼睛细细分辨,“还有...很远的地方,好像有孩子的笑声。”
陈望露出赞赏的笑容:“很敏锐。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就是属于这个温室的独特和弦。”
他按下录音键,设备上的红灯亮起。在这个静谧的时刻,林未晞忽然听到一种细微而持续的声响,像是某种昆虫的鸣叫,又像是植物生长的声音。
“那是什么声音?”她轻声问,生怕惊扰了什么。
陈望仔细听了一会儿,眼睛一亮:“是竹子的生长声。据说在特别安静的环境里,能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没想到今天真的听到了。”
他们静静地站在竹林边,分享着这个细微的发现。林未晞在笔记本上记下:“竹子拔节声,像是大地的心跳。”
离开温室时,陈望忽然说:“其实你的观察力很适合做采风。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但你能注意到细节。”
林未晞耳根微热,没有接话。
中央喷泉边,大家分享着采集到的声音素材。一个女生录下了松鼠啃食坚果的声响,另一个男生则捕捉到了风吹过松林的松涛声。
“未晞,你呢?”陈望突然点名。
林未晞愣了一下,从包里取出笔记本:“我记了一些可能的声音场景...比如落叶飘落的轨迹,阳光穿过树叶的光影变化,还有...”她犹豫了一下,“竹子生长的声音。”
“竹子会发声?”一个男生好奇地问。
陈望接过话头:“在特定的环境下,是的。这也是今天最惊喜的发现之一。”
采风结束后,大家决定在植物园门口的小吃店解决午餐。林未晞本想提前离开,却被陈望拦下:“那家店的杏仁豆腐很好吃,是你喜欢的甜食。”
小吃店里热闹非凡,一行人勉强挤出一张大桌。林未晞安静地坐在角落,小口喝着豆浆——还是温的,陈望不知什么时候又帮她热过了。
“陈望,下个月的校园文化节,广播站准备出什么节目?”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问。
陈望咽下口中的食物:“还在策划中。可能会做个声音剧场,展现校园里不同时间点的声音变化。”
“需要写脚本吧?”另一个女生接话,“未晞文笔那么好,可以帮忙呀。”
突然成为焦点,林未晞下意识地想拒绝。但陈望先开口了:“未晞确实很擅长这个。不过还是要看她有没有时间和兴趣。”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未晞。她捏着衣角,深吸一口气:“我可以试试。”
回程的路上,陈望推着单车与林未晞并肩走在林荫道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秋风吹落片片梧桐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谢谢你今天能来。”陈望突然说,“其实我之前还担心你会拒绝。”
林未晞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为什么?”
“因为你看起来总是很安静,好像更喜欢独处。”陈望的声音很温和,“但我觉得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适应。”
林未晞没有否认。她确实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环境、新人群,甚至新的自己。
走到分别的路口,陈望从相机包里取出一张记忆卡:“今天录的一些声音素材,如果你写作时需要灵感,可以听听看。”
林未晞接过记忆卡,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掌。那一瞬间,仿佛有微弱的电流穿过。
“周一见。”陈望跨上单车,回头笑了笑。夕阳在他身后形成一道光晕,那一刻的画面深深印在林未晞的脑海里。
回到家,林未晞将记忆卡插入电脑。里面不仅有今天采集的声音文件,还有一个单独的音频文件夹,标注着“未晞的文字——陈望朗读”。
她戴上耳机,点开第一个文件。是陈望在广播站朗读她那篇文章的完整版,比那天在走廊里听到的更加清晰动人。最后一个文件是今天的录音,最后几分钟里,竟然有她自己在温室里说话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然后是他带笑的回应:“是竹子的生长声...”
林未晞反复听着这一段,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她的声音也成为了他收集的声音素材之一。
周一的语文课上,李老师宣布了市级作文竞赛的消息。下课铃响后,她特意叫住林未晞:“这次比赛的主题是‘听见’,我觉得你很适合参加。”
林未晞的心沉了一下。市级比赛意味着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关注,这恰恰是她最害怕的。
“我会考虑的,老老师。”她小声回答。
李老师似乎看穿了她的犹豫:“别忘了,好的文字是值得被更多人听见的。”
午休时,林未晞独自来到广播站门口。她站在那个熟悉的投稿箱前,手里拿着昨晚写好的新稿。这一次,她在文末悄悄画了一个小小的竹子图案。
就在她准备投递时,广播站的门突然开了。陈望拿着水杯走出来,看到她时明显愣了一下。
“来找我吗?”他问。
林未晞下意识地把稿件藏到身后:“不是...我来投稿。”
陈望的目光落在她身后的手上,了然地笑了:“又是匿名?”
林未晞点点头。
“那我假装没看见。”陈望体贴地转身接水,“不过说实话,很期待能读到你的新作。”
林未晞趁他接水的工夫,迅速将稿件投入箱中。纸张落底的声音响起时,她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午的数学课上,林未晞收到一张从旁边传过来的纸条。她惊讶地展开,上面是陈望工整的字迹:“放学后广播站见?想请你帮个忙。”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但想到昨天的采风,想到他特意为自己录下的声音,最终在纸条背面写下:“好。”
放学后的广播站比平时安静许多。陈望正在调试设备,见林未晞来了,立刻站起身:“来得正好。文化节的声音剧场,我想做一个混合了自然声音和文字朗诵的节目。需要有人帮忙筛选素材,而你正好既懂文字又对声音敏感。”
他演示着如何将不同的声音片段混合,如何调整音量和回声效果。林未晞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忽然发现他在工作时会不自觉地微微皱眉。
“要不要试试?”陈望突然转头问她。
林未晞犹豫了一下,还是坐到了设备前。在陈望的指导下,她尝试着将一段鸟鸣声和一段溪水声混合。起初手法生疏,但很快就掌握了窍门。
“很有天赋啊。”陈望赞叹道,“你对声音的层次感把握得很准。”
就在这时,广播站的门被推开了。一个女生探进头来:“陈望,学生会找你...”她看到林未晞,明显愣了一下,“哦,你们在忙啊。”
林未晞认出这就是上周五在校门口和陈望说话的女生。今天她穿着明诚中学的校服,原来是本校学生。
“我表妹,高二一班的徐薇。”陈望介绍道,“这是林未晞,我们班的才女。”
徐薇大大方方地走进来:“久仰大名!陈望总提起你的文章写得特别好。”她转向陈望,“姨妈让我告诉你,今晚记得回家吃饭。”
陈望无奈地笑笑:“知道了。”
徐薇离开后,陈望解释道:“我表妹,从小就爱管我的闲事。”
林未晞这才明白那天在校门口看到的情景,心里莫名松了一口气。
天色渐暗,广播站里的设备发出幽微的光。林未晞协助陈望完成了第一段声音剪辑,当混合后的音频通过耳机传来时,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真的很厉害。”陈望摘下耳机,由衷地说,“你让这些声音产生了对话。”
林未晞看着屏幕上交织的声波图,忽然觉得声音和文字其实很相似——它们都在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走出教学楼时,夜空已经繁星点点。陈望推着单车,坚持要送林未晞到公交站。
“其实,”走在安静的校道上,陈望忽然开口,“我小时候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林未晞惊讶地转头看他。
“是真的。”陈望笑了笑,眼神有些遥远,“后来妈妈送我去学朗诵,一开始每次上台都会紧张得肚子痛。但慢慢地,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放在要传达的内容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时,恐惧就减轻了。”
公交车进站的灯光由远及近。陈望停下脚步:“所以我觉得,你只是需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方式。”
坐在靠窗的公交座位上,林未晞回味着陈望的话。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望发来的消息:“谢谢今天的帮助。你的文字和你的耳朵,都很特别。”
林未晞看着车窗外流转的灯光,第一次在心底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她可以尝试参加那个作文比赛,用自己的方式。
回到家,她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写上:“听见——竹子拔节的声音”。
她开始写道:“有些声音需要很安静才能听见,比如竹子拔节,比如心跳加速,比如梦想破土而出的瞬间...”
文字如泉水般涌出,她第一次写得如此顺畅。直到深夜,她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然后在文末郑重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不是为了投稿,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秋天,为了所有被听见和即将被听见的声音。
窗外,秋风拂过竹林,传来细微而持续的声响,像是回应,像是鼓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