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在盘山公路的第九个急转弯处抛锚时,苏晓晓的采访本第三次滑落到过道上。
江野弯腰拾起本子,指尖掠过页脚晕开的水彩铃兰——那是温时念特意为支教团设计的队徽。
“海拔一千七百米,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公里。”队长晃着没信号的手机,。
好消息是星空特别亮,坏消息是我们要徒步上山。”
十六个大学生拖着行李在暮色中跋涉。
苏晓晓的器材箱突然轻了一半——江野不知何时接过担子,登山杖在石阶上敲出轻快节奏。
“苏记者,”他回头时头灯照亮蒸腾的白雾,“猜猜山里有没有篮球场?”
支教的小学藏在云深之处。
校舍是废弃祠堂改建的,篮球架用杉木钉成,篮筐歪斜得像是被风吹歪的向日葵。
孩子们围过来时,江野变魔术般从背包里掏出充气篮球:“谁投进十个球,就教他看星星的秘密。”
深夜的备课间,苏晓晓对着一叠作文纸怔忡。题目是《我的梦想》,多数孩子写着“去山外打工”。最揪心的是留守儿童小梅的作文:“想变成老屋后的枇杷树,这样妈妈回来时一定能看见我。”
“看这个。”江野忽然推开窗。银河倾泻而下,他指尖划过夜空:“北斗七星勺柄指向的亮星——看见了吗?那是小梅妈妈打工的城市。”
苏晓晓愕然。
江野手机里存着天文软件离线数据,星座连线与城市坐标精准重叠。
“我根据学生档案做了匹配,”他语气难得沉静。
“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亲人星’。”
支教第三天,一场暴雨冲垮了通信基站。
美术课上,小梅画不出“最开心的记忆”,蜡笔在纸上留下焦虑的划痕。
苏晓晓突然想起什么:“江老师有个星空魔法哦。”
祠堂阁楼变成临时天文台。
江野用篮球气泵改装了老投影仪,将星座图投在斑驳墙壁上。
当小梅的“妈妈星”亮起时,孩子突然开口:“妈妈鞋厂加班到晚上九点,这时候星星刚出来吧?”
一个前所未有的计划在星光中诞生。
孩子们开始绘制“星际家书”,把想说的话语藏在星座图谱里。
小梅在北斗七星间画了棵枇杷树:“妈妈,结果子了,甜。”
转折发生在支教最后一周。
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阻断了下山的路,仓库里的食物最多支撑三天。
恐慌蔓延时,江野带着大孩子们清理出篮球场大小的安全区:“不如来场星际篮球赛?”
比赛规则充满想象力:进球后要说出一个星座知识,获胜队能决定晚餐分配方案。
苏晓晓发现,孩子们为争夺“多分一袋奶粉给生病同学”的权利,竟自发研究起天文资料。
最艰难的夜晚,江野撬开备用发电机,将篮球场变成露天影院。
投影仪映出温时念传来的紧急支援——林寻编程的离线版AI将孩子们的家书转换成星图动画。
当小梅画的枇杷树在银河系旋转时,全场寂静无声。
“妈妈收到了...”小女孩指着闪烁的卫星图标。
“树梢那颗刚亮的星就是回答!”
这个夜晚成为支教团的传奇。
大学生们用最后电量搭建了简易天文台,江野教孩子们用篮球记录星座轨迹,苏晓晓的录音笔留下无数星际童话。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一百三十七封家书通过应急通信频道发出——附带着每个孩子的星座坐标。
救援队赶到时,看到的不是颓丧的师生,而是满墙璀璨的星图。
孩子们正用荧光粉绘制新的星系:“这里是妈妈打工的星座,这里是我考上大学后要去的星球...”
返程大巴启动前,小梅塞给苏晓晓一叠画纸。
全是江野的速写:教投篮时跃起的背影、修理课桌时专注的侧脸、举着孩子认星星时笑开的嘴角。最后一页写着:【江老师的星星最大最亮】
盘山公路的第九个弯道,江野突然叫停大巴。
他指着崖边一棵野枇杷树:“苏晓晓,记者证带了吗?”
月光照亮树下的天然观星台。
篮球充气垫铺在碎石上,头盔架着的手机投影出整条银河。
江野从背包掏出皱巴巴的聘书——临州青少年天文中心教练聘约。
“他们说要聘对星星有热情的人。”他声音有些发颤。
“我所有的热情...都是从教你认北斗七星那天开始的。”
苏晓晓的采访笔滚落在地。录音指示灯亮着红光,记录下山风与心跳的合奏。
“三年前夏令营,你问我为什么总看星星。”
他指向银河最稠密处,“因为某人的眼睛比M31星云还亮,看一眼就要追逐十万光年。”
流星划过时,他吻了她。枇杷树的影子在崖壁上摇曳,像极了小女孩画中的模样。
后来孩子们的家书真的收到了回音。
卫星公司赞助了山区天文台项目,小梅妈妈返乡开了枇杷果铺。
苏晓晓的报道《星星邮差》获了奖,题记写着:【有些心意,银河也挡不住】
而江野始终戴着那晚捡的枇杷核项链——在他设计的每个篮球场上,北极星的位置都特别亮。
星空下,篮球击地的回声永远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如同宇宙为纯真心意奏响的永恒副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