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露水沿着玻璃幕墙滑落,在晨光中划出晶莹的轨迹。
临州科技园A座二十七层,林寻团队研发的绘画APP「心源」正进行最终压力测试。
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如瀑布倾泻,却在某个节点突然凝滞——生成的花朵永远左右对称,精准得令人窒息。
“美学悖论。”林寻揉着眉心,“算法能复刻梵高的笔触,但画不出他癫痫发作时的眩晕感。”
温时念正在测试区教予安调色。
孩子把颜料管挤得乱七八糟,纸上却浮现奇妙的色彩韵律。她忽然抬头:“爸爸的电脑在哭呀。”
真的。服务器故障灯闪烁的频率,竟与温时念昨夜弹奏的《雨铃兰》节奏重合。
林寻怔怔看着女儿沾满群青的手指——那蓝色与温时念高中校服上的颜料污渍如出一辙。
危机在公测日爆发。
用户上传的悲伤画作被AI优化得明艳欢快,抑郁症患者的黑白涂鸦全被自动添加彩虹。
抗议邮件淹没邮箱,最刺眼的标题是:《算法谋杀痛苦》
“我们在删除人类的伤痕。”温时念关掉某位用户上传的画像——亡妻肖像被AI“优化”得面目全非。
她突然撕开自己的素描本,露出高三抑郁症时期的画作:破碎的铃兰在暴雨中挣扎。
团队陷入死寂。予安却爬进主机柜,将粘着草莓酱的U盘插入接口。
屏幕突然绽放绚烂光斑——孩子无意识的涂鸦竟破解了代码僵局。
“不是优化,”温时念指尖轻触光斑。
“是共情。”
她引导团队建立“情感镜廊”系统:AI不再修改画作,而是生成对应的情感回应。
当用户上传暴雨中的铃兰,AI会绘出雨后破云的光柱;遇到燃烧的房屋,便呈现新芽钻出焦土的画面。
林寻连夜重写核心算法。
清晨时分,他发现予安在测试屏前堆满蜡笔盒——孩子正教AI识别每种颜色的温度。茜红色是外婆毛衣的暖,钴蓝色是爸爸眼镜的反光,那抹不起眼的灰白则是母亲作画时鬓角的汗滴。
“情绪色谱计划”悄然启动。
温时念带领美院学生录制千种情感对应的笔触压力数据,林寻团队将其编码为神经网络。
某天予安发烧时的胡乱涂鸦,意外成为理解“灼热感”的关键样本。
转折点来自养老院的特殊订单。
渐冻症患者用眼球追踪仪绘出的扭曲线条,被AI解析为《风穿过银杏叶的形态》。
当画作投影到病房天花板时,监控仪显示患者心率首次出现愉悦波动。
苏晓晓的深度报道《疼痛开出的花》引发轰动。文章配图令人震撼:化疗儿童的秃头肖像旁,AI生成的长发幻象如光之瀑布——数据来自孩子母亲描述的发香记忆。
「心源」正式版上线时,启动画面是予安的手掌印。
孩子嘟囔着“要下彩虹雨”,天空竟真的飘起染色雨滴——无人机将可降解颜料混入春雨,全城在晴雨中见证科技与艺术的奇迹。
庆功宴却少了主角。
林寻在机房角落找到温时念,她正对某用户的涂鸦落泪——画上是模糊的母亲背影,AI生成了星光拼成的拥抱。
“算法永远算不尽思念。”她轻触屏幕,星光便聚成铃兰形状,“但能让痛苦被看见。”
深夜警报突然响起。
服务器过载导致情感模拟失控,AI开始疯狂生成负面回应。
予安被噩梦惊醒,哭喊着“黑蜘蛛在吃颜色”。
危急关头,温时念做惊人决定:接入林寻私藏的“情感数据库”。
那些记录她微笑弧度的数据流,与予安的童真涂鸦融合,竟生成全新的平衡算法。
晨曦穿透玻璃幕墙时,危机化为转机。
用户发现APP新增“泪眼模式”——当检测到悲伤笔触,会自动生成温时念手绘的铃兰小签:【我懂你的痛,花正为你开】
林寻在后台发现更深的奥秘。
所有用户数据经过匿名化处理后,竟呈现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图腾。
东八区用户深夜画作多呈现蓝色涡旋,对应着跨文化共通的孤独意象。
项目获得伦理科技大奖。
颁奖礼上,予安不小心碰翻奖杯,底座露出刻字:【给世上所有不完美的笔触——林寻&温时念赠】
镁光灯熄灭后,夫妻俩在数据中心看到震撼景象:全球用户的实时情感光谱交织成巨大树冠,痛苦与喜悦如光影共存。某处突然亮起极光般的绚烂——是位用户画出了新生儿的脚印。
“原来如此。”林寻握住温时念的手。
“算法不是画笔的敌人…”
“…是让孤岛相连的舟桥。”她接完下半句。
予安在休息室地毯上酣睡,手中蜡笔在奖状背面涂鸦。
那图案后被AI解析为人类史上最复杂的情感图谱——中心点竟是枚小小的银铃兰。
窗外春雨又至,雨滴沿着玻璃滑落,像极了画笔留下的泪痕。
而那些泪痕正汇成溪流,奔向等待灌溉的心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