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规则确立,已经尽量在维持两个世界的平衡,但两个世界的细微差异,也会给人带来困扰。
这一点秦少阳逐渐体会到了,作为第一个由人类转化形成的智能思维体,他早就拥有现实中的具身智能,方便他在现实世界中工作和生活。
在人工智能技术规则推广前,他从未产生过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的烦恼。但在虚拟世界的新成员越来越多,各类设施也朝着人们最为熟悉和需要的方向演变,秦少阳时常会分不清自己究竟处在哪个世界,应该按照哪个世界的行为方式生活和工作。
在虚拟世界中,他做实验时可以将材料就放置在一般环境下,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往往需要考虑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行完善的储存。
因此,秦少阳每每切换到现实中的实验室完成实验时,他有时便会忘记,自己正身处现实世界中,浪费了不少原材料,也让他的试验成功率大大降低。
秦少阳最近为此感到非常困扰,大多数情况下,他忘记自己已经回到现实世界,是因为现在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切换已经几乎没有差异了。
在眨眼间他便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甚至有时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现实,记不清楚何时进入现实世界,又不记得何时回到他和邻荔的家,技术的更迭让他实现了真正的无缝切换。
所以当孔嘉宣和楚皓雅再次来到他们家吃饭时,秦少阳无意间便聊起了,自己最近因为分辨力不够闹出的许多笑话。
孔嘉宣默默记在了心中,琢磨着回去让团队成员一起想想办法改善这个境况。
秦少阳作为最早进入虚拟世界的人,也是最早一批拥有自己具身智能的人。他不仅很聪明,还是公司内部与这个项目直接相关联的人,如果连他都觉得分辨自己所处的究竟是哪个世界很困难,那对于其他人而言,便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秦少阳透露出自己烦恼的第二日,孔嘉宣便邀请他成为了专项问题团队的顾问,帮他们选出最实际有效的改善方法。
最终,孔嘉宣和秦少阳确定了优化方向,经过多番讨论和实验证明有效后,他们联系上白泽昭进行技术调整。
秦少阳选择的是一套成本最低、最方便,却能最快生效的方案。
他们在人们切换世界时,增设切换提示音,用于提醒人们已经完成切换,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不再执着于减少智能思维体对自身与人类差别的关注,而是坦然面对这一类群体,让他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真正为他们的生活方便而考虑。
这些小小的波澜,在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确立后,溅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却又迅速归于平静。
真正的风波酝酿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
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确立后,随之推广的植物育婴技术再次向刚刚平复的湖面掷下一块巨石,水花四溅,迅猛地水波向远处推进着。
植物育婴技术从问世后便争议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使用者更加广泛。
一时间众说纷纭,过往平息的争论和矛盾似乎在暗地里再次被人激化。
植物育婴技术让生育不再成为某一种性别的专属能力和束缚,禁锢女性数千年的说辞在此刻彻底被瓦解。
随之而来的,还有女性因为生育而获得的福利是否应该保持的争议。
人们追求的性别平等似乎因为这项技术而更加触手可及,生育不再是借口或是束缚,女性可以摆脱被赋予的责任,选择自己的时光应该耗费在哪些环节中,可以选择是否牺牲自己的健康,完成身份的转变。
所有人的认知和长久以来社会的规训被彻底打破,曾经用来劝诫的话语都被推翻,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心中也燃起了些希望的微光,那些早已在与世界抗争的人早早便认识到了,这项技术为她们带来的福音。
这份责任被转嫁后,更多女性获得了自由,也让一些曾经的既得利益者缺少了获利的依据。
他们开始歇斯底里,抗议着这项技术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则,是人类伦理道德的破坏者。
双方的论战持续不断,但这项技术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支持,因为除了那些顽固的利益维护者,更多人发现了这项技术的好处。
即便失败,代价也会比用传统方式尝试生育一个孩子更小,而对孕育孩子的双方身体更没有任何伤害,只是会耗费一些心神。
于是,总有些好奇而盼望着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大胆地尝试这项技术。
总有那些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却因为生育孩子的痛苦和危险而望而却步的人,愿意为自己心中的向往种下一颗种子。
总有希望和自己智能思维体的爱人拥有一个完整家庭的人,愿意继续接受新技术为他们带来新的幸福。
总有人希望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却不愿意接受生孩子带来的职业生涯断崖,不愿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而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步入危险的生育期。植物育婴技术让她们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找到了新的出口。
网络上和现实中的对抗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植物育婴技术的反对者声音变得微弱,反对者人数急剧减少,只剩下那些极端的传统守旧者还在坚守。
那些出于对社会伦理担忧的人,观察到植物育婴技术在规则约束下,并不会为社会带来混乱,便不再发声。
那些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男性,发现植物育婴技术依旧可以实现他们的心愿,并且让自己的爱人少受罪以后,也立刻变成了植物育婴技术的支持者。
那些忧心日益下降的生育率的人,却意外发现了植物育婴技术带来了与他们想象相反的结果。他们本以为在植物育婴技术弱化了人们生育的责任后,越来越不想生育孩子的年轻人找到了完美借口逃避生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那些对孩子本就抵触的人,能够光明正大地躲避生育责任,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上,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在未来,那些选择投身事业的女性,越来越迅速地走上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走上行业顶尖的位置,她们不再因为生育而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却有更多人选择了植物育婴技术,当女性不用再面临失业和生育的单选题,不用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换取人类下一代的希望,不用承受医疗技术发展数百年,也无法彻底解决的阵痛和后遗症,当养育的责任不再是某一个性别的责任,而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后,那些对家庭、生活和孩子有一丝向往的女性,更愿意接受生命中角色的转变。
社会的分工方式悄然发生了转变,人们选择分工的原因更加回归本心,不再因为自己身份或属性而定义哪一类人应该做什么,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自己的兴趣。
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动力驱使下,社会分工的效率有了整体飞跃,社会精神风貌竟也显得平和和愉悦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他们生活的改善,人工智能的加入不仅没有让他们失去工作,反而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具身智能承担了更多低效、高风险和劳累的任务,人们只用把控更加细节和精细化的步骤。同时具身智能和智能思维体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产业,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有所提高。
人类的科技和文化创新因为大量被释放出的精力而大步向前。
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确立后,舆论在反对派的引导下,也出现过压倒性的质疑声,但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推翻。久而久之,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的信任渐渐稳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认知的背后,当然少不了孔嘉宣和楚皓雅的手笔。
他们面对反对派的质疑,总会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方案,同步让陶初暄进行自然的舆论引导,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人工智能技术规则反而在反对派的质疑下愈发完善,那些被攻击的裂痕就像瓷器上的冰纹,在高温灼烧下才会显露真容,却因为得天独厚的烧制条件,在开窑的一瞬间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痕迹。
人工智能技术规则在反对声和支持声中确立下来,不论反对派对其态度如何,但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大家已经默认这项规则的存在,已经适应了这项新融入人类社会的守则。
即便人们对规则有所不满,但与之前相比,他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温和起来,不再执着于规则的确立与否,而是争论规则的内容制定和运用隐患。
即便在社会中几乎随处可见具身智能的身影,反对派还是不在少数,他们可以接受具身智能在人类社会出现,却依旧拒绝具身智能在人类社会拥有如此高度的自由,拒绝将具身智能看做是与人类类似的存在,他们依旧坚持着具身智能的工具属性,质疑着技术规则的内容有失偏颇。
这样根深蒂固的理念已经不再是孔嘉宣用常规手段可以快速扭转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认知转变。
目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的容忍程度,已经可以保证具身智能基本的生活条件,于是孔嘉宣和楚皓雅也并没有过于追求极致的成功,他们只是关注着舆论的走向,维持着人们对待具身智能不接纳却也不完全抗拒的态度,保持着双方相安无恙却又能愉快合作的社会生态。
楚皓雅也曾萌生过再进一步的想法,但她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孔嘉宣也已经为了目前的局面耗尽了所有心力。
孔嘉宣对于当前的境况已经非常知足,在尝试着探索更好的方案,将他们向更美好的未来快速推进失败后,孔嘉宣便不再思考捷径,他明白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只是无法再向之前一样立竿见影,之后的事都需要依靠时间,他们无能为力。
孔嘉宣也正因此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知足常乐,楚皓雅见他如此,便也放下了心中的那点执念,尽情享受他们来之不易的当下。
可有时生活不仅会给人意外的挫折,也会偶尔给人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机会,但可能并不甜蜜和惊喜,藏在惊慌和恐惧中,让人无暇顾及危机背后的转机,只想在动荡下求得一个安宁。
当人们开始回顾过去,他们惊奇地发现,《生灵载物》像是一个预言故事一般,电影中设想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为了现实。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从对立到缓和,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逐渐不可或缺的帮手,共同建设着这个家园。就连电影中刻画的冲突、争议也都几乎一比一在现实中复刻,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会是巧合,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缓和也无法像电影中那样获得一个契机。
可谁又能猜中老天爷的心意呢?
谁有能保证现实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契机呢?
围绕着沿海地区逐渐频繁的地震,惊动了平静生活着的人们,向来摸不清自然规律的人们,还处于脚下土地轻微震颤的余韵中回不过神来。
他们既觉得这样级别的地震不会有太大影响,又害怕这只是噩梦袭来前的预警。
人们犹犹豫豫间经历了数次小震,而地震发生的地点也越来越多,将海岸线包围在其中,渐渐向海岸线转移,但没有人觉察到了这些过于频繁的地震间的联系。
人们只是在惶惶不安中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在小震中平安无事,日子在一次次的惊疑不定中流淌而去,人们竟也渐渐习惯了地球偶尔的发泄脾气,心中的警惕和担忧变得麻木而习以为常。
多年累积而来的气候异常并没有因为人们近几年的努力而迅速改善,只是放缓了气候异常的节奏,龟速地恢复正常。每年都会出现异常气象的惯例,也让人们面对再奇特的天气都不再意外,只是低声咒骂着接受变幻莫测的世界。
这一年天气格外多变,连日的干旱后,地表覆盖的植物早已奄奄一息,干涸的土地裂缝展露在烈日之下,地表散发的热气扭曲着视线中的景物,借助科技得以逃过直面高温的人类,都苦不堪言,何况脆弱而依赖水源的植物。
当大旱后降下第一场暴雨时,没有人再去思考这异样的天气究竟会带来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已经见证太多的不同寻常,这一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们还在为这场比他们想象中更猛烈的甘霖欢呼,欢呼大地将再次焕发生机,欢呼大地的伤口将会愈合、
直到连日未停的暴雨不见丝毫减弱的趋势,大地的裂纹被冲刷成沟壑,失去植被挽留的泥土汇入水流,变得松散、岌岌可危,人们才开始慌了神,意识到这似乎又是一场灾难。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