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带来的震撼,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在两人心中久久荡漾。
但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满工作室,现实的引力便将她们从百年前的浪漫拉回当下。
林听晚比往常更早地出现在工作室门口,手里依旧提着两杯咖啡,只是今天换成了更温和的拿铁。
她的黑眼圈被精致的妆容巧妙掩盖,但眼底深处却跳跃着一丝近乎亢奋的光芒。
那不是源于情感共鸣,而是发现了新研究课题的学术性兴奋。
"早,沈老师。"
她的声音恢复了往常的清冷,却多了一丝迫不及待,"我昨晚初步分析了那四句诗。从格律和用典来看,符合晚清民初受过新式教育的文人特点。'鱼雁传书'的典故暗示可能存在书信往来,这是下一步的重点搜寻方向。"
她将一杯拿铁放在沈清弧的工作台上,动作流畅自然,仿佛昨夜那句轻声的"好"和共进的晚餐从未发生。
然后,她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夜整理的成果——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思维导图,将"竹音阁"、"藏头诗"、"鱼雁传书"等关键词与林氏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当时邮政系统的发展脉络连接起来。
"根据现有线索,我制定了三个优先级的研究路径。"林听晚指着屏幕,语速快而清晰,"第一,集中搜寻林墨谦与苏婉音可能存在的书信原件或抄本,范围包括档案馆、民间收藏及林家老宅。第二,深入查证'竹音阁'的历任主人和常客名单,寻找与林、苏二人的交集点。第三,结合诗句中的'秋水'、'荷红'意象,推断事件可能发生的季节,缩小时间范围。"
沈清弧捧着那杯温热的拿铁,看着屏幕上那张庞大而精细的"作战图",一时有些恍惚。昨夜那点微妙的、心照不宣的氛围,在这份高效得近乎冷酷的计划面前,瞬间烟消云散。林听晚似乎有一种特殊能力,能将所有感性的、充满想象空间的东西,迅速压缩、分类、贴上标签,变成待处理的条目。
"林总,"沈清弧忍不住打断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诗,首先是情感的载体。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试着感受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用藏头诗这种方式?这本身是不是就暗示了某种……不得已的隐秘?"
"感受是主观的,我们需要客观证据。"林听晚毫不犹豫地反驳,眉头微蹙,"隐秘性当然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方向,但这需要通过当时的礼教规范、家族约束等社会背景来验证,而不是靠……直觉。"她轻轻吐出的最后两个字,带着一种理性的傲慢。
沈清弧被噎了一下,心里那点小火苗"噗"地窜了起来。
她放下咖啡杯,声音也冷了几分:"修复文物,有时候直觉比冰冷的仪器更可靠。
就像昨天,如果不是我觉得那处粘连有点异常,也不会发现下面的诗。"
"那是经验,是长期训练形成的潜意识判断,可以归因于模式识别,并非玄学的直觉。"林听晚寸步不让,目光锐利,"沈老师,我们的目标是厘清历史,而不是编写浪漫小说。每一个结论都需要坚实的证据链支持。"
工作室的气氛骤然紧绷起来。阳光依旧温暖,但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冰。两人隔着一张工作台对视着,一个眼中是固执的理性,一个眼中是被打压的感性。
"好吧,"沈清弧深吸一口气,决定换一种方式,"那我们说说'竹音阁'。你查了那么多资料,有没有想过,它可能不只是一个听琴喝茶的地方?"
"你的意思是?"林听晚挑眉。
"我外婆的笔记里提过一句,说晚清时,有些看似风雅的场所,其实是进步青年暗中集会、传播新思想的地方。"沈清弧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林墨谦作为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会不会也参与其中?而苏婉音,或许就是在那种环境下与他相识的?这或许能解释婚书的隐秘性。"
这个假设带着沈清弧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并非全无道理。
林听晚沉默了片刻,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快速调阅着资料。"
这个假设很大胆。但目前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林墨谦参与过此类活动,也未有史料记载'竹音阁'有相关背景。缺乏证据支持的推测,只会让研究方向偏离轨道。"
"历史本来就是由无数个'可能'构成的!如果都像你这样,只盯着板上钉钉的东西,那很多被尘封的真相就永远不见天日了!"
沈清弧的音量不自觉地提高了。
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在用柔软的棉花撞击坚硬的墙壁。
"但学术研究必须严谨!建立在猜测上的结论是危险的!"
林听晚也站了起来,语气强硬。
她无法容忍这种缺乏逻辑、全凭感觉的工作方式。
冲突终于爆发了。
激烈的争吵过后,是死一般的沉寂。
林听晚绷着脸,坐回电脑前,用力敲击着键盘,仿佛要将所有情绪都宣泄在冰冷的按键上。
沈清弧则转过身,背对着她,拿起一把刻刀,对着一块无关的练习木料狠狠地雕刻起来,木屑纷飞。
整个上午,工作室里只剩下键盘声和刻刀声,两种声音尖锐地对峙着,互不相让。
午餐时间,两人破天荒地没有进行任何交流。林听晚拿出自带的全麦沙拉草草吃完,便继续埋头工作。
沈清弧则泡了一壶浓茶,坐在窗边,望着老街上来往的行人发呆。
"难道真是我太感情用事了?" 沈清弧扪心自问。
"可是,如果没有一点想象力,怎么能走进百年前那些人的内心世界?"
另一边,林听晚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资料,眼神却有些涣散。"她的话,虽然冲动,但……'竹音阁'的背景,确实是我忽略的一个盲点。
只聚焦于婚书本身,是否视野太过狭窄了?"
她想起沈清弧提到她外婆的笔记,那些散落的、非官方的记录,有时确实能提供意想不到的线索。
"可是,承认她的观点有道理,岂不是否定了我自己的方法论?" 这个念头让林听晚感到一阵烦躁。她习惯了一切都在掌控和计划之中,而这种因他人而产生的自我怀疑,让她非常不适。
下午,当沈清弧重新戴上手套,准备继续修复工作时,林听晚忽然开口,声音有些生硬,却不再像上午那样充满火药味:
"关于'竹音阁'可能存在的其他属性……我会纳入备查方向。但优先级不会改变,重点还是搜寻直接证据。"
沈清弧动作一顿,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冲突没有解决,但战火暂时熄灭了。
理性的高墙与直觉的溪流依然对立,但在看不见的地方,那堵墙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允许一丝不同的声音渗入。
而溪流,也在碰撞中,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坚实的河床。
这场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而她们都不知道,这种看似痛苦的磨合,正在为彼此打开另一扇看待世界的窗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