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颂书院建了大半年,用工数百人,消息早传遍了长宁。邻县与云州城都有不少百姓听说过,知道最早装了筒车的地方有家快要盖好的书院。
上半年印坊招工,虽然没标明招生,但用工有年龄要求,待遇也包括了将来可以优先入读书院。
这一次招木工的帖子刚发出去,就有不少人跑去各个作坊打听入学事宜,甚至有传言说这就是招生帖子。
眼瞅着试工日被传成了招生日,程颂索性不澄清了。不论想报名做工的还是上学的,愿来都来,能做工的就进作坊打下手。
“那年纪太小、做不了工的呢?要留下吗?”
画砚问少爷。
“太小的先不招,之前招工帖写的是十三至十八岁,明日可以适当放宽。十岁吧,十岁以下的不收,等明年书院正式招生再来。”
上次印坊招工就以十岁为起点,这次考虑到木工活比刷印书籍更费力,才定的十三岁。
“十岁做得动木工吗?”
画砚张开自己小手看了看。之前周家大哥给他做画板的时候,他也想帮忙来着,却发现想要使好木工的用具,都要有几分力气。周大哥说有的工匠会做精细活,用木头雕刻些小玩意儿,看似用不了大力,但要想做到精准,控制好下刀,手上太绵软一样不行。
“十岁也有力气大的,家里活干得多了,应该也做得了。试工时再看,做不了木工先干点别的。”
两次招工加起来,预计能有近百名新生,识字和算术课可以一起上,就当是书院的试运行了。只要有人上课,加上搬过去的作坊,饭堂肯定要扩大规模,后厨就得增加人手。还有书院里公共区域的打扫,也需要有人负责。这些活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不危险,程颂不打算再招工,全部安排成勤工俭学的岗位。
报名日一早,穿着情侣袜,程颂黎仁诚带着画砚黎仁安一起进了城。宋归今日不用在教学处领读,也跟来帮忙。
冰糖作坊刚搬去新北村,试工就安排在这个院子。崔勇已经带人摆好了五十张桌案,图样也都挂好了。等应征画工的人来了,直接领了纸笔颜料就可以试工。
到了作坊,宋归说他给两个孩子打下手。
“那就辛苦宋兄了。”
程颂笑道,转头对画砚黎仁安说:
“你俩做评判,拿不准的就问宋兄。”
“嗯,我们听小溪哥哥的!”
“不必听我的,颂弟说了今日你俩做评判。若是意见不一了,我们一同商量。”
相识这么久,宋归已经看懂了程颂是如何带领孩子们做事的。但凡能让他们做主的,这人就敢放手,还说这是将来书院学子都要学的,叫“独立思考”。
把画工的事交托出去,程颂和黎仁诚坐到桌案后,接待来应征木工的。招工即招生的说法流传太广,还有许多不报名也来打听的,多是问不学木工能不能报名。
“满十岁即可报名,先学识字算术。”
程颂耐心答复。
来问询的百姓太多,黎仁诚去教学处取来纸笔,临时写了个说明摆到了门口。十岁以上排队报名,十岁以下的关注明年开春的招生帖。崔勇也被留下来帮忙,给看不懂说明的百姓做个解说。
“束脩是一年三两银子,食宿费一年二两,不在书院住宿可以减去五百文。”
“无力承担束脩可以选择边做工边读书。书院就有木工坊,有经验的每月一两银子,没经验的每月六百文。报名之后去到书院再试工,是否算有经验、能领多少工钱届时再定。”
“十三岁以下的可以做些清理打扫的杂务,具体做什么书院会安排,工钱按做工次数算。”
“无法提前缴纳束脩,每月的工钱会扣掉一半,直到扣满当年的束脩和食宿费。”
束脩和工钱是最受关注的,程颂黎仁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
束脩标准参照了县学,比县城普通私塾贵一些。付得起银子的人家就交钱,入读书院后可自由选择是否做工。负担不起的就签一份用工钱抵偿束脩的同意书,免得后面扯皮。
十岁孩子能做的杂事不少了,应是不愁安排。明年要将入学年龄降低到六七岁,束脩怎么收程颂还没想好。没条件干欠着肯定不行,怕有人钻了漏洞把孩子送来只为蹭饭,以后又为了躲避补交费用偷着让孩子离开。
这种情况真发生了亏损点银子是小,就怕到时候书院弄不清状况,以为孩子失踪了闹出乌龙。
还有个办法是让家人做工抵偿,但能不能行、如何操作还没个章程,需得再想想。
读书的同时还能挣钱,进作坊做工还能识字,都是从来没听过的新鲜事。换个人如此办书院,兴许会招来不少猜疑,甚至担心是人贩子设的局。但程颂的作坊在长宁早就闯出了名气,筒车和滑梯更是今年的话题中心。他自己还考中了秀才,得了皇上赏赐的银子。那“农人表率”的牌匾更是整个云州头一份,可信度高得很。没人怀疑书院的做法有诈,只担心来晚了没了名额。
忙碌了一上午,除了年龄太小的,来报名的人程颂都收了。还有几个妄图混水摸鱼的,拉着七八岁的娃娃过来,非说满十岁了。人可以说谎,相应的文书却拿不出来,几句话就露了馅。
遇到这样的,程颂也不恼,好声好气地相劝,让他们无需担心,明年再来,一定都能读上书。
报名人数比预计得多,好在书院盖得足够大,容纳三五千人也无妨,大不了明年开春再多建些宿舍。
应征画工那里更是热闹,比报名书院的人还多,最新鲜的是还有不少女子来试工。
五十张桌子不够用,后来的只能等前面人画完再上。起初人们只找宋归提问,后来发现画砚和黎仁安居然能定夺是否录用,便把他俩也围上了。
可能是考官的身份带来了自信,过了刚开始的忙乱,两个孩子很快进入了角色。拧着眉抿着嘴,手中画圈画叉的毛笔握得十分端正,一板一眼地答疑评判。
有些画工不会写字,他俩还要帮忙把名字填好,忙得不亦乐乎。
试工开始不久,严昭带着沈衍王显到了。他们也没见过这样试工的,纯是来看个热闹。
“这书上的图确定都要手绘?”
沈衍问向程颂。
程颂要印制的教材不少,但完整的样书还没出来,沈衍只知道这本插图最多的书似是与医药相关,是为书院的医学专业准备的,也会对外售卖。
挂着的样图中有一幅冬瓜图,冬瓜没少吃,冬瓜花的样子他还真没留意过。这图上有花有叶有果实,看着十分逼真。不过书里的图若是全部手绘下来,那这书要如何作价?颜料的价钱可是不低。
“如何作价是后话,定是比寻常话本贵,先把书做出来吧。”
全书手绘插图,最大的优点是能让内容清晰准确,最大的问题是费钱,程颂自然清楚。但印制的效果他真是不满意,实在凑合不了。
“比寻常贵些还好,若是太贵,会不会卖不动?”
这书就是卖几百两,沈衍也买得起。但程颂说过,他印书是为了普及学问,太高的书价与普及的意愿可是相悖的。
“兴许会。”
程颂点头。滞销的风险当然存在,如何化解他还没想好,等书真的做出来,成本也算好了再议不迟。
“少爷,这幅画得不错,但作画之人才七岁。”
画砚捧着一张画作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名粗布麻衣的白发妇人,手里还牵着个瘦弱的女娃娃。
女娃娃个子小小的,说是七岁,看起来比五岁的梁文高不了多少,发色还有几分微黄,应是营养不足所致。这孩子细看眉眼很是端正,听画砚喊少爷便仰起头,眨着晶亮的双眼看向程颂。
“我看看,嗯,确实不错。”
程颂接过画看了看,身边的沈衍也点了点头。技法虽不成熟,但刚刚他也看过了其它画圈通过的作品,有的还不如这幅。
“梁三妹,画完这幅画觉着辛苦吗?”
程颂弯腰问道,画上有她的名字,一看就是按排行随便取的。
“不辛苦。”
女娃攥着祖母的手,看着与自己平视的富家少爷,轻轻摇了摇头。
“这孩子喜欢作画,听邻居说有作坊招画工,不限年龄,非闹着要来。”
老妇人是孩子祖母,五十上下的年纪却因为过度操劳皱纹深布,肩背也有几分佝偻。
直起身又问了几句,程颂才知道老妇人家里之前日子过得还行,也能买得起纸笔供孩子们写字作画。后来丈夫儿子接连没了,家里只剩自己和儿媳带着三个孩子,日子便一落千丈,只靠给人洗衣打零工过活,十分艰难。
“她也没学过,就是自己喜欢随便画的,让公子笑话了。”
“随便能画成这样就是有天赋。”
程颂笑着说道,把画递给画砚:
“通过吧,帖子上既写了不拘男女,不限年龄,那就只论画作。”
绘图的工钱是按件计价,画得快画得好就多挣些。像梁三妹这样的小娃娃画得慢就少挣些,不过再少也比她跟着祖母做零工强。
见程颂点了头,祖母拉着梁三妹急忙行礼道谢,被程颂手快地拦住了。这么大岁数的人向自己行礼,他可受不住。
……
画工不限人数,下午还得接着试。程颂正打算去隔壁绢花作坊取些饭菜过来,就见黎仁宁先一步进了院子,面上还挂着几分难色。
感谢投雷浇灌,感谢评论!
小剧场:
“少爷,这是……”
画砚举着手里的袜子好奇道。
没等孩子说完,程颂一把抢了过来:
“袜子,足衣。”
袜子他都是每晚偷偷穿回家洗了晾干,再拿双替换的回来,只是昨日抄书太累忘记了,怎么一大早就被画砚挖出来了。
这孩子是眼睛尖还是鼻子灵,他脚也不臭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5章 画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