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26章 碌碡

第26章 碌碡

“我那里笔墨也还有不少,你若有心,就做幅画送我吧。”

黎仁诚忍住没笑,轻声对画砚说。

“好!回去就画!”

“依黎兄看,今日县令为何唤画砚前来啊?”

问话的经过和预想的不大一样,程颂满心不解。

县令倒是也问功课了,不过问的是黎仁诚。轮到画砚全是身世相关,丝毫没看出对难得一见的画科考生的前途关切,之后就发银子让他们离开了,钱多烧的?

“不知,但两位大人应无恶意,你我无需过于挂心。若画砚科举止步于此,与这县衙也就是三十两的缘分,若他能在院试更进一步,今日之惑早晚能解开。”

“也是,黎兄说的是,那便不去多想了。”

来得太早,从县衙出来才过巳时,吃午饭有点早,程颂说去买些吃食,让黎仁诚带在路上吃。

早上出门考虑到去见县令大包小包不庄重,三个人都是空手来的。

黎仁诚把程颂拦下了,天气已经转暖,回家的路好走多了,少背东西行路能快些,下午就能到家。

黎兄已经为画砚推迟了回家的日子,程颂也不好继续耽搁,只能在县衙前与他道别。

“黎兄回去莫要太辛苦,地里的活不用赶着干,学田的耕地我会请吴老伯帮忙看着,能收了我可以雇人,黎兄不用急着往回赶。”

程颂看不出来收麦的合适时间,不过村里有经验的老农不少,请人帮忙看看不费事。

黎仁诚抱拳,谢过程颂的考虑周全,说自己会尽早赶回,就奔东离开了。

县衙内,县令和县丞也聊起了程颂他们。

“观这三人,并无甚特别之处,改户籍入科举,只是这程小郎君对仆从多些善待罢了。”

县丞捋着山羊胡说道。

“应是,想那沈大人只是看重画作,与作画之人并无干系。”

县令比县丞还要年轻几岁,确认了程颂和画砚只是寻常学子,便放下了心头的猜疑。

大琞对科举非常重视,在每个道(省)都设了直属礼部的学官,负责监督各地的科举事务,且为避免徇私,学官采用三年轮换制。

除了学官,朝廷还会随机派遣监试官巡视地方科考的情况,抽查是否有冒名替考、试题泄露之类的舞弊行为。

今年来河东道巡视的监试官抽检了几个州县的预考,长宁就是其中之一。核验取中学子的试卷时,那位姓沈的监试官不知为何就看中了画砚的春耕图。

这画在长宁考官眼中只能算是平平,色彩还有些张扬。唯一可取的就是确有几分生动童趣。长宁画科凋零,这画也能挑出些可取之处,预考上榜也能说得过去。

监试官对考试结果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在确认成绩后办妥了手续,将画作带走了。通常被封卷带走的都是有争议的卷子,但那沈大人又明确说了预考结果无可疑,让长宁官员无需多虑。

预考的试卷本就不会交回考生,而且那程颀也通过了预考,不用担心他来申诉什么结果不公。

这卷子监试官取走也无甚影响,只是县令和县丞多番猜测也想不通此事,才将画砚召来。想借着问话确认他是真如籍册登记的刚刚获得良籍,还是隐瞒了特殊的背景。

而刚才的一番对话下来,两位大人已能确认监试官就是单纯看中了那幅画。

一个快把少爷吹上天的少年书童,一个自己挂了榜尾都不急,还为书童科举忙前忙后的天真少爷,能有什么背景和手段,多余耗费这份心神!

县衙内的事情程颂他们无从知晓,且他们更想不到的,是画砚那副充满稚嫩童趣的春耕图如今不但不在县衙,而且已经离开云州,登上了去往大琞京城的官船。

……

送走了黎仁诚,程颂也没急着回去,带着画砚去了人市。

王止家自从有了饴糖和豆腐的货源,家里兄弟几乎日日推车挑担四处卖货,生意很是不错。就是饴糖量小总是不够卖,全家人都盼着程颂能尽早提高产量。

另外运货的买卖毕竟做了多年,家中也不舍得放弃,总会轮流安排一个人守在市场等活,去哪里送货就搭着一起把货卖到哪儿,没人喊过辛苦。

今日守在市场的正是见过程颂的王家二郎,远远就看见程颂和画砚朝着市场走,赶紧招呼着跑了过来。

“小郎君可是要雇人?”

“这市场中可有会干农活的,我想雇人过几日去学田收麦子。”

黎兄是说会尽量赶回,但这两日天气不错,听村里老人说,随时可能收麦,程颂还是打算做好他不能及时赶回的准备。

而且就算他回来了,多几个人帮忙也能省些力气。

虽说预考画科对经义的成绩要求不高,但没有黎兄帮忙突击,画砚也绝对应付不了那卷子。考后他就说过,那上面的内容多是黎秀才给他讲过的。

黎兄劳心费力地为画砚铺路,他雇几个人帮忙收麦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嘛。

“这市场中不少都是农人,只因家中田地不多才出来寻份活计,少有不会干农活的。尤其是收麦碾麦这些,几乎人人都会,只看小郎君需要几人。”

前些时托了程颂的福,他们兄弟在佃农村接了不少施灌的活儿,这几日夏收正忙,他又来雇人并不奇怪。

“五亩地需要几人?”

程颂没干过农活,心里没数。

“只是收麦,两个壮劳力两三日足以,若加上碾麦,需要的时日长一些,小郎君那里可有镰刀连枷?”

“镰刀只有一柄,连枷是何物?”

程颂没听过。

“用来给麦子脱粒的。”

程颂这样的小郎君没干过农活很是正常,王二郎没笑话他,用手比划了一下连枷的样子和用法。

听着像是双截棍的先人嘛。程颂回忆了一下,这东西秀才院有没有他还真不知道。

王二郎看他表情就知道够呛。

“若没有工具,就叫他们自己带上,小郎君多付几文钱即可,要是能借到碌碡,碾麦还能更快些。”

“碌碡又是甚?”

听完王二郎的说明,程颂和画砚都能确定这东西小院没有。黎仁诚的房间他俩都进去过,那么大个石滚子他肯定不会藏炕底,院子里也没见过就是没有。

“这碌碡去哪里借?”

程颂以为王二郎的意思是有地方专门出租这东西。

“就是小郎君所在的佃农村,看哪家有就借用两日。”

那算了,别说佃农家有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有也是正该用的时候,程颂哪好意思去借。

不过他还有个疑问:

“这碌碡是不是很重,得用牛或是用驴,人拉得动吗?”

程颂记得在现代博物馆见过这东西,那么大个的石滚子,想想都沉。

“有耕牛的大户人家自然是用牛拉,普通农户家有个碌碡就不错了,牲畜少说十两八两一头,没有几家买得起。”

王二郎笑道,程小郎君怕是连牛价驴价都不清楚。

“哦哦。”

程颂倒是没有不好意思,接着问:

“那这碌碡如何买,去石匠铺打吗?”

之前做石磨的那家铺子手艺不错,就是不知道做不做农具。

“是去石匠铺。不过碌碡兴许有打好的,不用提前预定,小郎君若要买我就陪着走一趟,买好了给你送过去。”

“如此甚好,有劳王二哥。”

石匠铺不仅有现货碌碡,还有不同规格。

“最大的石碾可用来打制石磨,这个小一些的就是小郎君要的碌碡,这些可用来整地。”

石匠铺的学徒指了指最小的几个石滚子。

程颂又问王二郎小石滚子怎么用,听说是播种后可以用来压实土地,能省不少力气,立马决定都买了。

碌碡六百文,小石磙三百文,程颂各买了两个。一份送到学田,另一份让王二郎送到黎仁诚家。付好银钱,程颂让他先拉上一份随自己回秀才院。

先送学田倒不是自己急用,而是程颂打算让王二郎顺便捎些酱料给黎仁诚送去。

早上去县衙不便携带,现在雇人送去正好也省了黎兄力气。

将石滚子卸好后,程颂让画砚给王二郎倒水,自己去取了背包,三种酱各装了两罐,再多撑不下了。

背包是程颂自己画图,请吴婶子帮忙用粗布刚缝好的。就是简单的老式斜挎包款式,准备用来替换书笼的。

正是窜个儿的大好年龄,哪能日日背个筐上学。

怕推车装了石滚将酱罐挤碎了,程颂只好让王二郎背在身上,多给了十文辛苦费。

石滚送到学田是八文钱,送去黎仁诚家是十二文,辛苦费十文,程颂给了五十文。

“我也只知黎兄家所在的村子,具体位置还要麻烦王二哥打听一下。那里路远,今日可能来不及回城,多的二十文钱算是贴补食宿。若是黎兄家不便留宿,还请王二哥自己寻个住处。”

王二郎将钱收下,向程颂道了谢,让他放心,说那村子自己以前去过。虽然路远但算不得难走,他也认得黎秀才,定不会找错了人。

程颂又找吴婶子问了麦收的日子,和王二郎确定了后日找两人过来帮忙收五亩田。这活儿辛苦,工价是三十文一日,包两顿饭。

“辛苦王二哥给黎兄带个话,就说我已经找好了人收麦,让黎兄无需急着回来。”

“小郎君放心。”

另一边。下午刚到家,黎仁诚就和二弟黎仁平一起去田里看了麦子。

“大哥,今年麦子长得好,看来那腐叶土是真有用处。”

黎仁诚不在的时候,黎仁平是家中种地主力,几乎天天下田查看,对自家的麦子长势非常清楚。

黎仁诚听得点头。

“学田的麦穗也比往年紧实,明日就收吧。”

因为要抢收两处麦子,黎家通常都比村里其他农户早收一两日,收麦碾麦的主力都是黎仁诚自己,后面晾晒收仓的活儿也不轻,但只能辛苦大姐和二弟。

麦收这几天和十月播种都是一年中黎家最忙最累的日子,但就是付出最大的辛劳,收获的粮食也仅是勉强温饱。

让家里摆脱贫困曾是黎仁诚刻苦读书最大的动力。如今这份动力依旧存在,只是在认识程颂后,对于奋力搏杀的前程,黎仁诚似乎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但这想法具体是什么还有些模糊,只能在不断的努力中等待它逐渐清晰。

感谢看文!

小剧场:

“干嘛呢?”

画砚不知从哪儿找了根粗绳,套上小号石滚子在秀才院里绕圈,程颂很不解。

“玩啊,少爷,这个有意思!”

程颂瞬间头疼:

“明天再去趟城里。”

“干嘛去啊少爷?”

“给你买点儿玩具!”

太寒碜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碌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