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28章 制杏

第28章 制杏

送走了王家二哥的当日下午,就有几户村民往程颂这里送来了吃食,有自家种的菜蔬,也有从山上摘的杏子。画砚挨个给少爷做了介绍,说都是采摘小队员的家人。

程颂不仅让家里孩子挣了工钱,还请他们吃了肘子排骨。这些孩子都不大,能干多少活爹娘心里最是清楚。放在别处哪有人肯出八文一天的工钱,还包吃肉。

程颂这钱给得说是做善事也绝不为过。

心中有数的人家自然想表达些感谢,但村里人都不富裕,也送不出价贵的回礼。好在这些菜蔬杏子程颂收得都挺高兴,不仅说了许多感谢的话,还向村民们打听了山中杏树挂果的情况。

山杏的品种不是常见的大黄杏,个头要小不少,颜色偏红。听村民说现在就可以摘了,但要放上几日变软再吃,可若等到变软再摘坏果就多了。

程颂带着画砚挑出些不算太硬的尝了尝,确实很酸。不过做杏干蜜饯最好就用硬实些的果子,而且这杏的杏仁是甜的,还可以砸出来制作干果。程颂当机立断,这买卖能做。

收杏之前,他先去找孙大和吴婶子打听往年大家卖杏的价钱。

“那杏卖不了几个钱,熟得正好的两碗能卖一文钱,太软的有时三四碗才能卖一文。听说云州府有专门种果树的庄园,那果子比山上这野杏好得多,好像能卖到五六文钱一斤。”

贵的杏子他们没买过,价格了解得也不够准确,只能说个大概。

孙大说的碗就是他们吃饭常用的这种,程颂估了下,一碗大概能装七两多,换算下来就是两文钱三斤。

想好了价格,程颂将自己要收杏的打算告诉了熬糖小院的帮工,又取来几个成熟度合适的样品杏,让画砚拿着去小队员家里挨个通知。

“一文一斤收那山杏?”

吴婶子和孙大齐声惊讶道。

他俩是村中给程颂做工时间最长的,对这小东家也算了解,知道他很是良善心软,不过一文钱一斤给得也太多了。

往年两文三斤还得是担到长宁县中,让人挑挑拣拣之后才能卖到的价钱。只是这山杏都是野生野长,卖多少就赚多少,村里人也没嫌价低的。

如今程颂居然要一文一斤地收,那杏子也算不上好吃,这是上赶着当冤大头啊!

“这杏买来不是直接吃,还需再加工,不会亏本的,放心去摘即可。”

程颂说道。

听说不是直接卖,便没人再劝了。程颂做吃食的本事他们是见识过的,兴许他真有法子把这酸杏做出些名堂呢?

晚些时候,画砚去通知的几家人也都跑来了,找程颂确认他是不是真打算一文一斤收杏,也发出了和吴婶子相同的规劝。

程颂也不嫌烦,挨个向他们解释。只管去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按照样品的成熟度去摘,太小太青的还需再等些时日,他会一直收到这些杏子过季。

得了程颂的准信儿,这些人家也等不及第二天了,趁着天没黑透就先上山摘了一轮。再过两天就该麦收了,未必天天都有工夫上山,赶紧把快熟的都摘回来。

确定收杏的头一晚,小院就收了将近二百斤杏子。第二日一早又有不少村民听了消息,跟着一起上山抢摘。

采摘小队的成员也想跟着去挣些摘杏钱,被画队长全喊回来了,说他们另有任务。

做杏干蜜饯不复杂,熬煮的活儿更少,程颂琢磨了一下分工,决定把大部分工作再次包给给画砚,通知他尽快组队。

一开始做蜜饯是在秀才院,这院子有井,打水清洗方便些。洗好的杏要切开取核,画砚听了少爷吩咐,选了两个年龄大点儿、在家也帮忙做饭的孩子。

程颂还特意把他俩叫来,多嘱咐了两遍注意安全。

这两个孩子只需把杏切开,攒够一盆就端走,其他队员负责取核和挑拣出长虫的杏果。

接下来就是糖渍,把处理好的杏肉裹糖拌匀,腌制大概六七个时辰。腌出汁水的杏子直接上锅煮,不用再加水。

煮杏的活儿是程颂自己来。做蜜饯不是做果酱,不需要长时间熬煮,开锅之后一分钟就须离火,之后继续放置浸泡差不多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拣出来,摊在笸箩里晾晒了。

晾晒的工作最简单,全部安排给年龄最小的孩子,只要把手洗干净,边干边吃也行。程颂发话让他们随便吃,小孩有几个不嘴馋的。

负责晾晒的小萝卜头都是采摘小队的扩编人员,最开始只有于家龙凤胎跟着兄长于超一起采摘取种子,干活儿挺认真程颂也挺满意,后来不少孩子都带了弟弟妹妹过来。

这两天农忙,锁在家里没人看顾的孩子多,程颂就同意他们全过来干活儿了。现在这院子就是个户外幼儿园,热闹得一塌糊涂。

都聚在一块儿到底比单独留在家里安全,村里人自然乐意。

来之前爹娘和哥哥姐姐都叮嘱了他们少吃多干活,所以尽管程颂不介意,孩子们吃得还是拘谨。

一块糖渍好的杏肉在嘴里又嚼又含,就是不舍得咽。

小娃娃们干活儿很认真,就是速度不太给力,笸箩里杏干的摆晒造型很是多姿。

“星星、月亮、小鸡,这是兔子?房子,这看着像虫子,这些是果子吧,这是,两个小人?”

站在一排笸箩前,程颂挨个参观。

“这个是我,这个是弟弟。”

于三娘凑过来给程颂讲解。

“怎么看出来这是你啊?”

“这个。”

孩子指着两块明显更皱巴的杏干,说:

“这是我的裥裙啊。①”

制作步骤虽然简单,但糖量火候包括晾晒的时间如果掌握不好,蜜饯的口感都可能有很大偏差。

这几日太阳好,晒个两天左右就能收了。时间再长些也可以,蜜饯越干保存时间越长。不过程颂喜欢口感偏软的,画砚尝过后也不喜欢太干的。后面他们就照着这个标准晾晒了,黎仁诚回来前院子里已经晒好三批杏干蜜饯了。

杏干做得多,煮杏的糖水天天都几有大锅。直接喝太甜,程颂心里还有现代人对糖量摄入的警惕性,不想让这些孩子灌太多糖水。

稍加琢磨后,他让王止去药铺代买了不少乌梅山楂陈皮甘草薄荷。用煮杏的糖水把这些材料熬成了酸梅汤。味道非常不错,院子里大人孩子都特别喜欢。

酸梅汤不仅院子里的帮工和采摘小队随便喝,所有村民都可以过来免费取用。

刚开始来打酸梅汤的人很少,尤其是一些和程颂几乎没接触的人家更是不好意思来。

后来每到村民下田的时候,程颂就用担水的木桶装上两桶酸梅汤放在秀才院门口,木勺就放在桶里,谁家想喝就自己带碗过来舀,喝汤的人才慢慢多起来。

不过村民和程颂的喝法不同,他们会舀上酸梅汤带回家,兑入清凉的井水后再喝。麦收辛苦,下田回来能喝上一两碗冰凉的酸梅汤,真真是十分畅快!

村里人经常是打出井水直接喝,尤其天热之后更是少有喝热水的。

井水也是生水,虽然甘甜,但程颂还是接受不了。他都是必须煮开后再喝,平日里也是这么叮嘱黎兄和画砚的。

不过村里人都习惯了,程颂也不好挨家挨户地劝。怕村民兑过水的酸梅汤太寡淡,这两天他还特意多放料放糖,把味道煮得更醇厚了些。

前两日王二郎带人过来收麦,秀才院要用来碾麦,程颂才带着采摘小队挪到了隔壁。

之前吴婶子他们起早贪黑赶制了不少饴糖,以为足够麦收这段日子用了。哪想到程颂突然做起了杏干蜜饯,用糖量一下暴增,之前存下的已经不够用了,还得加班多熬。

程颂和王二郎商量,收完黎仁诚的五亩田,让他们再多干几天,帮孙大和吴婶子家把麦子也收了,工钱他来付。之后程颂又去了趟周家,问舅父家的麦收是怎么打算的,要不要也雇人。

周家做了快三个月豆腐,加上每日王家批发的,一日的利润就有差不多一贯钱。这几日收麦子做豆腐赶到一起,忙得连女儿女婿都回来帮忙了,全家人都累得够呛。听了程颂的话,卫氏都没和男人商量,当即拍板雇人。

一下接了好几家的农活,王家兄弟都忙不开了,还找了好几个熟悉的壮劳力一起下地。

进村的时候黎仁诚没看错,就是王止在田里干活儿。他收的是宋归租的地,还是画砚跑去找的宋归。问小溪哥哥一个人会不会太辛苦,王小哥干活儿不错呦可以考虑。

其实宋归本来就得雇人,大哥走后他一个人根本打理不了十三亩田地,痛快地接受并感谢了画砚的推荐。

项峰从军前,预支了两年的银子,都留给了宋归。十三亩地的收成即便扣去雇人的工钱,剩下的也足够养活他一人了。平日他也会抄书卖画,挣来的钱就用来读书备考。项峰留的银子他都好好地存了起来,等着人平安归来。

……

杏干制作期间程颂包了采摘小队和收麦子帮工的饭食,孙大要做的主粮一下多起来。做饭的人手实在不足,程颂又雇了两个擅长做饭的村妇,猪肉都是王家兄弟早上代购过来。

今日的午饭是杂粮饼和炖豆腐、萝卜烧肉丁。说是杂粮饼,其实粗粮的比例只占不到三成。

大琞粮食便宜,主食全用细面程颂也舍得,加了三成粗粮是为了饮食结构更健康,三高那不得从小预防嘛!

程颂没料到黎仁诚今日回来,觉着肉不太够,想再去看看能不能从哪家买只鸡炖了。被黎仁诚拦住了,说自己吃些馒头蘸酱就好,让程颂坐下歇会儿。

吃饭的时候,黎仁诚说起了家中的麦收情况,程颂听了也很惊喜。

学田这边的五亩麦子也收好碾好了,只是这两天一直在晾晒,还没称重。其他佃农都还在割麦子,收成的情况还不清楚。听黎兄说完,程颂也期待上了,盼着村民都有个好收成。

比起现代,这时候的亩产真是太低了。程颂不止一次认真想过,如果穿越只允许带回一项现代先进技术,他一定会选种植。

竭尽全力让田里长出更多粮食,让更多人能够吃上饱饭。

靠着一两样新鲜物,就算自己赚成了巨富,只要地里种不出足够的粮食,遇到战乱灾荒,他还是束手无策,只能勉强自保。

那就太辜负上天送他的这场奇遇了。

午饭后,黎仁诚也没休息,先回秀才院看了看。

院子里一次晾不开所有麦子,除了摊开晾晒的,其余的都装袋堆在柴房。

程颂对产量没有概念。黎仁诚对这五亩田还是很了解的,粗粗看过后,就知道产量定比往年要高,就看能高出多少了。

下午程颂继续做杏干,黎仁诚带了铁锹去整地。

遇到的村民全都主动过来打招呼,和他说起家里的收成。虽说还没称重,但都是老把式,心里都有数,言语中都充满了憧憬。

黎仁诚不喜闲聊,但每次村民说起农事,他都会停下来耐心倾听,还会提醒大家继续堆肥。

“没忘没忘,家里都堆着呢,那肥料一看就有劲,等整完地就施上……”

这几日因为程颂临时发动的杏干制作,整个佃农村的夏收都变得异常忙碌。

家家户户的主要劳动力都在收麦子,其他人只要腿脚没毛病的,全去了山上摘杏。饭食都是一大早就做好一整天的。

但凡能干点活的娃娃也都被画砚征用了,除了不会走的和走不动的,村子里几乎就没了闲人。村民们日日累得倒头就睡,却又觉着这样的日子有盼头。

下午过了酉时,黎仁诚同佃农们一起回到秀才院。今日赶路加上整地,程颂知道他定是非常疲惫,嘱咐画砚去门口等着,拦着别让他误喝了院门口的酸梅汤。

那两桶里下料太多,直接喝容易齁着,自己给他备了一大碗味道合适的,放在盛了井水的盆里镇着呢。

裥:衣裙上的褶子。参考《中国古代服饰词典》,宋代部分。

杏干晾晒两天不太够,我都是先用烤箱烤一会儿再晒一到两天,情节服务剧情了。

感谢看文!

小剧场:

程颂:写什么呢?

画砚:还没写好呢。

程颂:我瞅瞅,嗯,做工前必须洗净双手,如厕回来后必须重新洗手,衣裳要干净,要远离炉灶……你这是撰写工作守则呢?

画砚:工作守则?何意啊少爷?

程颂:额,就是做工时的规范。我看看还有什么,嗯,做工期间不可打闹,不可干扰切杏果,写得不错。照这么干,很有发展前景。

画砚:发展又是什么啊少爷?

程颂:额,发展就是,比如你的小队壮大了,有更多队员加入。

画砚:那发展不了了。

程颂:为啥?

画砚:村里孩子已经都加入采摘队了,剩下就是还不会走路说话的,干不了活儿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章 制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