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弟所言有理。”
黎仁诚点头,盘算着自己还需努力多抄几本书多挣些银钱,让母亲和两个弟弟也吃得好些。
“做饭之人黎兄可有推荐?”
放下碗筷,程颂问向黎仁诚。只是做两顿饭,总不能把全村人都吆喝来试工。
“嗯,住在村尾的孙姓佃农,有些做炊饼的手艺。每逢年节,村中人会去他家中买些胡麻饼。”
“那他不去摆摊卖饼,还租种学田?”
“似是有些内情,但具体如何不知。”
只说村人去买饼,也没说饼怎么样,程颂猜他没买过也没吃过这孙佃农做的胡麻饼。
不过既然有人愿意买,那手艺应不至太差。反正也没其他人选,吃过午饭,程颂装了一篮果子,带着画砚和黎仁诚一起去找帮工了。
孙家人口简单,只有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男主人名叫孙大。
除了租种的十二亩学田,两口子还攒钱买了架织机。一有空就会坐在家中织麻布,攒够一匹就背到县城换些银钱。
程颂他们到的时候,孙大媳妇正准备穿线织布。
黎仁诚从没来过他家买胡麻饼。三个人突然登门,孙大夫妻很是意外,把人请进了堂屋。
孙家没茶叶,程颂拦下要去倒水的孙大媳妇,直接说明了来意。
进门后他就观察过了。孙家虽然开了大片菜畦,院中却并不杂乱。两个孩子穿得也干净,能看出这对夫妻都是勤快人。两人也都是忠厚的面相,只是那孙大右脚似是伤过,略有些跛行。
听说要雇自己做饭,孙大夫妻都很高兴,却也说了些顾虑:
“不瞒公子,我是有些家传的做饼手艺,除了胡麻饼,寻常的蒸饼、杂粮烧饼也做得,我家娘子也能做些汤羹,此外就不会了。”
“会做发面饼吗?”
“会,杂粮细粮都会。”
“那就行了,我就是雇人每日做些面食主粮,具体做什么前一日会与你商量。”
县城铁锅都要五两银子一口,程颂不用问也知道寻常百姓不可能擅长炒菜。自己准备的那些调料孙大都未必认识,还不如安排画砚每日把菜洗好,孙大只做主食,自己回来连切带炒也不算费事。
谈完工作内容,程颂又和夫妻俩谈了工钱。
来之前他听黎仁诚讲了学田的产出收益。县学的耕地都是上等田。每年都是种一茬冬麦,一茬杂粮。亩产三石左右。
麦子通常要卖掉还钱。杂粮的收成县学不按分成抽,只每亩收半斗粮食做地租,其余全归佃农,就是各家一年的主粮。
孙家租了十二亩学田,就是三千六百斤。上交县学一半,自家能剩下一千八百斤,合算下来十二三两银子。加上杂粮和织布的收入,程颂猜他家一年能收入二十五两。
“小郎君算多了。田税是免了,还有丁税。赶上不旱不涝的好年景才能有二十两出头。这还是如今的县令大人清廉,免了那些杂七杂八的摊派。还有就是我这腿不好,不用服徭役,还能在家侍弄点菜地。婆娘会织布,也能贴补一些。但一年下来总不会超过二十二两。”
二十二两不多,但孙家人口简单,虽然没有吴婶子家田地多,但日子可能反而宽松些。
“孙大哥既然有手艺,为何没去县城摆个摊子?”
学田离县城不远,按说两口子做个小买卖总比织布挣得多。
“摆过,他这腿就是摆摊时伤的,遇上了不给钱的泼皮,非要追……唉!”
一直没说话的孙大媳妇没忍住插了两句。话没说全,程颂也能猜个大概。别说那些势大的泼皮,就是一般的市井无赖,像孙家这样的小买卖人也很难对付,告去衙门就算能得来点赔偿,都未必够买药的。
比照孙家的年收入,程颂给孙大定的工钱是五百文一个月,工作内容就是每日去做一顿面食。
因为上午他们夫妻经常要下田劳作,做饭的时间就定在下午,每日酉时半前做好就行。
一次要做出三顿的主食量,这样第二天的早饭午饭直接热热就行了。暂时先这样安排,等天热了吃食放不住再说。
一个月五百文,一年就是六两银子。每日做顿面食就能挣以前全年三成多的收入,孙大夫妻都觉得程颂给太多了。
双方推拒不下,最后程颂让孙大随自己回去取些细面和面肥,当晚就发面,明日一早就做些蒸饼送到秀才院。程颂根据蒸饼的质量再做决定,万一不满意,就再找其他人,要是满意就按照五百文付工钱。
离开前程颂把带去的果子都倒到了孙家的笸箩里。前日程颂分果子的时候他家的一儿一女也在。一人两个果子俩孩子没舍得吃,带回家后这两天全家人每日分食一个,都觉得滋味特别香甜。
现在这笸箩里得有十多个果子,两个孩子向程颂三人行礼道谢,之后就围在笸箩旁不肯离开了。等客人走了,孙大媳妇给他们一人洗了个林檎,也不分食了。
“娘,以后我也去帮爹做饼,给咱家换果子吃!”
九岁的大儿子牛娃啃着林檎果,找到了子承父业的理由。
送走了取面的孙大,程颂向黎仁诚问起自己舅父一家。自家亲人的情况还要向外人打听多少有些怪异,程颂还简单说了一下两家走动少的原因。
黎仁诚倒是没多问,只说周家与自己同一年来的学田,这家人应是好相处的,没听过什么不好的传言。
黎仁诚种地以外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与村人接触少,了解不多也在意料之中,程颂便没再多问。他手里还提着刚才装果子的竹篮,路过一个院子时,险些被冲出来的几个孩子碰掉了。
“嚯,这家孩子真多。”
看着跑向村口的六七个娃娃,程颂笑道。
“不是这家的,这家就一个人。”
“一个?”
听黎仁诚说完,程颂往院子里看了眼。确实,这院子和秀才院差不多,没有加盖房屋,应是人口不多。不过这村里都是穷苦人,各有难处,程颂没再多问。
未时过半,表姐夫妻还没到,程颂拎着礼品带着画砚先过去了。舅父家的位置黎仁诚已经给他指过了,就隔了五六个院子,没几步路。
程颂到的时候周家人都在,舅父舅母自然认得程颂,但对他突然登门还是挺意外,尤其想不到他居然能找到学田来。
程颂对亲爹的印象都模糊了,更别说舅父舅母。见了人也仅觉着有些熟悉,但毕竟是血缘近亲,天然的亲近感还是有的。
眼前的舅父中等身材,容貌应是肖似外祖父,脸方耳大。母亲和自己都是小圆脸,可能是随了外祖母。
舅母比寻常女子身型高些。上午程颂还觉着表姐与母亲相似,见了舅母才看出表姐的长相还是更像亲娘。两个表哥都是大高个,取了爹娘的有点,很是精神。
放下点心瓜果,程颂向舅父舅母讲了自己的近况和找来的经过。
舅父一家还真不知道程颂去年过了预考,免不了多夸几句,尬得程颂都没好意思提那挂榜尾的成绩。不过他倒是从舅母的话间听出些对程家的不满,也没装糊涂,直接问了缘由。
舅母姓卫。见丈夫没有拦话的意思,卫氏就把两家以往的矛盾全说了。
十多年前程家和周家联姻时,疼惜女儿的程颂外祖就不太看得上程父。两家当时也算门当户对,但程父早早就立好了啃老的人设,太大的毛病没有,但也确实不够上进,唯一的优点就是年轻时皮相不错。
比起街面上常见的糙汉,周氏还就很不幸地看上了小白脸的程父。两家结亲前,程父也承诺了周家绝不纳妾,会好好对待妻子。
可惜这份承诺只维持了五六年,程父就以妻子身体不好、后续子嗣艰难为由娶了二房。
外祖和舅父上程家理论,程父那个胆量只敢唯唯诺诺地辩说自己也是为了程家香火。程老夫人既然能答应儿子再娶,当然和亲家说不到一块儿。自此两家的关系也就是勉强没撕破脸。
后来外祖母还想将身体不好的女儿接回家休养,也被周氏拒绝了。
她是可以回家,却不能带走程颂。那时的周氏心里唯一记挂的就是儿子,加上对爹娘的愧疚,到死也没再回过娘家。
接下来几年周家的买卖遇到了危机,两家的往来就更少了。再后来的事程颂倒是知道。母亲和外祖父母相继去世,他和舅父一家也就是在丧礼上见过,交流也不多,自己通过预考的事情程家也没想着给周家送个信儿。
要不是怕自己和舅父在县城亲家路窄,估计祖母还不会让他来走这门亲戚。在祖母眼中,老人都去世了,一个舅父家走不走动也算不上重要。
过往就是个俗套的婚姻不忠故事。纳妾在大琞也不犯法,甚至儿女都没法因为这个去指摘父亲。
心中再赞同,程颂也不能随着舅母骂亲爹,只能安静地听完了卫氏的讲述。爹娘的事他不好议论,只说了自己也有不对,应该早些来长宁看望舅父舅母。
“不怨你,你年纪小,家里事知道得也少,还是程家不做人。”
卫氏见程颂没替亲爹辩白,对他印象好了不少。见孩子道歉就更不忍苛责了,反而安慰了两句。
“过去事就算了,你既到了县学就好好读书吧,你母亲当初为给你找夫子没少费心,还托了父亲在县城打听,如今你能入县学也算有孝心了。”
舅父见媳妇儿说痛快了,程颂态度也很谦顺,就给这个话题结了尾。同住学田将来肯定少不了来往,一次把两家矛盾恩怨讲完了以后也就不提了,反正他们和程家其他人也没什么见面机会。
程颂又打听了几句家中的买卖,舅父和表姐说的差不多。山货铺干不下去了,木工行也接不到大的生意,不如带着两个儿子来种地。
有了母亲的前车之鉴,舅父舅母又心疼表姐,就给她招了赘。姐夫刘实是孤儿,一直在周家做事,人也老实勤快。
两口子自幼相识,双方也都有意,只是为了给祖父守孝,去年入冬才成婚。婚后两人就守着县城的铺子,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快聊完的时候刘实推着一车笸箩进院了,周青月提着上午程颂送去的礼物跟在后面。他俩不知道程颂住哪儿,就先来了爹娘院子。
“你这孩子买这么多笸箩做什么?”
舅父听说这一车笸箩是程颂买的,立马猜到他是为了照顾自家生意,让女儿把钱给程颂退回去,笸箩也推回铺子。
“不必不必,舅父我是真买来有用。”
程颂赶紧出声阻拦。
“你买这些有何用?”
卫氏好奇道。
“做酱油。”
“酱油是甚?”
“就是酱清,与豆酱制法相似,但做出来是油状,可用来调味,不过我也未曾上手做过,只知做法,还需试制。”
程颂没谦虚,做酱油的方法他刷过不少,虽然耗时长,但步骤简单,他打算试试,毕竟酱油的作用太大了。
豆酱大家都吃过,酱清就没几个人听过了。酱油更是个新鲜词儿,不过既然是调味用,还和豆酱相似,兴许真是有大用的。
黄豆一斤三四文,豆酱一斤四十文,这要是能做出来,他家这外甥本事可牛大发了。卫氏想明白了就说要帮忙,舅父周伏倒是冷静了些,问程颂这法子哪来的,是不是保密。
“书上看的,知道的人应是不多。咱们自家人当然不保密,对外人还须少提,而且这酱油还未做出,说多了做不出还徒惹笑话。”
“那是自然,哎呦,这孩子真是灵光,怪不能过了预考。读得书多,有见识!”
下午刚见时,因着过往纠葛,卫氏对程颂虽无不满也说不上多喜欢。此刻却是越看越顺眼,止不住地夸。
比起最后一名通过预考,因为酱油被夸也强不到哪去,尬得程颂暗暗搓手,借口赶着回去干活儿向舅父舅母告辞。
一句自家人不需保密已经把周家人都收服了,看程颂的眼神都亲近了不少。卫氏又是急性子,听说做酱油的原料都买好了马上坐不住了,拉起程颂就走。画砚都来不及问少爷要不要带上笸箩,捯着小短腿赶紧跟上。
见周家人一同过来,黎仁诚就知道这亲戚走得不错,向周家人行礼问好。
学田就这么一个秀才,虽说年纪小,村里人对他也都有几分尊重。外甥与黎秀才合租,舅父也很高兴,笑着向黎仁诚回了礼。
黄豆和细盐已经送到了。
“剔去坏豆,加一倍清水泡豆。做酱油不似磨豆浆做豆腐,无需浸泡太长时间,一个时辰左右,豆皮微皱即可。”
程颂检查了一下黄豆的品质,颗粒饱满、颜色鲜亮,应该都是新豆。
“表弟还会做豆腐?”
三表哥周青河正帮忙搬笸箩,听程颂说起做豆腐,抢先喊了一嗓子。
“呃,知道点。”
对上所有人眼中的不可置信,程颂一下囧了。县里就有卖豆腐的啊,这算不得秘技吧……
感谢看文,努力求收藏。
小剧场:
画砚:可惜了!
程颂:啥?
画砚:舅老爷一家都是好人,要不是咱家老爷娶了二房,两家也不会断了联系,就能多一门亲戚心疼少爷。
程颂:你怎知舅老爷一家都是好人?
画砚:他们都一直夸少爷啊!
程颂:夸我就是好人?
画砚:嗯嗯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舅父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