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成绩出炉,就要开始准备给新科进士们授官了。按照之前的计划,晋王也会一起确认去处。不过其他人是等待安排,晋王是有自己选择的机会的。
晋王凌璟珩也不是自大的人,尽管小皇帝让他自己挑,但去哪里不是真的他自己想去就去,也还是需要问问其他人的建议。
凌璟珩第一个问的就是苏太师,这段时间他也向苏太师学习了不少东西,也亲近了不少,只是苏太师给他的建议却有些让他犹豫。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再去找一次姜宛亦。
“苏太师是怎么说的?”姜宛亦自然是信任苏太师的,毕竟朝堂局势苏太师要比自己更清楚。
“苏太师建议臣弟去兵部。”别的话晋王也没有多说别的,他也是想探探姜宛亦的想法的。
姜宛亦也明白晋王的试探,她也能理解,毕竟他们之间还没有那么深刻的羁绊,他或许愿意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弟弟,但她说到底是个外人。
“晋王若是愿意去,自然是合适的。兵部尚书钱大人是个有能力的,且这阵子兵部刚出过乱子,正是需要帮手的时候。兵部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确实得有信任之人才行。晋王要是确认了,尽管可以去和陛下提,这几天也该定下来了。”
姜宛亦这话就是在暗示晋王自己的态度了,见她丝毫没有芥蒂,甚至还支持自己,晋王也算是松了口气。“谢太后。”
不仅是前朝迎来了一批新的官员,内宫也在这段时间终于完成了清理整顿。
有长公主的帮助后,各宫的管事人选很快定了下来,需要遣散的三百名宫人也都确认了名单。离宫的三百名宫人除了一批自愿的和明确查出有过违反宫规的之外,主要还是遣散的年龄比较大的宫人。
而那些因为犯了小错误被清退的,也还是给了补偿,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没怎么敢闹的。
各宫管事的人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管事基本上都是年轻有能力的,宫里的老人剩的并不多。只有第一时间投诚的内务府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内务府也是整个内宫最重要的一处。
即便是长公主协理内宫,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去管,很多例行的事务还是得靠着内务府去执行。而且姜宛亦也已经掌握了内务府宫人的把柄,也不怕以后他们还有异心。
当初得到了特别关注小桂子也成功当上了御膳房的司药,御膳房和其他宫都不同,总掌事暂时是轮值,每人一个月,这样能更大程度的保证宫中的主子们的安全。
倒不是姜宛亦和长公主不相信小桂子,只是规则是一开始就说好了的,他们也不能朝令夕改,让下面的人心中不服。
而墨香也如愿当上了尚仪宫的总掌事,因为当时尚仪宫并没有其他人竞选,而那批老嬷嬷都查出了问题被遣散了,尚仪宫会出现尚仪宫一言堂的局面。所以长公主也从其它宫的竞选人员中选了合适的人进行调任。
各宫掌事也只是暂时的,以后各宫每月都会由长公主和内务府进行评估考核,如果考核不理想的,还是会由被淘汰降级的风险。这样做也是为了能让内宫的宫人们真正有实事可做,而不是靠一些利益或者裙带关系白白拿着宫里的银子。
新任的大小掌事们也接受了太后和长公主的训话,聪明人这时候就该知道,如今这宫里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姜宛亦没有对后宫那些太妃们的宫里人过多干预,但是这些各宫管事们却是要搞明白一些事情。
“哀家不管以前宫里是什么风气,德太妃仁慈,不愿让陛下为难操心内宫,但是哀家如今与长公主一起,便不会让从前那些不合规矩的事情再发生。除却做好自己手上的活,还有些事也希望你们都记住了!”
姜宛亦坐在站了三排的宫中管事们面前,语气很平静,但却让人觉得不怒自威。
“不管你是哪个宫的,家世如何,为什么进宫,务必要记牢,在这宫里头,你们的主子只有一个,就是当今陛下。陛下如今年纪小,最是要留意一些心怀不轨之人。若有人被发现做出不忠于陛下之事,一经发现,马上逐出宫中!你们也可以互相监督检举,若发现谁有收受贿赂、与人不正当来往的,只要核实无误,检举者亦有奖励。”
“此外,以前宫中或许有一些欺凌弱小的行为,如今长公主替哀家监管内宫事务,最是见不得这种事情。不管你们是什么掌事,都没有擅自处罚宫人的权利。即便是下头宫人犯了错,也得上报内务府,按照宫规处置。如果有人擅用私刑,那这管事也就不用做了。”
如今闻楚安插在宫中最重要的几个人基本都已经被他们清理了,即便是还剩下一些,那在这样宫规至上的情况下,这些人要么被揪出来,要么就是认清局势,好好做人。
这一番训诫之下,这些管事们自然也都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没有人敢仗着自己做了个内官而招摇过市了,甚至他们这些管事的日子要比普通的宫人们更加艰难。下头的人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们都得担责。
新科进士的授官就在内宫掌事尘埃落定的第二日,对于大多数的官员们而言,进宫接受授官的这一天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踏进这皇宫了。很多官员直到年老辞官的那一天,官职都没能升上五品。
殿试结束之后,很多人就有猜测,这次的授官会不会和大家殿试写的内容有关,若是写了去吏部,那就优先安排到吏部。
而实际情况是,确实和殿试写的内容有关,但并不是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若是写得好,也正好有合适的空缺,才有机会能够被录取。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若是仅凭几个毫无经验的考生就能道出一个衙门的问题,那岂不是显得原来的官员们都是吃干饭的?
新科进士二十人,能留在都城的都寥寥无几,大多数还是会被安排到各地区做地方官员,基本都是八品的官级。历年科举一般也都是这样,二甲进士为正八品、从八品,三甲同进士授九品官职,只有前三名的一甲才有机会获得七品甚至六品的官职。
东凌国开国以来,也就仅有三人是授官时就得到了正六品的官职的,还是因为这三人不仅自身才学出众,还是身负功勋的世家子弟。
授官是按照排名,倒序开始授官的,因此探花、榜眼和状元的授官会留到最后。
今年的探花也是一甲中唯一的官宦子弟,宗人府宗人令的小儿子万斯年,父子俩长得十分相像,但性格截然不同。万斯年一眼就看得出是个活泼的性子,写出来的文章也很是跳脱,是所有人中唯一自创了一个新衙门的。
为此宗人令万大人还向小皇帝告了罪,希望能给儿子安排一个沉稳些的去处。
万斯年最后被安排去了国子监做国子监博士,原本苏太师和郑尚书都提议让他也去翰林院的,但是小皇帝却觉得让这样的人去国子监,说不定能给国子监的学子们带去一点变化。
榜眼也是一名寒门学子,授翰林院检讨一职,和探花一样都是从七品。
最让人没有想到的,恐怕是状元梁子秋了。所有人都觉得,给状元一定是最好的官职,却没想到最后竟是个正七品的县令,而且去的还是靠近边塞的茫城澧县。
然而梁子秋却丝毫没有难过,甚至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无比恭敬的行礼接旨:“微臣接旨,叩谢陛下恩典。”
小皇帝也难得和颜悦色:“你殿试时既然写了想要做一个地方官,那孤自然愿意成全你的心愿。澧县临近边塞,百姓生活艰苦,希望你如你的文章中那样,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做实事。”
“臣必不负陛下信任!”梁子秋又重重叩首。
宣读完了这些新科进士的官职,最后就是晋王的去处了。
小皇帝也已经和很多人聊过了此事,大家都对这个安排十分满意。“另外,晋王的差事也该定下来了,这段时间晋王也在各部学习,孤已经想好了晋王的官职了。正好前阵子兵部郎中罢了官,兵部少一个郎中也是增加了不少工作,孤觉得就让晋王接任兵部武库司郎中一职。”
这个安排直接断了闻党的机会,他们就算想再安排一个自己人也不可能了。
况且兵部要职出过事,谁也不敢随便举荐其他人,让晋王替补是所有人都能满意的结果。
若是如今是先太子继位,晋王绝不可能碰任何兵权相关的事,即便是先太子做保也一定会引来所有人反对。但现在陛下是九岁的三皇子,如果他们不信任这位晋王殿下,那又能相信谁呢?
况且不仅是小皇帝,太后姜宛亦和她身后的姜家、苏太师、甚至长公主身后的谢家都选择信任晋王,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还去怀疑晋王会不会有异心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