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汤若望的侄孙女?”对面青年问道,表情温和,眼神中带着几分打量,语气倒也算是和善。
唐晴笑道:“对,若这个汤若望,是写了《进呈书像》、《主教缘起》的汤若望,那他就是我的大祖父,我祖父曾经收到过他的信,知道他要编纂这样的书,还曾给他提出过建议。”
顿了顿,唐晴补充道:“这些信件,我本来是带在身上的,可后来我不知道怎么就出现在那个村子里,行李也全都消失不见了。”
“你说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出现在那村子里的?”对面青年又问道,唐晴点头:“我记得我遇见了风暴,天色阴沉沉的就像是一座山压了下来,风卷着船,我差点儿以为自己要被卷到天上去了,很快周围就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直到一声炸雷,伴着闪电,我才发现我站在了地面上,出现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唐晴摊手:“后来的事情,估计你们也都知道了,就是被送到了衙门。”
纳兰公子压低了声音用满语说道:“奴才以前曾看到一本书,说的就是民间奇事,有那海上的传说,也是遇见风暴,随后就被风暴送到了别处,西洋那边也流行海神的说法,说那海上的风暴是海神出来了。”
唐晴听不懂,她没学过满语。她上辈子做的是类似于经纪人的职业,但手底下带的并非是小明星,而是网红。网红要流量,就需得有一方面突出,她也需得帮着设计一些视频脚本之类的。
她接触过一些清朝的知识,是因为她手里有个网红是以解读大热后宫剧出道的。
但是,后宫剧说的也是汉语,她对蒙语和满语,也只是听说过,知道有这种东西的存在而已。
这会儿听不懂,就低头研究桌子上的东西。
青花瓷的茶壶,搭配了六只茶杯,竹木的筷子,粉白的花瓶。
“你会些什么?”对面青年忽然问道,唐晴眨眨眼,犹豫了一下:“会翻译英语。”
做翻译大概能赚点儿钱吧?但好像康熙本人就是个能说好几国语言的天才,他自己大概是不需要翻译的,理藩院……想多了,官场怎么能有女人呢?
大清又是禁止传教的,她总不能翻译些经书。
康熙又问道:“汤若望已经故去,你若是不打算回英吉利,留在大清,你打算如何生活?”
问到点子上了。
唐晴片刻才说道:“我会做些西洋点心,我想开个食肆。”
蛋糕这些常见的她都是会做的,不常见的,她也有所了解,大不了就慢慢研究嘛,日子那么长,总是能做得出来的。
做不出来也没关心,一招鲜吃遍天,一样东西做到极致,照样能赚大钱。
纳兰公子眼睛倒是亮了:“西洋点心?要不要先做来尝尝?”
唐晴无语了一下,顿了顿才说道:“需得要烤炉,还要发面……若是纳兰公子不嫌弃,明天我先找人做个烤炉,过两天我做好了再请纳兰公子品尝。”
纳兰公子笑眯眯的看青年,青年顿了顿才点头:“好,我和你大祖父……也见过,我很是欣赏他的才能。”
汤若望曾帮明朝铸造过火炮,还曾写过一本《火攻挈要》,包括了整个欧洲十六世纪最先进的火器知识,这本是现如今康熙都还时常翻阅。
火器这东西若是用得好,那真是神兵利器。
但同样的,火器的铸造并不便宜,前朝曾花费了许多钱财在这上面,还组建了神器营之类的存在,怎么说呢,威慑力是有的,武力值也够高,最后却是因着没钱,无力后继,神器营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所以康熙看重这本书,钻研这本书,却并不倚重这本书。
大清是马背上得天下,饶是强大如前朝,不也被大清拿下了吗?所以大清立身的根本是马上功夫,而不是这些火器。
当然,若是有好的火器,他肯定也要,必得占为己有。但若是没有,他也并不强求。
再就是汤若望写的《时历法》,本朝现在一直在用的,这也是汤若望的才能,康熙对于有才华的人,是很欣赏的。
“你是他的堂侄女儿,看在他的面子上,以后你若是有什么事情,也可找……纳兰。 ”康熙说道,算是对汤若望之前被下牢的一种补偿吧。
他本人已死,这种补偿也只好落到他的亲人身上。
至于是不是真的亲人……汤若望都死了,冒充一个死者的亲人有什么好处?难不成就为了占据一个南堂?
南堂是教堂,也并非长久宜居之地。
再者,就算是唐晴有什么目的——放在京城盯着,时间长了,也总会知晓的。
康熙说完就起身,纳兰忙对唐晴说道:“我们就先走了,我一会儿派人送你回去,给你留个信物和地址,你若有事儿,只管找我。”
唐晴忙问道:“我那身份文书……”
纳兰公子笑道:“回头我帮你问问。”
说完就随着康熙一起出门了。
唐晴看人走了才微微嘘口气,压力有些大,生怕康熙一言不合就要她脑袋。或者发现她是假冒之人,将她五马分尸。
她没敢在屋子里多停留,这样的酒楼,她现如今还是消费不起的。
出了门下了楼,就找小二打听做泥瓦活儿的人:“我想弄个烤炉,不知道上哪儿找这样的人。”
小二真知道,他们酒楼里有烤鸭,做烤鸭也需要烤炉啊。
唐晴拿了几个铜板道谢,小二也没嫌弃,给她指点了道路和姓名。
唐晴找过去,匠人正好在家,听她描述了一番,点头:“能做,不过,工料是我们出还是你自己出?你自己出的话,我们只算工钱,要八十个铜板。工料要我们出的话,得做完才能结算。”
唐晴忙笑道:“我没有料子,得你们出工料。”
“那成,我现在就跟你过去看看。”匠人是个利索的,当即就要跟着唐晴一起去看。
唐晴犹豫了一下才笑道:“我现在住在南堂,只我一个人住,倒不好直接请你过去,若是你家里还有人……”
匠人恍然大悟,喊道:“孩子娘,跟我一起去吧,这姑娘是自己住。”
里面很快出来个妇人,靛蓝色的衣服,倒是干净没补丁,头上还有一根银簪,估计算是这年代比较有钱的人了。
她是个很热情的,上来就笑道:“姑娘瞧着是个洋人?西洋来的?难怪住南堂,不过南堂那边能住人吗?以前那里的洋人被送走之后,南堂就被封了,你住过去,衙门不问的吗?”
唐晴有些招架不住这热情,片刻才笑道:“是衙门安排我住的,大嫂贵姓?”
妇人没回答,先转头看自家男人:“哎哟,看着是个洋人,没想到说话是咱们京城人啊,就是这口音有点儿别扭,有点儿生硬。”
唐晴是标准的普通话,京城口音嘛,儿化音,带着点儿圆润。
男人冲她瞪眼:“人在跟前呢,少说话。”
又赶紧给唐晴赔笑:“对不住,我这婆娘就是个嘴上没把门的。”
“没关系,我想找大嫂打听打听,咱们要是买水买柴火,还有买菜这些,该上哪儿买去?”唐晴赶紧岔开话题,带着这两口子往南堂去。
大嫂热情说道:“看你想不想省事儿,想省事儿呢,找咱们街上有个叫张虎的,和他说一声,每天有柴火和水送上门 ,一担柴和一罐水比你自己去卖贵一文钱。你要想省钱呢,就去南市买,这街道出来往南边走,南市门口有卖水的卖柴火的,也有卖菜的,柴火和水都可以给你送上门。菜就需得你自己拎回来了。”
南市也就是个大型的市场,除了柴火水,还有各种肉类蔬菜,各种生活用品也有。
“还有啊,张虎也管掏粪这活儿,你要掏粪,告诉他一声。”说着话,大嫂就抬手指了一下:“这家就是张家,张虎是他老二儿子。”
顿了顿,补充道:“张家是甲长。”
甲长和里长差不多,不过乡下是叫里长,城里是叫甲长,里长是管着三五个村子,甲长呢,就只管着这一条街。
唐晴赶紧点头,回头户籍下来了,得先来甲长家拜访一下,这是人情礼仪,少不了的。
很快到了南堂,唐晴就先领着匠人去厨房那边看:“我想做个这么大的烤炉,要抽拉的,下面有铁板能拉出来能送进去,铁板上面得有一个铁框子,方便我放东西,不用明火。”
明火的话就是烤炉下面开口子,让火气火光透进来,不用明火就是跟砖窑一样,将火封在下面。
明火容易烤出来焦皮,但也容易烤糊。暗火的话就得对时间掌控更精确些,不然容易烤干。
匠人拿出尺子丈量,片刻之后说道:“要里面都用铁的,价钱就贵,要是石头就便宜。一套铁架子,八两银子,石头的话就要一两银子。”
石头不贵,但是石头要打磨,就比较费事儿,一两银子一半是工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