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科幻灵异 > 一念成数 > 第10章 上课1

第10章 上课1

周一的清晨,阳光似裹着初秋的凉意,穿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301教室的课桌上投下细长的光斑。

林知微抱着《数学分析》教材走进教室,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封面。

这是她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走进正式的大学课堂,书页间油墨的气息混着教室里同学们的谈笑声,让她既期待又紧张。

“知微!这里!”后排传来王泠清脆的招呼声。她身边的座位上,孙静雅正低头翻看预习时写了批注的笔记本,钱柠则对着手机备忘录核对今日的课程表。

林知微快步走过去坐下,刚把课本放好,就听见前排同学压低声音议论:“听说陈谨老师特别严,上一届有学长上课没跟上推导,直接被她叫起来补完整个证明过程…”

“而且她不按课本顺序讲,总爱从“为什么这么定义”切入,我昨天预习实数连续性和ε-δ定义,绕了三圈都没绕明白……”

林知微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收紧。

虽说在系统辅助下,她能够理解一些极限、导数的知识,但面对纯粹的现代数学推演,尤其是传闻中严谨到近乎苛刻的陈谨老师,还是难免有些底气不足。

【提示:检测到宿主焦虑情绪。陈谨老师的授课核心是“逻辑溯源”,其讲解的ε-δ,可与宿主熟悉的“刘徽割圆术逐次逼近”建立关联—ε对应“圆周长误差上限”,δ对应“内接多边形边数下限”,系统已加载实时对照解析模块。】

脑海中系统的声音平稳落下,像一双手轻轻抚平了她心头的褶皱。

上课铃响,教室瞬间安静。

一个穿着米白色针织衫女老师走进来,手里只拿了一本课本。她走到讲台前,没有多余的寒暄,抬手在黑板上写下“陈谨”两个字,字迹清隽有力。

转身时,她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从今天起,我带你们《数学分析》。这门课我不会教你们怎么去背公式,我只教一件事—用绝对严谨的语言,去解释数学公式和定义。”她顿了顿,“首先,第一节课,我先问问大家,谁能说说,你理解的”极限”是什么?”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纷纷低下头,不让自己的视线与老师相接。

陈谨的目光在学生们脸上逡巡,最后落在靠窗的男生身上。

“靠窗的那位男同学,穿白色T恤的,你来说一下你的想法。”

男生站起来,有些局促地挠挠头:“就是……x越来越靠近某个数的时候,函数值也跟着靠近一个数?比如x往2凑,x?就往4凑。”

“很直观,但数学不接受”越来越近”这种模糊的描述。”陈谨轻轻摇头,拿起粉笔写了“越来越近”,并在四个字上画了个圈。

“几百年前,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了强大的计算工具:微积分。求导与积分的符号和运算法则由他们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所依赖的“无限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定义,这使得微积分的根基长期受到质疑。”

“牛顿的“流数法”强调瞬时变化率(fluxions),莱布尼茨的体系则引入了微分符号(differentials)。两人都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无限小”:有时将其看作非零量,以便进行运算;有时又将高阶无限小视作“可以忽略”的零。这种模糊性在逻辑上显得不够严谨。”

“这种困境引来了批评。最著名的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主教,他在1734年的著作《分析学家》中讥讽牛顿的流数术,将“无限小”称为“逝去量的鬼魂”。这一批评成为后来所谓“微积分基础危机”的经典案例。”

“19世纪,数学家们掀起了一场“分析严格化”的运动。柯西在《分析教程》中给出了极限的初步定义,并尝试用更严谨的方式处理“无限小”,尽管他自己仍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这一概念。魏尔斯特拉斯则彻底建立了ε-δ语言,用代数不等式刻画“任意小”的实数关系,从而摆脱了“无限小”的模糊性。”

“ε-δ语言的革命性在于:它把“极限”从一种依赖直觉的动态逼近概念,转化为一种静态的、可检验的逻辑定义。在这个框架下,极限、连续、导数和积分都可以用统一且严格的逻辑来定义,从而为现代数学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ε-δ语言是微积分从一门依靠直觉的“发明”转变为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的关键标志。”

她转身在黑板中央写下:

??>0, ?δ>0,当 00,分解因式,控制因子,建立联系,确定δ

她将自己的思路和证明清晰地书写在黑板上。最后一笔落下,教室里安静了两秒,陈谨率先鼓起掌:“非常好!逻辑很完整!尤其是“先限定x范围”这一步—很多同学第一次推导时,都会卡在|x 2|的处理上,你能想到先把x圈在(1,3)里,说明真的理解了“逼近”不是无边界的,而是有控制的。”

林知微走回座位时,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惊讶目光。王泠立刻压低声音说:“知微,你也太厉害了吧!刚才那一串推导,我连符号都认不全!”钱柠也点点头,眼里满是佩服。孙静雅推了推眼镜:“你说的”先限定范围”,倒是给我提了个醒。”

林知微看着三人的笑脸,心里涌起一阵踏实的成就感。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突破,而是古算智慧与现代数学碰撞出的火花。

接下来的课堂上,陈谨从ε-δ语言延伸到数列极限,又结合《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术”,讲古人如何用“试错与矫正”的思路求解难题:“你们现在觉得ε-δ抽象,其实古人早就在用类似的思路—比如《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术”,通过两次假设带来的”盈”和”不足”,就能精确地反推出真值。这种从错误中寻找正确的逻辑,和我们从|x-2|的误差控制去保证|x?-4|的精度,在思维层面上是共通的。数学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一代代人把”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逻辑”。”

这番话让林知微格外触动,她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古之割圆,今之ε-δ,皆为”精确定义模糊”之法”,笔尖落下时,竟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下课铃响时,陈谨留下课后作业:“用ε-δ语言证明lim-{x to 1} (2x 3) = 5,下节课我会随机抽查。记住,不要死记步骤,要想清楚”为什么取δ=ε/2”,想清楚每一步的逻辑是什么—下课。”

走出教室时,王泠还在抱怨“作业根本摸不着头脑”,钱柠已经计划下午去图书馆查例题,孙静雅则开始思索课堂上的推导思路。林知微抱着课本走在三人中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的书页上,照亮了她写下的那句批注。

【提示:宿主今日对ε-δ语言的理解度提升至88%,课后作业可结合“盈不足术”中“以盈、不足数求真值”的思路完成,进一步强化古今逻辑关联。】

系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林知微轻轻点头,加快脚步跟着室友们往图书馆走去——她知道,这门融合了古今智慧的数学课程,才刚刚展开最精彩的部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魂破九天秦朗

重生都市弃少

精灵:加入火箭队的我也想要改变世界

僵约:镇世圣巫

暗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