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雍王女改写清史录 > 第80章 第八十章 恩威并施 宁远洞开

第80章 第八十章 恩威并施 宁远洞开

祈福仪式已过去月余,瑚图礼早已恢复生机勃勃的模样,玉章终于放下心来。此时的清宁宫,春寒料峭中已透出丝丝暖意。玉章身着宽松宫装,孕肚隆起,指尖无意识地轻抚着。案头摊开几份关内细作密报,字里行间尽是河南、湖广糜烂,流寇(李自成、张献忠)肆虐,明廷焦头烂额的消息。她眉宇间带着深沉的思虑,指尖划过“十室九空”、“流民遍地”的字眼,仿佛能听到关内大地绝望的哀嚎。腹中的孩子似乎感受到母亲的忧心,轻轻动了一下。

“关内已成炼狱……即便王师入关,这满目疮痍,又将如何收拾?”玉章低声自语,目光投向窗外尚未完全消融的残雪。她拿起手边一叠厚厚的手稿,那是她呕心沥血查阅前朝典籍梳理出的安民之策。殿外传来通报:“皇上驾到!”

皇太极大步走入,常服下仍透着威仪。他目光扫过玉章案头的文书,径直走到她身旁坐下,大手覆上她隆起的腹部,感受着胎动,俊美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乌那希,身子可好?这小家伙今日可还安分?”

玉章微微一笑,压下心头忧虑:“谢陛下挂念,妾身与孩儿都好。”她将那份关于流寇的密报推向皇太极,“陛下请看,关内之势愈炽,此非仅明廷之祸,更是我大清未来入关后,必须直面的疮痍。”

皇太极接过细看,“嗯。流寇肆虐,民不聊生,正是我高举‘解民倒悬’义旗、收揽人心之天赐良机!”

“正是此理。”玉章点头,拿起手稿,郑重递到皇太极面前,“然陛下,臣妾所虑者,在王师入关之后。若不能迅速安顿流民,恢复元气,恐生民变,反噬我军,更失天下之望。臣妾详考前朝典籍,草拟数策,核心在于屯田养兵以固根本、以工代赈以安流民、剿抚并用以平寇乱、轻徭薄赋以苏民困、慎选官吏以清吏治。恳请陛下参详。”

皇太极接过手稿,快速翻阅。玉章清晰阐述的核心,字字切中要害。他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合上手稿,看向玉章,语气肯定:“梓潼心系黎庶,思虑深远!此五策,切中时弊,深得朕心!尤其这‘以工代赈’与‘慎选官吏’,直指前明败亡之根由!”他略作沉吟,随即决断:“待我军入关,此策当为安民之基石。朕会命范文程据此细化条陈,颁行天下!盛京周边若有荒地,亦可先行小试屯田,积累经验。郑亲王济尔哈朗!”

侍立一旁的济尔哈朗立刻上前:“臣在!”

“盛京乃根本,粮秣转运宁远,务必通畅无虞!阿敏、莽古尔泰旧部动向,严密监控,不得有失!皇后所提屯田试点,你酌情办理。”

“嗻!臣领旨!”济尔哈朗恭敬应道。

皇太极起身,目光投向东南方,充满决断:“宁远锁钥,关乎入关大业!朕意已决,亲征宁远,恩威并施,迫吴襄归降!盛京诸事,有劳梓潼与郑亲王费心。”他轻轻拍了拍玉章的手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对妻子的信任,转身大步离去。玉章目送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宫门外,手抚孕肚,低声祈愿:“愿陛下旗开得胜,更愿这腹中孩儿降生之时,已是太平初定……”

崇德二年的辽东之春,来得迟了些,寒风依旧料峭。八旗大军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在皇太极的金龙纛旗引领下,滚滚南下,兵临宁远城下。多尔衮率镶白旗及部分正蓝旗精锐扎营于城西高地,俯瞰着这座曾让努尔哈赤折戟的坚城。

宁远城头,气氛凝重。吴襄扶着冰冷的垛口,望着城外无边无际、杀气森严的清军营垒,脸色灰败,握着刀柄的手微微颤抖。儿子吴三桂侍立一旁,年轻的脸庞绷紧,眼中充满了紧张、不甘,以及一丝被父亲反复灌输的动摇和对未来的茫然。

“三桂……”吴襄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无尽的疲惫,“看到了吗?皇太极……御驾亲征了!这阵势……比当年老汗王时更盛!锦州、大凌河丢了,祖大寿降了!关内呢?流寇闹得天翻地覆,朝廷自顾不暇,哪还有一兵一卒、一粒粮饷来援宁远?我们……我们就是弃子!”

吴三桂喉头滚动,艰难道:“父帅……食君之禄……”

“君?”吴襄猛地打断,眼中闪过一丝怨毒和绝望,“君在何处?!是那紫禁城里忙着剿寇、却让我们在这辽东苦寒之地自生自灭的崇祯?还是城外这位亲临阵前、许诺高官厚禄、保我吴氏满门平安富贵的大清皇帝?!” 他压低声音,近乎耳语,“皇太极密信,言犹在耳!归顺,你仍可统兵,前程似锦!顽抗……便是拉着全城军民,给那摇摇欲坠的大明朝陪葬!吴家的香火,难道要断送在你我的愚忠之上吗?!”

父子二人正低声争执,城外清军营中号角长鸣,声震四野。只见一队打着醒目白旗的清军使者,在精锐巴牙喇(护军)骑兵的护卫下,从容不迫地行至城下弓箭射程边缘。为首者,正是皇太极最信任的巴克什,精通汉学的达海。

达海气沉丹田,声音洪亮清晰,穿透了城头的寒风:

“宁远守军将士、父老乡亲听着!大清国皇帝陛下御驾亲临,不忍见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特谕尔等:总兵吴襄,深明时务,前有归诚之意!陛下念其忠勇,悯其困顿,特开天恩!若尔等开城献降,吴总兵擢升汉军正黄旗都统,世袭罔替!少将军吴三桂,年少英杰,仍统旧部,随军建功,前程无量!城中将士,去留自便,厚赏安家!黎民百姓,各安生业,秋毫无犯!大清军令如山:杀降者斩!掠民者斩!焚屋者斩!淫掠者斩!尔等速开城门,迎王师入城,共沐天恩,共享太平!若执迷不悟,待天兵破城,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字字句句,如同重锤敲在吴襄心头,更在城头守军中激起巨大波澜。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吴襄身上。

吴襄身体微微晃了晃,脸色由灰败转为死寂般的苍白。他最后看了一眼城外那如林的刀枪,那猎猎飘扬、象征着无上权威的金龙大纛,又看了一眼身边儿子年轻却布满复杂情绪的脸。关内烽烟、朝廷无望、皇太极亲临的压迫、明确的生路与富贵……所有的砝码都压向了一边。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带着硝烟和寒意的空气,再睁开时,眼中只剩下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他用尽全身力气,嘶哑着对身旁的亲兵下令,声音不大,却如同惊雷在城楼炸响:

“开……开城门!迎……迎大清皇帝陛下……入城!”

“父帅!”吴三桂失声,但看到父亲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他紧握佩刀的手颓然松开。想到皇太极信中对他“少年英雄”的期许,再想到困守孤城必死的结局,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他默默低下了头。

沉重的宁远城门,在绞盘的吱呀声中,在无数双或震惊、或绝望、或茫然、或如释重负的目光注视下,缓缓地、沉重地开启了。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此洞开。

城门开启的瞬间,皇太极并未急于入城。他深知,兵不血刃拿下宁远只是叩开关内大门的第一步。如何安定人心,才是此战胜负的关键,更是未来入关的基石。

他目光如电,看向多尔衮,声音斩钉截铁:“睿郡王!”

“臣弟在!”

“宁远新附,人心如惊弓之鸟!着你亲率镶白旗巴牙喇精锐,即刻入城,全面接管四门及城内要冲!传朕严令:入城官兵,但有趁乱劫掠民财者、擅杀无辜平民者、□□妇女者——无论满洲、蒙古、汉军,无论官职高低,一经发现或举报查实,立斩不赦!首级悬于事发之地示众三日!朕,要的是一个秋毫无犯、秩序井然的宁远!你,可能做到?”

“臣弟领旨!必以雷霆手段,震慑不法!定还宁远百姓一个太平!”多尔衮肃然抱拳,眼中闪烁着对皇兄深谋远虑的敬佩。他立刻点起本部最剽悍且纪律最严明的白甲兵,如疾风般扑向洞开的城门和城内各处战略要点。

与此同时,皇太极命达海、范文程等文臣,携连夜赶制、加盖皇帝印玺的安民告示,随同面色复杂、在前引路的吴襄父子入城。告示内容清晰有力,以皇太极口吻书写:

“大清国皇帝谕宁远军民人等知悉:......大清军纪,森严如铁:一不杀降,二不掠民财,三不焚庐舍,四不□□女!有敢以身试法、违此四禁令者,无论何人,立斩以徇!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尔等宜体朕怀,共享升平之福!”

告示迅速在全城大街小巷张贴,通事官手持铜锣,用汉语高声宣读,声音传遍每一个惶恐不安的角落。宁远军民看着城头迅速更替的、纪律严明的清军岗哨,听着这前所未闻的严明军令和充满安抚的承诺,街头巷尾的骚动和哭泣声渐渐平息。一些胆大的商铺试探性地卸下了门板,街面上也开始有了小心翼翼的行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狩心游戏

[综英美]玩家立志成为联盟之主

这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