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途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太过拒人千里之外了,小林之后再没找过她,不过小林也没有找过其他人。
当然,部门里也没有人再找过小林了,就像小林这个人从未存在过一样。
启明途第一次感觉部门里的同事一个个都默契得像相识数十年的老友。
就像小林已经是个被选中死去的人一样。
不过,小林现在每天到公司的时间比启明途还早,离开公司的时间比启明途还晚,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个月,小林就是想活也是活不成的。
转正后的第五个月,启明途的薪资还在涨,已经有四万多了,可是启明途并不觉得她的工作跟之前究竟有多大区别。
这时她才意识到,所谓的那些差距和不同都是人为故意造成的,目的是划分不同的阶层,因为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高层要吃掉大部分,又不肯吐出来,所以高层永远只能是少数人。
还是月初的会议,汪总重点表扬了小林的工作成果,表示小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像这种人才百年难得一遇,并表示这种人才如果不能提前转正、不拿高薪,一旦被竞争对手抢走将是公司的极大损失,但考虑到小林毕竟是应届生,在经验上可能还是有所欠缺,所以即刻转正并暂时提拔为部门副主管,同时强调之后见小林如见汪总本人。
这多少让启明途有些诧异,她装作不经意扫过所有人的脸,大部分人、甚至连小林都面露诧异,唯独小周的脸始终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根本看不出变化。
随后很多人都多少表现的有些惴惴不安。
年中的部门审计报表是有大问题的!
如果报表由小林复核并且受到表扬的话,甚至因此提拔为部门副主管的话,那大概率是要进行部门内部清洗了。
老林还活着的时候,做这个报表的时候曾要求所有人提交半年内的所有项目资料,只是当时或许所有人都默契地知道汪总有意干掉老林,所以提交给老林的资料都是造假的,甚至是要多离谱有多离谱。
不过当时启明途还没有学会这种默契罢了,况且老林也没找启明途要过的资料,相当于把启明途从这件事里摘了个干干净净。
这样想来,老林当真是个好人啊。
可惜,好人往往是少数,没办法符合大多数的利益。
但是这世上的资本也是少数,却在通过大多数攫取利益。
而汪总仅仅是表示了对小林的赞许,之后却对小林工作成果的细节闭口不谈。
启明途思来想去都不知道小林究竟是如何复核的,毕竟如果这活落在她身上就无异于宣判她死刑了。
会后启明途依旧坐在位置上出神,因为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展成如此这般的。
如果汪总要干掉小林,那断然不会公开对小林进行表扬,因为这相当于公开表明立场,领导向来都是装糊涂和和稀泥的高手,他们最擅长的是隐藏自身立场的同时套出其他人的想法和立场,这样他们才能区分出要保的人和要干掉的人。
一旦表明立场就意味着汪总跟小林的立场一致,那所有跟小林立场相反的人就是要被干掉的人。
汪总并未公布小林复核部门审计报告的细节,而小林对部门内部审计报表的复核只存在可能的三种结果。
第一种,小林并未修改老林的审计结果,也就相当于没有推翻汪总对审计结果的结论。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部门内部审计报表是存在重大问题的,这就相当于小林放了所有人一马,他一个人担了所有的责,同时向公司和部门纳了投名状,那汪总的表扬便是对这份投名状的认可。
第二种,小林推翻了部门内部审计报表,实事求是地对部门内部进行了二次审计,在复核时揪出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汪总完全可以让小林重新复核,直到小林复核出汪总需要的结果为止,甚至是直接把小林干掉都可以,更没必要当众表扬。但汪总这一举措,意味着汪总是赞同这件事情的,汪总只要公布小林的复核细节便可以直接清算所有人,可是汪总并未公布细节,而小林对此似乎没有异议。那就代表着汪总将卖恩的机会让渡给了小林,汪总在提醒所有人,小林是个值得、或者说必须巴结的人。
第三种,小林优化了部门内部审计报表,他将那份千疮百孔的报表粉饰的天衣无缝,或者说巧夺天工,即便是汪总这种老油条都看不出任何问题,这种才华确实是万里挑一不可多得,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可能会成为远超汪总的白手套,汪总只能及早卖恩,希望将来小林可以念这份伯乐之恩分汪总点汤喝。
不管是哪种结果,都代表着小林要上位了,事实上小林已经上位了,毕竟小林已经成为部门副主管了。
可是,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小周?
就在启明途还在思考中出神的功夫,所有同事突然纷纷祝贺小林,那感觉就像狗见了主人一般将小林簇拥在中心。
不对,并不是所有的同事,其中唯独不见小周的身影。
只有一个唯一的解释——小林的后台远比小周要硬得多。
这时启明途才发现已经散会了。
她看着簇拥着小林的同事,不明白为什么人会对狗的技能这么熟练。
启明途有些释然地看向小林,小林显然也没有料到会被同事如此簇拥,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似是尴尬似是求助般望向启明途,启明途只是微笑欠身,离开了会议室。
出门的一瞬间,启明途只觉得自己好像错过了某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更让启明途没想到的是,汪总竟然在会议室门口等她。
汪总给了启明途一个袋子,说是某个地产公司的资料,最近这个公司正在谋求IPO上市,要求启明途好好跟进。他表示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精巧的套壳金融游戏,如果最后结果不错,启明途将赚到其他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这世道就是如此,有的人穷尽一生买不起一套房产,有的人则可以赚到大部分人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但问题是,有的人确实买房了,但最后他们的房子却又吐了出来,还凭白多了债务。
当然,这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地产IPO早在几年前就被叫停了,换言之,现在地产公司根本不可能通过IPO上市,目前只能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在二级市场割韭菜。
不过,现在地产公司更倾向的一种割韭菜方式是不谋求自己上市,而是想方设法让合作的建筑或者规划设计公司上市,或者干脆自己成立建筑或者规划设计相关的子公司,随后推动这些设计公司上市,并且占据大量股份。地产公司作为设计公司的产业链上游可以直接按需跟设计公司签订多分设计合同,合同总额想做多少便能做多少,而款项是不用付的,正好这些设计公司可以以项目没有回款为由克扣员工薪水,只是这些没付的款项会在财报中的应收账款中有所体现,到时候这些上市设计公司的财报简直不要太漂亮,而财报漂亮代表这些上市设计公司的业务能力优秀到无以复加,以此顺理成章地割二级市场的韭菜。
另一种则是开通一部分线上端口,也就是公司把业务跟互联网做融合,一般就是制作一个移动端APP作为众多销售渠道之一,这样就可以将公司性质变更为所谓的高薪科技企业,所有所谓的高薪科技企业就是这么诞生的,而所谓的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也就是这样转型的,尤其是一些做教培的,或者说卖课的,诸如此类销售的非实物商品的企业就对这种方式尤为擅长,毕竟可以自己给自己做数据。
不过网上卖房就没那么有想象力了,因为非实物商品可以非常玄学,几乎没有可以作为标的的公允价值,可是房产作为实物商品是有所谓的公允价值的,可以做的数据十分有限,想象力就被限制住了,硬要做什么销售排行榜也是可以的,不过就是一眼假,根本经不住审计的那种。
当然,更花的玩法有的是,毕竟资本玩起来什么姿势都能有,但多少就有些太刑了,一旦东窗事发,有一个算一个,谁都跑不了。
地产公司各个都是玩金融玩财技的高手,这些基础玩法不可能不了解,为什么偏偏点名要通过IPO上市?
启明途本能地觉得这是个惊天大坑。
汪总见启明途面露疑惑,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可能最近对于地产公司的IPO限制可能会有所放开,所以这家地产企业想提前准备起来。
哦……原来是八字还没撇的事。
这种事都能拿来画饼,还什么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分明就是大概率成不了的活,约等于干了白干。
不过,这反而让启明途放下心来,毕竟不是违法犯罪的勾当。
其实自启明途入职以来,她所在的公司跟地产公司的合作项目就非常少,启明途也不明白其中缘由,不过之前合作的项目还是挺多的,启明途干脏活期间曾经看过之前挺多项目的,这些地产公司的账多少做的有些不太走心,刚入职的人都能发现的华点,能有多走心呢?
不过是所有人保持了心照不宣的默契罢了。
嘤,看到这里的朋友,可以拥有你们的收藏喵?[猫爪][猫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默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