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刘彻听了这话不由拧起眉头,关注点在均输和平准,不难听出后世也是推行同样的操作的,而且颇是认可。那如今是不是也可以推行。
细节上,天幕提及让人弄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策,刘彻一眼落在桑弘羊的身上,“桑弘羊,你仔细想想均输和平准的事。”
天幕都说了桑弘羊是难得一见的经济大家,岂有不用的道理。
桑弘羊心下甚喜,忙道:“诺。”
【由此也回到庄青翟身上了。庄青翟和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上告的事到底是真是假?为什么三位长史会和庄青翟一起设计陷害张汤?先讲庄青翟,庄青翟本来和张汤之间,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御史大夫,那是上下级的关系,早前还算和睦。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园里的殉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同张汤约定一同去谢罪,请求汉武帝从轻发落。结果到了皇上面前,张汤认为只有丞相必须按四季巡视陵园,丞相应当谢罪,与他张汤没关系,不肯谢罪。
【庄青翟谢罪后,汉武帝派御史查办此事。张汤是御史的上级啊,也就是说,庄青翟的案子由张汤来审。庄青翟能不怕吗?张汤那儿,嗯,都当上御史大夫了,谁还能不想当丞相,那就都懂了。借题发挥。
【可庄青翟那也不是好相与主儿,想当丞相可以,你那么借题发挥,有意弄死我,不行!正好庄青翟丞相府的三个代长史都因为之前地位比张汤高,后来犯了法,被降了官,为代理长史,如今是居于张汤之下。张汤呢,对人不是那客气的主儿,有意的羞辱三长史。一来二去古人便忌恨张汤,都一心等待良机。一看庄青翟和张汤对上了,以为那是大好的机会。
【因此就有了前面说的,三长史向汉武帝上报,说张汤向商人泄露国家的商业机密。汉武帝听闻后自然是要询问张汤的,张汤的解释是,政策颁布前总有人能够猜到政策,提前囤货,以获得暴利。似是有人提前知道了消息。汉武帝听完是什么反应?】
【汉武帝对张汤还是很信任的,顺着张汤的话说,可能是有人泄露了。这时候一个减宣的人又再次上书,说张汤和手下的御史鲁谒居,两人联手谋害一个御史中丞李文。御史中丞李文,是张汤的下属。李文和张汤有矛盾,因此每次李文都翻找张汤的错处,留下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准备告张汤。
【张汤对李文的闹腾也是很无奈。这时候,张汤的一个亲信御史鲁谒居知道张汤和李文的矛盾,于是写了个匿名信上书告李文有不法之事。汉武帝一看这事儿,自然是交给张汤去处理。李文有没有犯错不知,张汤是借机把李文杀了。】
能说什么呢,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当皇帝的人,有几个没有见过,要是朝臣们上下一心,他们才要担心。
汉武帝时的汲黯出列说话,“陛下。”
刘彻道:“张汤暂时没有做下此事。”
汲黯……别以为他听不出刘彻的偏袒。
【张汤和鲁谒居相互间没有就李文的事论过,但张汤是知道鲁谒居写的匿名信,因此有一回鲁谒居病了,他是亲自上门给鲁谒居摩足。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足疗。别以为古人不懂享受,老祖宗只是古,不是蠢。结果这个事让汉武帝的哥哥赵王刘彭祖知道了。
【扯得又有些远了,但还是要讲清楚,好让大家知道,张汤之死是案中案,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成为汉武帝最锋利的那把刀,也才会成为众矢之的。赵王跟张汤有什么仇什么怨?仇倒是没有。只不过是赵地盛产铁矿,炼铁是赵国的支柱产业。盐铁官营。不管经济政策是谁想出来的,反正张汤是坚定的执行者。
【盐铁官营,盐由国家出售,铁也由国家来练,损及多少人的利益,到后来汉昭帝时都为这个事来一场《盐铁论》。因盐铁官营利益受损的人,都想把盐铁官营废掉。赵王当然是不乐意冶铁由国家来承包,那样一来他分不到钱!挡人的财路,谁能不想把你搞死。上回主父偃的事也有刘彭祖的份儿没忘记?】
汉武帝时期的赵王刘彭祖,完了完了!
【为此赵王专门找茬,找的是中央派到赵国监督炼铁的那些官员的茬,一有事就上书告到中央,最后又归到张汤手里。张汤又不傻,还能不知道赵王的盘算,自然是偏袒那些中央官员,反而多挑赵王的刺。赵王自然是不乐意的,自此怨恨上张汤。鲁谒居也曾经奉命前去查过赵国的事,也是让赵王记恨上了。赵王派人监视鲁谒居的过程发现张汤和鲁谒居的事。
【有了发现,赵王上书说:“张汤是大臣,其属官鲁谒居有病,张汤竟然给他按摩脚,我怀疑两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坏事。”这事交到廷尉处理,也就是减宣的手里。案子还没查清楚,鲁谒居病死了,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廷尉鲁谒居的弟弟被拘禁在导官署。张汤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助他,所以假装不看他。那也对,要是两个人熟,试问张汤要是再帮鲁谒居的弟弟说话,不是纯纯让人说闲话?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这个情况,想跟张汤说明情况,张汤不理,他以为张汤翻脸不认人,自然是怨恨张汤。于是让人上告张汤和鲁谒居搞阴谋,共同匿名告发了李文。也就有了减宣对张汤的第二次告发。】
还真是引起众怒,一个接一个的人想要张汤死。
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啊,不由捏紧手,真真是也让他想不到,事情最后会发展到那样的一步。
【一次告状,汉武帝是不信的,可是连着两个人告张汤,汉武帝心里难免犯嘀咕了。三人成虎的道理都知道的,曾参不曾杀人,当娘的一开始不相信别人的话,后来到第三个人说的时候,那是拔腿就跑。何况汉武帝这样一个不信人的皇帝。
【汉武帝于是派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审问张汤。张汤一一反驳,不承认犯下这些罪过,不服。汉武帝于时派了另一个老练的酷吏赵禹审问张汤。赵禹来了以后,责备张汤说:“你太不知道厉害了。你办理案件时,被夷灭家族的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皇上派了那么多人来审问这个案子,说明皇上很难下手,想让你自己自杀,你何必多对证答辩呢?”】
多少人张大了嘴,可是一想,那也对。张汤引起多少人的怨恨,其中多少人出力让他死?
汉武帝时的刘彻听到这儿却是拧起眉头,要张汤死吗?
张汤在此时道:“能臣为陛下的刀,臣之幸也。陛下要臣死,臣绝无怨言,臣可死。可那三位长史与臣有私怨。臣自问绝没有做下与商人勾结之事,陛下若不信可以查抄臣的家中,臣家中的银钱,皆为陛下所赐,臣绝没有获半分私利。”
刘彻见张汤郑重且无怨,分明是确实没有心中生怨之意。
至于李文……
此时的沈怨继续讲道:【张汤一听立刻明白了,是汉武帝要他死。他便不再多言,只是同赵禹要来纸信,写信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当文书小吏,陛下宠幸我,让我位列三公之位,无法推御罪责,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罪人是三位长史。”如此,张汤自杀!明知是汉武帝要他死,张汤对汉武帝没有半分的怨恨,却也看透本质,陷害他的是另有其人。故而写上了三长史。】
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不意外,他若是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无怨无悔。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自来法家的人,似乎早已有了以身祭法的准备。自来变法者或者是一意推行法家之道的人都似乎早早的知道自己的结局。但是,法家的人对用他的人忠诚,异样的忠诚。拿张汤来说,他明知道要他死的人是汉武帝,他那样聪明的人不知道他作为一把利刀,挥向当时的世家豪强,必是引起众怒,早晚有一日汉武帝是会把他推出去平息众怒的。如今正是那个时候了。
【如张汤最后留下的信所写的那样,他是感激汉武帝对他的恩情的。张汤死后,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禄和汉武帝的赏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产业。张汤兄弟和儿子们仍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言诬告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没有外椁下葬。
【汉武帝听说闻此事,赞许张汤之母,“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加上赵禹呈上的张汤的上书,汉武帝下令杀三位长史,庄青翟也因此自杀。汉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闻此言,汉武帝时期的张汤自是在此时跪下与刘彻道:“臣谢陛下。”
刘彻能说什么,他都把张汤逼自杀了,张汤此时还谢之?
嗯,刘彻一眼扫过下边的臣子,敢问谁能如张汤一般?所以刘彻对张汤的信任有何不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