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此时教起儿子道:“如汲黯之流不能为丞相,因他不能调和阴阳,可是为御史大夫却是非常可以。以他为首,辅佐朝堂,也可以监察百官,也监察你一个皇帝。”
小刘彻问:“父皇要现在提拔汲黯为御史大夫吗?”
刘启……
不是很想的呢!
他也怕汲黯骂他。
不对,汲黯也不骂他。至今为止也是从来没有骂过的。
汉景帝又瞄了小刘彻一眼,小刘彻贼精道:“父皇要提拔吗?”
咦,刘启还是不怎么想的。但是,好像,可能,或许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依汲黯的性子,在刘彻手里不死,万一死在窦猗房手里怎么办?
“父皇是担心祖母吗?”小刘彻是打小聪明机灵过分,瞬间明了汉景帝最担心的事。越想越是认为,没错,亲爹一准是那么担心的。
周昌其人,在汉太祖刘邦那会儿为何是直臣,谏臣,到吕雉临朝的时候是一句话都不敢说了?因为他说的话刘邦会听。可是到吕雉那儿,周昌敢说不中听的话,吕雉是敢杀!
所以,汲黯在他这儿从来不谏言,在窦猗房大权独揽的时候也不吱声,是因为知道他们都不能容人?
嘶,突然发现自己不如儿子的太多了!
不能容人。刘彻那儿杀大臣太狠不假,怎么也是有一个汲黯作为谏臣的招牌。刘启这儿,没有谏臣,也没有直臣。因为他自己没那个能容人的量。自是无人拿了自己的性命来闹着玩。
“还是留给你用吧。”刘启对小刘彻给出的理由,非常顺势的收下了,对对对,防着点自家的亲娘也是应该。
“父皇也可以先用用。”小刘彻由衷的建议!
刘启嘴角一阵阵抽抽,王娡岂不明白为何,与小刘彻道:“还不快谢你父皇。”
小刘彻……
好吧,也确实是应该谢一谢的,要不是亲爹愿意让他成为太子,他怕是……
“谢父皇。”刘彻思及那一层,立刻改口。
汉武帝时期饶是刘彻和汲黯算是已经说白了,汲黯依然不太服气。
“汲爱卿,朕无意杀你。”多不容易,刘彻一个杀大臣如同砍菜似的皇帝,不把大臣的命当命的人,也当众说出朕无意杀你的话。
多少臣子内心是羡慕的,是吧是吧,饶是如今,他们分明都能够感受到刘彻对他们的不在意,不介意在他们不能为刘彻所用的时候取他们的性命。
独一个汲黯。试问有谁能够和汲黯一样,当刘彻的面骂他假仁假义还能活着的?
刘彻让汲黯气得一阵阵心肝直痛,骂汲黯的事不少,每每都恨汲黯的耿直,可是,从始至终刘彻也确实没有对汲黯生出过杀心。
“陛下以为臣畏死吗?”汲黯认为有必要跟刘彻论论。
“汲爱卿认为自己是丞相人选?”刘彻干脆问。都道了汲黯虽为直臣,却无调和阴阳的本事,让他当丞相,大汉天下是什么样儿?
汲黯沉吟后如实答道:“臣不是。”
对吧对吧,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陛下一味将臣外放,分明是不想见臣。不愿意听臣所言。陛下是要臣闭嘴。”汲黯不傻,天幕提起汉武帝要用他,可是又不愿意在中央用他,细细一想自是能想通其中关键。
一应朝臣不由的低下头,满天下敢质问刘彻的人不多。汲黯从前怕是也攒了不少的火,一直没发作出来,那不是寻不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天幕都提他了,正好,汲黯也是一心希望刘彻能够更好。
既如此,好些话也不妨问出来。
刘彻不言的凝望汲黯,汲黯有能,如天幕所言,他是能干事的人。治理地方井井有条,难事让汲黯出面,汲黯不会辜负他所望。
且他虽为世家贵族出身,心系的也是百姓。
非为一己之私者,心系家国,对他一个皇帝寄以厚望,希望能够让他成为更好的一个皇帝,亦是让刘彻不能忽视的。
只是吧,刘彻对名声,后世人如何看待他的事,算不上太在意。
既然是不在意,也无所谓是不是更好。
汲黯长长一叹,终是道:“臣明白了。”
刘彻是开拓之君,有雄才伟略,并不代表他要受制于人。
纵然是后世的人如何看待他,刘彻亦是不在意的。
史家评说又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一眼扫过魏徵道:“朕还是觉得魏爱卿胜于汲黯。”
魏徵抬了眼皮道:“汉武帝虽残暴,对汲黯虽不以重用,也是礼遇之。没推汲黯的碑!”
李世民嘴角一阵阵抽搐,天幕说过他推魏徵碑的事,虽然后面重新再立不假,也推了!
此事,此事……
一应臣子都不由拧紧眉头,不难看出他们的不认可。
朱元璋那儿的谏臣,嗯,敢说真话的人……
况且,他和汉武帝和唐太宗能是一样的吗?
他们的问题不同,臣子也不是那样的臣子。
倘若是像汲黯那样的臣子,朱元璋保管也是能够重用的,可惜……
朱元璋长长一叹,忠臣难求,心系百姓的臣子更难求。
【汲黯是能臣,汉武帝都曾评价过,“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意思是说,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对汉武帝来说,是对汲黯极其肯定的。然而汉武帝吧,他用人不拘一格,该用就用,想用就用。但要说不用,他也是真能不用的。
【汉武帝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但却还是依旧让汲黯掌管淮阳郡。七年后,也就是元鼎五年,汲黯逝世。自此,汉武帝一朝只闻谄媚之声,再无正直之言。汲黯的结果是好的。可是不是个个都有汲黯的好运气。
【自来的大臣们,莫要以为当臣子的傻,明知皇帝听不进忠言也会前仆后继进言。当然,在大明朝是例外。骗廷杖听说过吗?大明的一大盛况,为臣子的不计一切代价惹怒皇帝,让皇帝对他们施以廷杖,以令他们可以扬名立万,成为当朝的道德标杆。明朝君臣的关系,和汉唐时的君臣也是不一样的,后续有机会可以细聊。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到此结束,下一期我们讲什么?】
元鼎五年,汲黯听到了,他也算活得长了。
罢了罢了,尽为臣之责,刘彻虽不重用于他,却也是认可敬重他的。
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吗?若是天下乱,需要他如此之臣,在刘彻这儿,中央不能用他,地方上有难事,汲黯确实是能出手解决。
他在这儿,帝王敬之,不能用之,不愿意用之,他能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激动的道:“还是想让天幕仔细讲讲我们大唐!汉武帝讲得也是够细。”
“提问!”
莫说他们了,谁还不想。
朱元璋拼命的道:“看看能不能提问,让我们先提问上。”
可惜,还是跟上次一样,没有提问权限,朱元璋脸都黑透了。
“阿爹,还有下一次,不必太着急。”朱标能怎么办,只能是尽所能安抚朱元璋,莫要生气,莫要生气的啊!
此时的天幕闪过问题,威二凤唐太宗:朕有何错?
哎哟,端是虚心纳谏的态度。
沈悠也瞧见了,问题让她一愣,一个个的名取得实在是让她有一种自己莫不是真跟历史人物对话的感觉。能怎么办?
【唐太宗的错处?仅限一家之言,类如秦始皇,不确定是不是全面。如果坚持要答案,我尝试给出,但不保真。我们都知道,史书是由人来写的,我们虽然会尽可能从史料中找寻验证,以辩证结果的真假,可春秋笔法,有时候能力有限,未必能够读到,自然也是给不到精准的答案。确定还要继续提问?】
天幕上继续飘字,威二凤唐太宗:可。
有错要改,他要尽可能让大唐繁荣下去,后继的所谓安史之乱,也是让唐太宗颇是耿耿于怀,不能怪他的稚奴,武则天……
算了,不提也罢。
先把问题解决。有错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是愿意改的。
瞧瞧天幕把汉武帝的事说得多细,上回说他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都没有那么细,他当然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还是愿意提问题多问问,以达到能够多听大唐事儿的结果。
沈悠得到答案了,忙点头道:【好,那我们下期再说。】
不是,怎么能等下期?
然而他们的抗议没有用,沈悠从天幕上消失,不见了。
好吧!下一期也没有他们什么事,又要讲起唐太宗。
那一位唐太宗也是可以,还能专门问问自己是什么错。
而秦始皇追问:“沛县的人还没有到吗?”
嗯……李斯自是明了秦始皇对那些人的好奇,若是不能亲眼见到他们,天幕再是夸赞有加,也是不够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啊!
“臣去催催?”下方的臣子有人赶紧出面。
挥挥手,秦始皇道:“不必。”
急也不急,秦始皇道:“先把各家的人找来。”
各家指的是谁,自然都清楚,大秦要变,也一定能够变成。
“下诏令,朕欲安天下,以令百姓安居,诚邀天下有志之士共为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社稷之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