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夜,清风镇正知寨刘高家宅。
明镜第三次婉拒了刘知寨夫妇的宴饮邀请,漫步在后花园里对月长吁。
夜色寒凉,一轮银盘高悬中天,月光恍如清霜,洒在游子身上,勾起多少乡愁哀思。
然而偏偏有个不解风情的知画,抱着手炉好奇地探头探脑:“娘子何故长叹?”
“我本汉室宗亲,有志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啊?”
哦,不好意思,背串了,这个是《三国演义》的台词。
明镜默默转头,望天沉吟不语。
据上次她们被巡查士兵扭送到官府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天。
这里名叫清风镇,属青州管辖,是一处重要关口。
镇上最高等级的官员名叫刘高,那天半夜他睡眼朦胧地到了官衙,正要发怒,却听说眼前这位娘子是慕容知府的堂妹。
刘高眯缝的小眼睛当即睁开,里面的谄媚差点溢出来:“知府的妹子?你们这些兵士怎么这般不知好歹!冲撞了贵人可怎么好!”
随后他就让人快马加鞭向慕容彦达报信,又请明镜在镇上稍作歇息,若是不急着动身,把头上伤痕养好再去青州也不迟。
关于这伤痕的来历,明镜不想多生事端,只说是路上不小心磕到。
刘高是个聪明人,不仅没有多问,还贴心地替她找了个理由:“雪天山路难行,磕碰也是有的,您不妨在镇上小住片刻,等雪停后,下官派人送您去青州。”
于是明镜就在他家暂住下来。
一方面她确实是累得要命,想先停下来歇歇脚。
另一方面,她每天冥思苦想,总算是想起了《水浒传》的不少情节,其中就包括这个刘知寨。
这人是个鱼肉乡里、听信谗言的狗官,原著里他老婆也被王矮虎掠去,全靠宋江才能活命,这妇人却倒打一耙,说宋江是强贼匪头。
结果宋江被刘高逮捕,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花荣、秦明等人都因此上了梁山。
如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能对上,想必这个剧情马上就会触发,但具体发生在哪一天,她却记不太清,只能确定是个灯会。
偏生清风镇百姓好热闹,正值年节,村社灯火表演络绎不绝,明镜只好时刻准备,看看能不能有机会抢救一下宋江。
这是穿越后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剧情,她想了良久,还是决定参与。
纵观古今,宋江此人向来颇引争议,敬他哭他者有之,骂他唾他者亦如过江之鲫。
但不管世人怎么说,起码这个世界里,宋江是她的救命恩人。
而且据她多年看小说的经验,穿越后多帮助正义一方的主角总没错。“及时雨宋公明”六个大字天下闻名,如果解锁了“救过宋江”这一大成就,估计能在江湖上横着走。
明镜心里正打着算盘,就见刘家家仆一溜烟跑过来:“娘子,打听过了,今夜歌舞百戏,一应皆有,您可要出门?”
她起身,豪气干云地一挥手:“走!”
刚踏出府门,明镜就一阵眼花缭乱。街侧早挂了无数的灯笼,照得长街亮如白昼,其中卖灶糖、时果、酒食茶点、珠翠头面的,无所不有。不远处空地上,有杂耍艺人正钻火圈,引得喝彩连连,行人摩肩接踵,只恨爹娘少给了两双眼睛。
吆喝声、喝彩声、孩童笑闹声和爆竹声混在一起,形成蓬勃的声浪。
而这不过是青州的一处偏远小镇。
突然知画兴冲冲拉住明镜的衣袖:“娘子娘子,我想吃馄饨!”
明镜没防备,被拉得身子一歪,和一位从衙门内走出的男子撞个满怀。
被撞者衣着不俗,还生了张漂亮脸蛋,神情中隐有傲气,瞧起来像个世家公子哥。
见她道歉,公子哥不言不语地点点头,飞快离开了,剩下知画在旁咋舌:“是我冒失了,反倒害娘子给人赔罪。”
看她缩头缩脑的模样,明镜忍不住笑了:“既然知道,就改改你这冒失性子。”
知画忙不迭点头,跟在明镜身后,朝着街角馄饨铺走去。
铺上已经坐了不少食客,蒸气混着荤油味儿一起弥漫在空气中,勾得人馋虫大动。
明镜点了几碗馄饨和汤饼,回头对随行的两个家丁道:“你们也坐下来尝尝。”
刘高在巴结人方面很有一套,先是安排了不少家丁女使,吩咐他们好好服侍贵人,又拿出一托盘雪花银送给明镜,表示所有吃穿用度全部由他承担。
估计是想借机搭上慕容知府这条线,为以后的仕途铺路。
明镜表面装成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对刘高的“好意”感激不已,背地里悄悄让知画把这些银子都分给了随侍的下人。
现在刘府里不少人都抢着到她身边来伺候,她打听消息也方便了很多。
家丁们笑嘻嘻地道了谢,坐下来边吃边在明镜面前凑趣:“听京城来的人说,前段贵妃娘娘生辰,官家下旨令宫内宫外大庆三日,如此恩宠,想必慕容知府不日便要高升了。”
明镜微笑听着,心道宋徽宗果然是个任人唯亲的昏君。
这两天她留心打探,发现这个慕容彦达并不像知画以为的那样靠谱。
确切地说,他借着贵妃娘娘的势力在青州横征暴敛、日日淫乐,百姓提及他时往往敢怒不敢言。
这样一个人亲情收留她这个孤女的可能性不太大,多半是在打她那份家产的主意。
可原主父母留下的田产地契,都塞在装金银的箱子里,被土匪抢了个干净。
在这个乱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对于如何赚钱,明镜一筹莫展。
她正用勺子搅动热气腾腾的馄饨汤,忽地听见“啪”地一声。
转头看见一个手拿醒木的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道:“且说那刘玄德三顾茅庐……”
明镜兴致缺缺地转回来,刚捞起一个馄饨却猛地想起:宋代娱乐行业十分发达,瓦舍中写话本印话本讲话本,基本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写文这事,她熟啊。
等知画咽下最后一口汤,就见自家娘子两眼放光地望向街边:“知画,你知不知道哪家铺子有话本卖?”
“当然知道!我带娘子过去!”
知画从前应当是没少看,对各类本子如数家珍,明镜跟她沿街逛了一圈,正在兴头上,忽听见女子的尖叫:“抓贼!”
来对了!
她立刻回身冲进人群中,听见知画在后面大叫:“不好啦!娘子受惊,跑向贼人的方向啦!”
昨日明镜闷在房中,埋头写了好几个以“拯救宋江,赋能梁山”为主题的策划案,打算首先实施的,就是阻挠刘高府兵对宋江的抓捕。
因自身战力不足,她还特意准备了“防狼喷雾”,宋代有喷壶却没有辣椒,她便改良配方,用醋、葱、姜、蒜汁混合起来,喷到眼睛上同样杀伤力满满。
到时候就说人多嘈杂,失手误伤,谅刘高夫妇纵有怀疑,也不好说些什么。
她在人堆里左挪右移,像是瓜田里灵活的猹,很快就看见前方一个汉子冲来,左右行人纷纷闪身避让。
不对啊?宋江有这么高吗?
在他身后追赶的人也并非官府士兵,而是个年轻女子。
“拦住他,他偷了我嫂嫂的荷包!”
那大汉飞奔过明镜面前,正巧身后传来知画的喊声:“娘子!娘子你没事吧!”
明镜回头,一把抓过知画肩上装满了话本子的包裹,轮圆了胳膊往前一甩。
包裹在空中划过完美的弧度,狠狠砸在大汉背上。
大汉“扑腾”摔倒在地,被赶上来的年轻女子死死按住:“你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偷我嫂嫂的东西!”
围观百姓见抓住了贼人,纷纷鼓掌叫好,女子得意地抬头,一双凤眼微弯,目光直直落到明镜身上。
明镜也正打量她,两人视线相触,朝彼此露出个友好的微笑。
年轻女子正要了绳索捆贼,一位穿锦绣衣裳,头上满是珠翠的标致女子带女使疾步走来,看她无事才舒了口气:“宝燕,你也太莽撞了,若出事可怎么好?”
年轻女子笑道:“嫂嫂别担心,这毛贼奈何不了我,不过也多亏了这位姐姐帮忙。”
锦衣女子便向明镜行个万福:“奴家崔氏,深谢娘子出手相助。”
说话间,那大汉突然挣扎,年轻女子不防,竟被他挣脱,两人当街交起手来。
眼见女子占了上风,突然众人发喊。
原来她们所站的地方,是一个沿两街扎好的木棚,棚顶挂着各色花灯供人赏玩,看热闹的人太多,一角柱子被挤变形,竟生生断开。
明镜和崔娘子正站在棚下,眼见花灯倾倒,上面挂的流苏绢带扑簌簌全落下来,明镜躲避不得,只能伸手抱头,暗自祈祷这些花灯全是纸糊的,砸也砸不死人。
忽有一支长箭携着风声,破云穿月而来。
箭势逼人,钉到木柱上时箭尾还在微微颤动,却刚好将两截断木串在一起,阻住花灯棚坍塌之势。
明镜回头,一眼便望见出门时不小心撞到的俊俏公子哥。
他手持泥金弓立在木棚下,千万花灯兀自摇动,光影明明暗暗,映得那张脸愈发唇红齿白、眉目如画,端的是世间少见的好颜色。
灯盏有幸,得照如此美人。
明镜正如痴如醉地欣赏美色,却见美人大步走来,面色十分不善,抬手便要拉扯崔娘子。
她连忙伸手去拦:“你要干嘛!”
崔娘子似要说话,公子哥却皱起眉,指着明镜道:“来人,把这女子看管起来。”
明镜暗道不妙,拽起崔娘子就想跑,然而公子哥还挡在面前,情急之下,她掏出自制版防狼喷雾,对着公子哥劈头盖脸一阵猛喷。
公子哥叫了一声,捂着眼睛跪倒在地,明镜赶紧扯着崔娘子要往外窜,却听见崔娘子惊叫:“官人!官人你怎么样了?”
一旁的年轻女子终于捆牢了毛贼,起身看到半跪的公子哥,连忙扑过去:“哥?!你没事吧?”
1.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其馀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美人如花灯下观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