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结束后,几个志趣相投的参与者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线下沙龙,陈默和林朝阳都在其中。几次接触下来,陈默发现林朝阳并非他最初印象中那般全然冷硬。她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尤其在讨论社会架构和资源分配时,有种一剑封喉的锐利。这种反差让他愈发好奇。
一次,沙龙结束后,只剩他们二人在咖啡馆角落对坐。窗外华灯初上,氛围变得松散而私密。陈默谈兴正浓,从公益项目的困境,不知不觉聊到了人的信念如何被童年经历塑造。
他摩挲着温热的杯壁,语气不自觉低沉下来,像是触碰一个珍藏又疼痛的私密印记。
“其实我这么执着于构建稳定的、有道德感的社区,可能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笑了笑,带着点自嘲,“我小时候,家庭并不幸福。我母亲……她曾经出轨。”
他顿了顿,准备好迎接对方或同情或愤慨的表情,那是他讲述这个故事时惯常收到的反馈。他几乎要开始描述那个下午他如何无意中看到母亲的短信,家里之后如何被冰冷的沉默吞噬,父亲如何一蹶不振,而他又是如何再也感觉不到“家”的存在。
然而,林朝阳的反应打断了他预设的剧本。
她没有露出丝毫同情,甚至没有惊讶于“出轨”这件事本身。她猛地抬起头,那双总是冷静分析的眼睛里,此刻盛满了纯粹的、不加掩饰的震惊,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逻辑。
她微微前倾身体,用一种近乎学术探讨般的、困惑的语气打断了他:
“但是……她至少养活了你,不是吗?”
陈默所有的话都噎在了喉咙里。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咖啡馆的背景噪音——磨豆机的轰鸣、低语的人声、慵懒的爵士乐——瞬间褪去。他的大脑像被一道绝对冰冷、也绝对清澈的闪电劈中。
所有喧嚣的痛苦、所有自怜的哀怨,在那句轻飘飘的话面前,突然变得……轻飘了,甚至有些……廉价。
她不是在安慰他。她是在陈述一个他从未思考过的、冰冷坚硬的事实。在他构建的整个悲情世界里,“爱”、“忠诚”、“信任”是最高法则,背叛是万恶之源。而在她的世界里,生存和责任才是第一性原理。她一句话就赦免了他母亲“道德上的罪”,却用一种更残酷的方式,把他逼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面前:你活下来了,然后呢?
一股巨大的、战栗的震撼席卷了陈默。紧接着,是一种奇异的、几乎让他落泪的解脱感。
多年来,他是这个故事里唯一的囚徒,被绑在“受害者”的柱子上反复焚烧。而她是第一个,没有陪着他在情绪的泥潭里打滚,而是直接把他从泥潭里拽了出来,指给他看旁边坚实的地面。
就在这一瞬间,陈默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林朝阳。
他觉得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他觉得她拥有一种能把他从过去无尽噩梦中拯救出来的、冷静而强大的力量。他虽然不知道具体为什么,但他模糊地感觉到,她能救赎他。
---
而此刻,林朝阳的内心活动,如果能让陈默听到,足以让他刚萌生的爱意瞬间冰冻。
她觉得陈默更不可思议。
出轨和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母亲履行了抚养义务,提供了生存资料,这难道不是最核心的契约吗?
出轨能有什么后果?不就是感情破裂,然后分手吗?
和孩子有什么关系?那是父母之间的情感合约出了问题,和孩子这份“抚养合约”有何干系?
出轨就可以被报复吗?她又没有伤害任何人,落实婚内出轨的女人也不过是个傻白甜罢了。
她无法理解陈默,因为她活着的追求是 power 和金钱构筑的绝对掌控力,她无法理解“平凡幸福的家庭”这种情感概念所能提供的价值。在她看来,那甚至是弱者为自己的无能所寻找的温馨避风港。
而陈默对她“善良”的评价,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她不是善良。她只是看不起那些围攻“出轨者”的人。
她觉得那是欺凌弱者,是极其没品的行为。
一群鬣狗对着一条落单的猎物吠叫,以此彰显自己虚伪的道德优越感?可笑至极。
你让她去保护那个被围攻的女人?她大概率不会。但如果她出手,绝不会是去保护谁。
她会精准地攻击那个围攻的发起者,瓦解TA的权威,分化跟随者,让大部分人臣服于她的逻辑和力量之下。她参与其中,不是为了对错,而是为了夺取这个小型舆论场的掌控权,彰显自己的权力。那些暗戳戳的性别示威?她根本感知不到,因为她早已跳出了那个框架。
陈默喜欢她,恰恰是因为他自己无法解决“被霸凌”的问题。他被困在过往的创伤里,而林朝阳身上,拥有他梦寐以求的、能战胜霸凌却又不屑于成为霸凌者的强大力量——因为她根本不需要通过欺凌来确认自身价值。
他以为找到了救赎,实则只是看到了一面映照出自身渴望的、冰冷光滑的镜子。
他爱的,是那道劈开他黑暗过往的、无情的闪电。
却不知道,闪电从不为照亮他而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