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辇平稳地行过宫道,金銮殿的飞檐在晨曦中愈发清晰。萧景琰端坐于辇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上的龙首雕刻,面色沉静如水。冕冠上的十二旒白玉珠微微晃动,遮蔽了他部分视线,却也为他审视这座即将成为战场的殿堂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殿内,文武百官早已按品阶肃立两旁。鎏金柱下,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暗流涌动。许多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悄悄投向御座之下首位那个空着的位置——那是为即将凯旋却身处舆论漩涡的骠骑将军顾云瑾所留。
萧景琰步入大殿,玄色龙袍拂过光洁的金砖,步履沉稳,无声却带着千钧之力。山呼万岁之声响起,他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透过玉旒,缓缓扫过下方每一张面孔。
例行政务奏报伊始,气氛尚算平和。然而,当议题转向北方战事及凯旋将士的封赏问题时,殿内的空气陡然变得紧绷起来。
兵部尚书李德明,一个干瘦精悍、眼神闪烁的老臣,率先出列,手持玉笏,朗声道:"陛下,顾云瑾将军此次大破北狄,扬我国威,功勋卓著,理当重赏。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忧心忡忡,"顾将军年少掌兵,如今携大胜之威还朝,民间只知有顾将军,而不知有陛下,此非国家之福啊!老臣斗胆进言,不若仿先帝旧例,晋顾将军爵位,加封虚衔,赐以厚禄,令其仍回北疆镇守,既可安边陲,亦可全君臣之道。"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文官的附和。御史台几位言官也纷纷出列,引经据典,大谈"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甚至有几名宗室勋贵也面露赞同之色,显然不愿见到一个手握重兵、又深得帝心的年轻将领长期留在京城。
萧景辰站在一旁,垂眸敛目,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却泄露了他内心的得意。
就在附和之声渐起时,龙椅之上,传来一声极轻、却足以让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的冷笑。
"呵。"
萧景琰抬起眼,玉旒之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李爱卿是担心顾将军功高震主,还是担心朕......驾驭不了功臣?"
李德明浑身一颤,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老臣绝无此意!老臣一片忠心,皆是为陛下着想啊!"
"为朕着想?"萧景琰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顾将军大胜归来,正该留在京师,将边关实战经验传授京营将士。若按你所言,立了功便外放,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声音沉稳有力:"更何况,京畿防务关系社稷根本,正需要顾将军这般熟知军务的良将整顿。北狄新败,短期内不敢来犯,此时正是加强京师武备的良机。"
这时,太傅沈墨言出列躬身道:"陛下思虑周详。老臣以为,顾将军立下大功,自当重赏。至于去留......陛下乾纲独断即可。"
萧景琰微微颔首,随即起身,玄色龙袍无风自动:"顾云瑾将军乃朕之股肱!传朕旨意——"
"晋封辅国大将军,加上柱国勋官,赐食邑千户,赏黄金五千两!"
"授其领侍卫内大臣之职,参赞京营戎政,留任京师!"
旨意一出,满朝皆惊!这等信任和倚重,远超所有人预料!
萧景辰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愕。太傅沈墨言垂首退回班列,神情平静。
"众卿可有异议?"萧景琰扫视全场。
满殿寂静。
"退朝!"
不等百官反应,他已起身离去。
退朝后,萧景琰回到养心殿,独站在窗前。今日朝堂风波,更让他确信暗处有人在推动着什么。
"小四子。"
"奴才在。"
"让暗卫统领影子来见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