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是什么。
以当下来说,时人以燕窝为大补,且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
“其胶粘之性,尤能滋涸竭而化痰涎;又经海燕衔吐,有精丨液聚焉,神志注焉,故能大补虚劳。”
食中最驯良者,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
为瑞王量身打造有没有?
但现代科技早已验明了其中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还有纤维素,而此时被大肆褒赞的海燕□□,并没有什么实效的证据。
燕类的唾液和绒羽,以为巢穴,用以安居繁育。
这么明白的制造过程,陆岑川也觉得那些神乎其神的功效大概有限。不过她从来不是什么铁齿的人,别人要觉得有用,非但不会扫兴的反驳,味道好的话,还觉得根本不用追求什么疗效。
毕竟是个食物嘛。
但此时看着小宣王爷得意又惊讶的表情,陆岑川忍不住就想让他涨涨见识,顺便说得恶心一点,叫他体会体会嘲笑自己的后果。
宣王立即被这鸟毛拌唾沫的说法顶了心。瑞王倒是没什么,他怪东西吃得多了,且也知晓燕窝从何而来,哪在意这点儿文字游戏,只是看着陆岑川小心眼儿的逗弟弟十分乐呵,甚至还鼓励的点了点头。
这样的瑞王叫宣王鸡皮疙瘩都起了一身,下意识就跳过了这事,改口说到,
“而且你又胡乱称呼我,我好歹大你几岁,叫一声哥不为过吧?”
陆岑川并不追究他拙略的改换话题,哼笑一声,上下扫了他一眼,其中戏谑不用多说,显然没觉得他虚长夏草玲几岁就能当个长辈。
宣王丧气垂头,妥协到,
“那好好的叫我阿宣吧……”小宣王爷什么的,听起来太像逗小孩子了。
丝毫没有感到以亲近的称谓称呼一位王爷的压力,陆岑川正要点头,就听瑞王也到,
“也叫我阿琢吧,只有我是敬称,未免太不合群了。”
以合群作为理由拉近关系,在阿越跟宣王的正副牵扯之下,真是个相当不错的突破口。且又不追究生在穷乡僻壤的陆岑川怎么能认识燕窝这种高级货,连陆岑川特意给出话柄也随便放过,跟他刚来时字字较真的样子如同换了个人。
甚至一直不肯配合治疗的态度,也轻易转圜。
瑞王沉疴已久,谁都无可奈何,偏偏自己随便聊聊天就成功了,简单的一句想开了或者恰逢其会,陆岑川是不肯信的,更还有那遮遮掩掩的身份……
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陆岑川毫不在意的想到。
对方释放善意,自己就回以善意。
习惯了隔着网络谁知对面是不是只狗这样交友方式的陆岑川,确认了无害之后,随便就能把身份家世这种问题扔到一边儿去。
关键是瑞王还忽然就收敛了针锋相对,变成一个肯听话又好相处的病弱青年,那么随着交情的增加渐渐变得亲近,又有什么好拒绝的呢?
陆岑川便点头应了。
不但陆岑川应了,阿越也没有表现出排斥的样子,好像对他们作为去留都不在意,随便陆岑川决定就好。
但这小朋友从来眼缘挑剔,陆岑川又言之凿凿,拿这个忽悠他们有什么意义?
宣王想不通,只能当做阿越已经改了心意,碎碎念着抱怨这小不点儿偏心:王兄全然没有像自己一样费心讨好陪玩,为什么竟轻易过关呢?
瑞王看着脸皱成一团不服气的弟弟,压低了声音笑着给他解释,
“我从未与他有过往来,最多是平日打个照面,他不待见我,多半是因为觉得我对他姨姨不好罢了。”
又不是真的叫阿越跟自己亲近,只要摆明友善态度,不会轻慢陆岑川,自然就能化解。
宣王一愣,旋即明白过来。
陆岑川重视阿越,阿越又岂会轻忽陆岑川?她们相依为命,看重体谅,自然都是互相的,家人之间,理应如此。
只是这小娃娃不过两岁,就已经能察觉王兄隐约的试探难为了?
转念又想到他已经能跟着杨桥念书,不止读书识字,更习得不少道理学问,还有陆岑川那么一个榜样,每每都能活学活用,自然不与寻常孩童相似,宣王便认同了。
不管他们兄弟俩的悄悄话,陆岑川惯常的带着阿越玩了一会儿,见他好像真的没再放在心上,愈发肯定之前是再吃醋,就去准备晚饭。
只是看着瑞王他们送过来的肉菜,忍不住就想翻好多白眼儿。
天气越冷,本地时蔬的品种越发稀少,或者说有的吃就已经不错。让瑞王随便准备,就是叫他从自家暖房菜地里摘,不过看起来对方并没有领会这层意思。几根洗好的山药萝卜,唯一的叶子菜竟是茼蒿,鸡鱼肉蛋倒是一个不少,但他们……
瑞王就不说了,猫儿一样的胃口,素菜还能多夹几筷子,肉最多吃两片,饭也用的少,不知道他是怎么饱的。宣王倒是吃肉,但挑剔得天怒人怨,譬如回锅肉里面放了蒜苗,非说蒜苗辛味古怪,就表示连肉他也不吃,宁愿干扒白饭。
连蒜苗都古怪了,茼蒿怎么吃?萝卜也难说,所以今夜是准备干啃山药了吗?
腹诽过这兄弟两个挑食得不分伯仲还眼大胃小,陆岑川转头去自家地里摘了蘑菇炖豆腐,萝卜腌渍茼蒿清炒,山药压泥蒸米饭,鱼、肉则都独自成菜。
做完饭菜,陆岑川想了想又去喊了宋老爷子跟杨桥,免得没人懂得欣赏纯肉的美妙。他们两人是夏家常客,以为又有什么新鲜吃食,高高兴兴就来了。
陆岑川也没叫他们失望,红烧鱼鲜香,腐乳肉滑腻,配上润润泽泽的山药白饭,叫人唇齿留香欲罢不能,特别是那一锅汤。
那汤是浓的,几乎像是骨头和肉一起熬化在了里面,然而却又是淡的,没有一分半毫的油腻黏滞。清爽的好像是水,可却又不寡薄,它的鲜美,值得所有味蕾的雀跃。
瑞王惊讶的捧着那碗汤发起呆来,这真是一锅纯肉汤?陆岑川是不是在骗他?
就在他感怀盘中美味的时候,深谙夏家吃喝之道的几人已经纷纷吃完了碗里的又去惦记锅里的。
第二碗之后还想再吃就全靠手速了。
陆岑川盛的时候顺手给阿越也留了一碗,结果当然是便宜了她自己。杨桥没抢过宋老爷子,眼睁睁看着他翘着胡子品第三碗汤。宣王饮恨败北,含着鲜嫩无比入口即化的鸡肉,怀疑自己的矜持是不是丢的还不够彻底。
总之等瑞王回过神来的时候,锅底都干了。
他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可惜。
曾经那么竭力,赖以维继的命脉还是越来越少,如今随心所欲,好吃合口的东西却送上门来。若还是消极应付叫人忧心,就太不知好歹了是不是?
可是难得瑞王转了心意,时机却不太对。寒风遍地,听着渡口河面渐渐封冻的消息,看着完全没有回京意思的王兄,宣王左右为难,简直想给这祖宗跪了。
“王兄你……不会是打着,拖着拖着……就不回去的算盘吧?”
水路被封之后只有陆路,陆路难行不说,时间又紧,自家这王兄体弱,自然是经不得这样的疲累奔波,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回去了呗!
简单个屁!
宣王忍不住在心中爆了粗口。
中秋不肯回京团圆,就是托词跟自己一处并不寂寞,不用宫里的两位挂心,过年又用什么借口?不是又是自己吧!?
可就算他想用也用不了啊!
正月自己是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要不难道留母妃一人,对着两张死人脸过年夜!?
然而看着一脸你猜对了的瑞王,宣王简直不想说话,长叹口气拱手到,
“母妃一人在王府,恕弟弟不能奉陪了。”
他神色肃穆,全无平日轻松笑意,本来还想逗逗他的瑞王也跟着叹了口气。
硕王叔身体康健的很,又已回京就职,不再驻守边关,却说王婶一人在王府,是不是过分了些?不过想想王叔的性子……
“阿宣莫要担忧,我既已遣回萧得一,便正可应对此事。”
瑞王温声为宣王讲了自己的谋划,他刚刚表示过被人监看的不满,皇兄跟母后为了安抚,定会退让收敛一二。加上水路一封,京城到安平的路途就变得难行,只要稍加拖延,是必然不会强求自己回京过年的。
说完还摸了摸宣王脑顶,叫他安心,准备好了就自己回京便是。
瑞王做完这一切翩然而去,留宣王摸着被他拂过的鬓发,浑身都不自在。
“我都要给吓坏了!”
宣王忍着一身的恶寒对陆岑川吐槽到。
摸头什么的,难道还会传染么?而且,能够这么为自己着想,一定不是真的王兄!
可怜的娃儿,被哥哥坑得都有心理阴影了,陆岑川好笑的听完了他的担忧,又恶趣味到,
“我要是你,就不等到他家人回信,现在立马就走。”
“为何?”
还问为何?
陆岑川坏心眼儿的给这惯常照顾哥哥的好弟弟解释,
“以他生了病都没人敢灌他药的受宠程度,到时候谁管你有没有极力劝说,总之没能把他带回去过年,反正就是你的错!”
说着还装模作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还不如现在就走,只说不知,推个一干二净了事!”
听了这理由,宣王回想了一下去年宫宴……顿时觉得她说的好有道理!
王兄不肯乖乖吃药?都是御医方子不好的缘故!王兄不肯好好吃饭?都是厨下手艺粗陋的问题!王兄过年不肯回京?
“都是阿宣在外面野惯了,带坏了朕/哀家的阿琢!”
几乎都已经能听到皇帝堂兄跟太后痛心疾首的控诉在耳边响起,宣王简直如临其境。站起来踱了两圈儿,都没想到能怎样成功为自己开脱,心有余悸的模样惹得陆岑川哈哈大笑,全然的幸灾乐祸。
宣王着急忙慌的回去想对策,倒也没按照陆岑川说的先走为上,而是又努力劝说了一下瑞王:既然王兄这么为弟弟着想,跟弟弟回京可好?
瑞王听了陆岑川的撺掇和宣王对今年宫宴的脑补,笑得不行,一边感叹自己可真是一个大麻烦,一边毫无反省之意的给宣王出主意,
“或者我写信跟母后与皇兄解释,是我自己非得要在外面野,不是被你带的?”
谁会信啊!
宣王气得快哭了。
想了两天,毫无办法。
无论宫里两位还是这祖宗一样的堂兄,总之都不是会听自己劝说解释的人,宣王自暴自弃,表示要压着时候等宫宴结束再直接回家。
瑞王嗔了他一句胡闹,竟半强制的把他塞进马车,叫王明使人护送回京城,行动之迅速,只来得及跟陆岑川挥了挥手。
陆岑川都没反应过来这剧情走向,一脸茫然的跟宣王摇手道别,转回头就用发现新大陆的目光,打量起了雷厉风行强势款的瑞王。
瑞王被她跟阿越同步的眼神看得很不自在,咳了一声到,
“阿宣只要说也是我把他轰走的就行了,我也会给家里写信,他做弟弟的,哪能管得到我。”
对,不但是弟弟,还是隔房的。
陆岑川赞同的点头,一副“你终于意识到不应该给别人添麻烦了吗?”的意思,弄得瑞王哭笑不得。
宣王的离开并没给陆岑川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在村里也没引起什么反应。
准确来说,自从瑞王住进了宋老爷子的小院,明暗其实都有不少人把手,有意无意的隔绝了村人的视线。本来夏家就在村尾,如今更是只有相熟的人家才会过来,陆岑川因不在意这些,就没有发现。
而且好像是刚到府城就遇到了自家送信的仆下,宣王有人接应,更放心不下瑞王,便把袁成留了下来,就连平时来往的人员都没什么变化。
这些都是宣王回京之后给陆岑川写信说的,陆岑川没想到这小少年还会给自己写信,就半是好笑的回了,之后竟真跟个已经绝迹的笔友一样有来有往,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现下最要紧的,是庆儿周岁就在眼前,所需的糕点礼饼,也该准备起来了。
杨路早在九月就跟陆岑川定下了这事,陆岑川也很上心,吉祥寓意不必说,口感味道自然也要选最合意的。
前前后后做了若干花样给杨路一家试吃以供选择,最后定下的,除了寿桃之外还有四样糕饼两样点心。单是需要提前包好礼盒送人的数目,每样就超过双百,更别提满岁当日,让常在坊诸人狠狠忙活了一番。
之后自然又有许多打听订单,陆岑川却没再趁机宣传,甚至叫杨二嫂也不必为自家扬名,生生把大好的势头压了下去。
无他,不但人手太少,工具,也太不顺手。
别的就不提了,这回因有糕饼需要烤制,还特意向于师傅问询借鉴,弄了个烤炉出来。然而明火烤炉真的超难用,靠火焰的颜色来推测温度控制火候,恕陆岑川还得多练几年。
王小喊这方面倒是比陆岑川强得多,可惜也不太明白一百八十度这样的表达,两人合作坎坷,只好先放下生意多多磨练。
不过有了烤糕饼的经验,后来烤的两只鸭子倒是十分不错,趁热分了一只,另一只带回村里给宋老爷子他们,也是评价颇高。
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陆岑川就想着做各种糕饼点心来赚钱支撑生计,结果到现在都没能达成,也是没想到。
经过这些,陆岑川好好整理了一下思路,觉得比起继续招人手,把现有的人手培养得更加全方位才是正经,遂校考了一番王栓揉面做饼的手艺,教他做起了吊炉烧饼。另还有几样要加的新菜色,以兔肉为主料,叫王小喊学起来。
有关于兔子这个事儿,说来有点儿话长。
起初跑到夏家墙根的那窝兔子,因为陆岑川不太懂得怎么处理活兔,反正不用特意准备饲料,就随便养养看个乐子。后来地方大了,第一批搬进农庄的就是鸡鸭兔子,特意给圈了棚舍安排人照看,才发现它们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数量那是增长得相当壮观。
还有早先给吴梅花的两只,本来是希望她能发挥特长自主创业,结果竟然给养死了,陆岑川都没想到。吴梅花厚着脸皮又来要,就又给了两只,又是养死,循环往复好几次,都是同样的结局,吴梅花还想要,李宝柱就恼了。
这一恼可真是鸡飞狗跳,老套路的送回娘家再灰溜溜的哭求服软就不必多提,另外,吴梅花的大嫂到也真是个妙人儿。
她带着吴梅花的老娘亲自来寻陆岑川。
然后本来准备再给吴梅花的兔子,就归了她娘家哥哥吴铁树。敲定每一窝新兔仔都会返给陆岑川两只当谢礼不说,还千恩万谢的保证一定好好教导自家姑娘,往后跟李宝柱一心一意好好过日子,再也不给婆家添麻烦。
陆岑川也是感叹这世界真奇妙。
回来说兔子。
小一年过去,据说吴梅花娘家老吴家,兔子已经养得相当成规模,比最开始提供种兔的陆岑川还要强上许多,每每向外贩卖,皮毛兔肉价钱都很不错。眼看着陆岑川这边兔子也要长成,如今管着农庄的李宝柱就来商量,要不要跟他大舅哥家一样,往城里供兔子。
“他们的兔子都是卖到哪儿啊?”陆岑川问到。
“除了裕丰楼,还有府城的两家酒楼跟山货行。”李宝柱答到。
裕丰楼真是什么都要。
陆岑川想过这一句,又问了价钱跟数量,心里有了底,就决定不去跟吴家抢这点儿生意,而是自产自销。
“对了,杨桥不是还说要什么兔肩紫毫?我也不懂,叫他自己来弄吧。”
李宝柱笑着应了。
得知陆岑川还记得自己当时的一句玩笑,杨桥心下很是熨帖,当即带着自己的小伙伴儿瑞王跟学生阿越一同来挑选,后续还就地取材做起毛笔来。
如果没有顺便等着吃兔肉,就显得从头到尾都很风雅了。
他们自家吃当然花样繁多,白斩兔跟香辣兔丁都很受欢迎,加上袁成竟有一手烤兔肉的功夫,食来鲜嫩酥香,手艺堪比陆岑川,吃得众人直呼过瘾,但受制于人手跟本地人口味,最终拿来出售的只有兔肉煲跟卤兔子两样。
然而除了兔肉之外,天寒地冻,陆岑川还顺势推出了麻辣烫。一口热汤几串热食,方便又暖和,很快成为了食客们的新欢,常在坊也再次成为各家模仿的对象。
不过陆岑川从来不惧这个,如今连带着王小喊都已经很是习惯,自然诸事寻常。
只是杨桥这制了新笔就要试笔,还不忘要分给陆岑川几只,顺便就又敦促起她练字,闹得陆岑川苦不堪言。
瑞王倒是很得其中乐趣,他从前虽好风雅,却从没亲手制过纸笔之类,如今自己一步步亲手制来,用起成品便有些说不出的顺畅合心,眼角眉梢都带着几分意气,比刚来时更像个少年人了。
他旁边陆岑川正用软趴趴的兔毫练字。
不同于瑞王跟杨桥正经的笔墨纸砚,陆岑川面前是一块薄薄的青石板,手边的笔洗盛着一汪清水。杨桥说不难为她,练完这些清水就算了事,还把阿越放在她身边督看,美其名曰耳濡目染。
陆岑川心中疯狂吐槽杨桥公报私仇——没错,杨桥终于知道自己的心思早被陆岑川透露给众人知晓,促成两家长辈默契,如今更是已经上门提亲,换过八字庚帖,等他来年春试归来,便是婚期。
回过味儿来的杨桥对着陆岑川磨了好几日的牙,最终也没想出怎么整治这个看戏看得乐呵的破孩子,这回可算是让他逮住了机会。
真是媳妇娶进房,媒人扔过墙,强烈谴责杨桥这种重色轻友的行为。
可是为了给阿越树立良好的榜样,陆岑川只得苦哈哈的坚持着完成份额,也亏得冬日闲散,几人聚在一起,想偷懒都没辙。
……才怪嘞!
陆岑川蘸足了清水,兔毫软和,保水极好,笔尖过处,青石板上都留下一道鼓鼓的水迹,杨桥还以为她这是不能自如控制,瑞王却是瞧出来了其中的猫腻。
陆岑川挑眉对他眨了眨眼,瑞王便对这点小心思但笑不语,执起已吹干的两副字与杨桥探讨过后,才到,
“家中到底还是寻了一位大夫与我,托了人情,我也不好太过强硬。回头他来管束我,你可要帮一帮忙。”
这位大夫虽然如今名声不显,也没有官身,却是太医正的同门师兄,比起名扬天下进而入宫的太医正,多年走南闯北,见识经历说不定都更广博些。
而且不沾京城是非圈子,皇兄母后都退而求其次了,自己也得多少让步一点。
“好好好。”
忙着祸祸完笔洗中的清水去干别的,陆岑川想也没想就应承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