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霁收到区彩彻的消息的时候,有些哭笑不得。
她并没有忘记自己之前做过的这项研究。
这篇论文的实验数据林雨霁参与收集了一部分,也编写了一部分论文内容。
即使写这篇论文已经是五年以前的事情,和西西弗斯综合征相关的东西她也没那么容易忘记。
何况这篇论文完稿之后她还特意分享给区彩彻过。
只是林雨霁没有想到,区彩彻会拿她曾经劝过他的东西来劝她自己。
区彩彻认为她现在的状态和他曾经差不多,认为用她曾经劝过他的方式能劝动她自己?
他想的很对。
林雨霁点开论文,心里想着。
她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药物项目,确实和林桑晚有很大的关系。
或者应该这么说,林雨霁之前一个人解决心理问题的那三年里,她去的地方和见的人也和林桑晚有很大的关系。
.
林桑晚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参加宴会的人。
这点不仅和她的舆论环境有关,也和她自己的性格有关系。
实际上,她也不怎么接受采访。
在林雨霁的印象里,她参加过的、对待比较严肃的采访,就只有一次。
那次采访,正好是宁艺所在的出版社进行的。
不妨说得明白一点,宁艺正是负责这次采访的那个人。
将时间往前推,那个时候宁艺才工作没多久。
她只是出版社里的实习生。
出版社内部将邀请林桑晚做采访这个任务交给她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过她真的能成功。
如果他们想过林桑晚会接受申请的话,这个任务就不会交给实习生进行了。
他们只是照着往常一样给林桑晚发了一条采访申请,算是例行公事。
当林桑晚接受宁艺的申请的时候,当时出版社的社长就像是中了大奖。
那时候,云遥畅刚因西西弗斯综合征去世。
人们无形之中对林桑晚的期待由于云遥畅的死亡而破灭,有些人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
她当时的舆论环境并不好。
林桑晚那个时候,刚巧又搬家离开了启明星。
虽然后来一代药物诞生之后,人们知道她去往雨帘星是因为雨帘星的酸雨里有一代药物的有效成分,但是当时这个消息仍处于保密状态。
很多人认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出于“逃离”这样的心理。
在此时出版社得到可以采访林桑晚的消息,无异于天降热度、天上掉馅饼了。
获得了这个采访机会之后,林桑晚的其他要求都显得可以接受起来。
即使她要求采访她的人必须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实习生宁艺。
即使她要求这场采访的节奏和最后的出版稿都必须经过她本人的察看。
出版社也接受了。
林雨霁对这次采访印象也很深刻。
哪怕她当时还小,并不能理解林桑晚的舆论环境。
那段时间林桑晚的心情不好这件事,她也是很清楚的。
更何况,“林桑晚主动接受了采访的邀请,并且提出采访的地点在他们家里”这件事,本身就能证明很多东西。
采访的具体内容,林雨霁并没有了解。
或者这么说吧,在一代药物出现之后,这次采访的主要内容已经失去了意义。
人们不再关心她为何在这个关键时期来到雨帘星,那些舆论也不攻自破。
他们又将林桑晚捧上了神坛,甚至比原来还要狂热。
林桑晚承担起了人们的希望,打开了治愈西西弗斯综合征的那个口子。
哪怕人们依附在她身上的期望是牵强附会的、毫无道理的,她也依旧超额完成了。
这份期望在林桑晚死后又被他们附加在了林雨霁身上,尤其是林雨霁自己也选择了研究西西弗斯综合征这条路。
她自己也明白,在选择这条路之后,她势必会承担外界过高的期望。
特别是林雨霁的起点那么高。
她十四岁就上了大学,选择的是直博,导师是西西弗斯综合征这一领域的大牛江逸兴,母亲是一代药物之母。
任何人看到这样的一份简历,都会认为这个人未来可期。
即使并没有现实因素能证明母亲在这方面卓有成效,女儿就一定在这方面卓有成效;
也没有现实因素能证明导师教出的每一名学生都能继承他的衣钵。
所以之前林雨霁选择休学三年,虽然很多人并不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但是业内并没有什么质疑的声音。
她年纪轻轻就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这压力有针对她自己的,也有从她母亲身上继承的。
何况在林雨霁做出这个选择的一年之内,她的母亲因为西西弗斯综合征去世,未婚夫也因为这种疾病刚刚出院。
那时候她甚至刚成年没多久。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她应该趁这三年远离这种病症研究相关的消息,好好放松一下。
毕竟有人对你的未来有所期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多的期望就未必如此了。
过多的期望会造成负担,而负担有时候会压垮一个人。
即使林雨霁名声在外,许多业内人士明白对她的期望不是毫无由来的,这也不是将这些期望压在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身上的理由。
所以她选择休学的时候,有人当着林雨霁的面表达了对她的不理解,也有人表达了对她的理解和同情。
不过对林雨霁来说,这两种态度和她本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她既不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不认为其他人的理解和同情有什么意义。
那个时候,她回到雨帘星,目的其实很纯粹。
她想更加地了解、接近自己的母亲林桑晚。
解释得更清楚一点,林雨霁想知道,为什么那个人是宁艺?
林桑晚为什么从那一堆采访邀请里特意选出了宁艺这个人来接受她的采访?
她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段时间林雨霁确实需要修养,但她并不是因为在研究西西弗斯综合征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过大而修养的。
实际上在那三年里,她完成了有关于西西弗斯综合征的一本综述类书籍。
这本书从无到有地解释清楚了西西弗斯综合征目前已经探明的发病机理、可能受到的环境影响、可能的治疗方法等等,可以说将近几十年来有关的研究一网打尽。
单江逸兴对这本书的评价就很高,他认为这本书可以拿来当做西西弗斯综合征研究者的教科书。
林雨霁获得了他的意见之后,才拿去投稿。
投稿的出版社正是宁艺所在的出版社。
林雨霁是了解到宁艺仍在雨帘星工作,认为将这本书投稿给她有利于增进对她的了解的情况下,才将这本书投稿给她的。
这本书能不能出版,林雨霁反而没有那么担心。
她对这本书的内容心里是有数的,只要宁艺稍微有点这个领域的知识,都能看出这本书的水平。
而宁艺当年采访过她的母亲林桑晚,这方面的知识必不可能少。
她这些年在出版社里负责的也多是这方面的内容。
不过哪怕是有这些作为前提,林雨霁仍然没有看出宁艺有什么特别之处。
并不是说宁艺不优秀,而是她没有优秀到林桑晚看重的那种程度。
林桑晚身上承继着很多人的期望,她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然是个非常骄傲的人。
林雨霁作为女儿不好评价自己的母亲,但要她无论褒贬地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她会用眼高于项。
这里眼高于项的贬义意义并不强,因为林桑晚有眼高于项的能力。
世界上能被她看在眼里的人并不多,同领域的研究者就更少了。
她在药物上市之后就自己建立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因为药物专利赚了很多钱。
林桑晚生命的后半部分几乎都在这个公司里进行自己的研究。
她虽然骄傲,但并不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一直跟随她进行学习研究。
具体地说,林桑晚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会教育的人。
她觉得林雨霁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小时候她和云遥畅一起商量着塑造出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她天生如此。
在云遥畅去世之后,她的心思放在了药物研究上,没有以前那么用心地教导林雨霁。
正是因为林雨霁有关研究的基础是她打下的,她才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并不是一个适合教导别人的人。
林桑晚自己也知道,林雨霁能从她手里学到那么多东西,并不是因为她教的有多好,而是因为林雨霁自己聪明。
林雨霁自己能跟上她跳跃的思路,才能学到二三。
可是即使林雨霁能从她这里学到东西,她也不能继续这么教林雨霁。
所以她非常支持林雨霁去上大学,从其他人那里学东西。
林雨霁在上大学选导师的时候问过她应该选哪位作为自己的导师,林桑晚的回答让她记忆犹新。
她是这么说的:“都不如我。但硬要挑一个人的话,江逸兴的研究还算有点意义。”
于是林雨霁就选择了江逸兴作为自己的导师。
她相信林桑晚的眼光。
能让她觉得“研究还算有点意义”的人,自己的水平大概率并不会差。
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而正是因为林雨霁非常了解自己老师的水平,她才对林桑晚看重宁艺这点感到非常不理解。
宁艺当时可还是个实习生,林桑晚到底是怎么选中她的?
甚至还是指名道姓地要求她进行采访。
难道就因为她是雨帘星当地出版社的新人?
这篇文后面可能质量会下降一点,等我有空会修文的。
质量下降是因为我换工作了,单休还会加班[鸽子]没那么多时间花在文上了。
本来我写完一章至少会修两遍,现在修一遍都不太有时间。
不过我有存稿,日更到结束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比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 19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