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古镇笼罩在薄纱般的雾气中。
早餐桌上,秦岭之优雅地放下银箸,含笑看向林杉:“山山,今天苏州的秀坊新开了一个研习班,老师傅会教一些核心的针法。家里的这门手艺啊,总盼着有个亲近的孩子能真正沉下心学一学。”
她目光温润,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苏砚从小对这些就不上心,言润那孩子性子太跳脱,坐不住。我看你性子温润沉静,手也巧,倒像是个好料子。怎么样,敢不敢兴趣陪阿姨过去瞧瞧?”
林杉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内心对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阿姨过奖了。我笨手笨脚的,就怕学不好。不过……能跟阿姨去开开眼界,学点皮毛,我就很开心了!”
私人飞机从北方到苏州只花了3个小时。
苏州秀坊古韵悠然,空气中弥漫着丝线特有的清雅气息。新开的研习班设在临水的静室,几位银发如霜、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师傅端坐其间。
秦岭之显然是这里的贵客,老师傅们对她恭敬有加,对林杉也格外耐心。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林杉在苏绣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悟性。她的手指纤细灵活,眼神专注沉静,对色彩和构图有着天然的敏感。
老师傅讲解的“齐针”、“套针”、“施针”等基础针法,她上手极快,几天下来,竟已能绣出平整光洁、针脚细密的简单花样,连老师傅都啧啧称赞,说她心静手稳,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秦岭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教学之余,她常与林杉在秀坊的茶室小坐。
一次,聊得兴起,秦岭之让人取来一把紫檀琵琶,轻拢慢捻,一曲《春江花月夜》如清泉流淌。
林杉眼睛一亮:“阿姨,我会一点古筝!” 秀坊里恰好有一架古筝,林杉抚弦而坐,指尖流淌出清越的音符。琵琶的婉转与古筝的清亮交织在一起,竟意外地和谐动人。
秦岭之兴致盎然,让人录下了一段两人合奏的视频,发给了远在欧洲的苏砚,附言:【苏砚,听,家里的新声音。】
视频那头,苏砚正与林妈妈在德国庄园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忙碌。案板上是林妈妈带来的上好面粉和馅料,她们在包饺子。
林妈妈手法娴熟,苏砚则略显生疏但格外认真。
收到视频,苏砚点开,看到母亲与林杉合奏的画面,听到那熟悉的琵琶声混合着林杉生涩却充满灵气的古筝,冷峻的眉眼瞬间柔和下来,嘴角勾起一抹清浅却真实的笑意。她将手机递给林妈妈看。
林妈妈看着视频里温婉美丽的秦岭之和认真抚琴的女儿,听着那跨越万里的和谐乐声,也笑得合不拢嘴:“哎呀,亲家母真是多才多艺!山山这孩子,在亲家母面前倒显得文静了!苏砚,你看她们俩,像不像一对亲母女?”
苏砚看着视频,轻轻“嗯”了一声。
林妈妈打趣道:“要不……咱俩换换?我把山山送给你妈妈当闺女,你把苏砚给我当女儿?我看苏砚跟我学包饺子学得可认真了!”
视频通话正好接通了苏州那边,秦岭之听到林妈妈的话,在手机那头笑得花枝乱颤:“好啊好啊!林姐姐,我们这就换!苏砚给你,山山归我!这买卖我看行!”
屏幕两边,两位母亲隔空笑作一团,第一次“正式”照面,气氛温馨得如同多年老友。苏砚和林杉隔着屏幕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又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温暖的笑意。
在秀坊的日子宁静而充实。一天午后,林杉正在绣绷前练习新学的“打籽针”,秦岭之悄然坐到她身边,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看着。
等林杉绣完一小段,秦岭之才拿出自己的手机,点开一个加密视频,声音放得很轻:“山山,这个……是上次回德国庄园收拾苏砚外婆旧物时,无意中在一个尘封的房间里拍到的。我知道不该窥探苏砚的**,但……我觉得,你应该看看。”
林杉好奇地接过手机。视频画面有些晃动,显然拍摄者也很意外。镜头扫过一个布置简洁的房间——那是苏砚在德国庄园里,属于她自己的独立空间。
房间一角,靠墙立着几个巨大的书架。镜头拉近,书架上摆放的并非书籍,而是一份份精心装订好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新闻报道!
林杉一眼就认出,那是她自从和苏砚在一起后,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奔波时发表的文章!从学生时代青涩的校园报道,到后来深入战区的深度调查,一篇不少!有些报道旁边,还贴着苏砚手写的便签,上面是冷静的分析、补充的数据,或者……一个简单的“赞”字。
镜头移动,书架旁边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地图上,许多地方被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旁边贴着苏氏旗下基金会或投资项目的简介——那些地方,赫然都是林杉报道中揭露过困境、发出过呼吁的地方!在非洲报道过缺水的村落,旁边就标记着苏砚在当地援建的水井项目;在战乱区报道过失学的儿童,旁边就贴着资助当地重建学校的计划书;在揭露非法劳工的工厂附近,标记着苏砚投资建立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平贸易工厂……她报道中的希望,被苏砚用强大的力量,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延续。
视频的最后,镜头扫过书桌。桌面上摊开着一本厚重的日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航班号、会议时间、项目节点……字迹工整却透着疲惫。旁边散落着几张褪色的登机牌,时间显示常常是深夜或凌晨。
秦岭之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母亲的心疼:“我也是看了这些才知道……苏砚这四年,为什么像人间蒸发一样,为什么那么少联系家里,为什么那么拼命……她是在用她的方式,一步步地,把你笔下的世界,变成她能为你守护的现实。她几乎24小时连轴转,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国内国外地飞。从前她那么独立,万事不求人,可那几年,她开始主动找家里帮忙,调动资源,去实现一些……在她看来必须完成的事情。”
秦岭之握住林杉微凉的手,眼神充满了恳切与温柔:“山山,苏砚她……真的很努力地在为你改变,在用她全部的力量,去靠近你、守护你的理想。她真的很爱你。阿姨把这个给你看,不是要给你压力,只是希望……你能更懂她这片心。她性子冷,不会说,只会做。阿姨只希望你们俩,能互相理解,互相珍惜,好好地把人生剩下的路,一起走完,走得平安喜乐。”
泪水毫无预兆地汹涌而出,模糊了林杉的视线。手机屏幕上的画面变得一片朦胧,但那些报道、那些地图上的标记、那密密麻麻的日程……却像烙印一样刻进了她的心里。
巨大的震撼、心疼和迟来的理解,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她!她想起自己曾经的抱怨、猜疑、任性……想起自己只看到苏砚的“缺席”和“冷漠”,却从未真正去理解她沉默背后背负的山海!
她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只索取着爱和关注,却忽视了爱人为了守护这份爱,在黑暗中独自跋涉的艰辛。
她审视着自己的过往,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幼稚、急躁和自私。
在秀坊的余下日子里,林杉更加用心地向秦岭之学习。她不再仅仅追求针法的娴熟,而是真正沉下心来,体会苏绣这门古老技艺蕴含的哲理。当细细的丝线在指尖缠绕,有时会打结,有时会滑脱。
秦岭之总是温和地说:“缕困针而入,不因针而急。” 教导她遇到线结,要耐心地、一缕一缕地去解开,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用力过猛,否则只会越扯越乱。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林杉豁然开朗。她回顾自己过去的种种:看问题太感性,容易冲动,常常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和背后的难处;缺乏大局观,只凭一腔热血行事,不像程安然那样深谋远虑,也不像苏砚、周明宇那样运筹帷幄;她总是希望所有人都顺着她的想法,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不同的就是异类……世界在她眼中,曾一度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图景。
她总说苏砚理性得近乎刻板,不是对就是错。可如今细想,苏砚的理性,几乎都用在了工作、在那些需要权衡利弊、守护大局的地方。
而对自己呢?苏砚给了她最大的包容和自由。她想做什么,苏砚从未真正阻拦过,即使担心,最终也选择支持。她的理想主义,她的横冲直撞,苏砚都在用她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兜着底。
苏砚对她的爱,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理性,而是深藏于行动中的、滚烫的感性与守护。
心境在飞针走线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平和与通透。在离开苏州的前夕,林杉决定完成一件作品。
她没有选择繁复的花鸟图案,而是将苏砚某次出行前,随手放在她画稿旁的一张速写,精心绣了出来。
那是一幅简单的铅笔素描:两个穿着洁白婚纱的女孩,肩并肩坐在洒满金色夕阳的海边礁石上,背影依偎,长发被海风吹拂,共同眺望着远方波光粼粼的海平面。画面宁静、温暖,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与向往。
林杉用最细的丝线,最柔和的过渡色调,一针一线地将这幅画绣在了洁白的素缎上。
夕阳的金辉、婚纱的质感、海风的流动感……在她专注的指尖下渐渐呈现。每一针,都带着她此刻的领悟、感激和深沉的爱意。
这幅绣品,是她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她要带着这份沉静下来的心,去拥抱那个为她筑起高塔、默默守护了她整个世界的爱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