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古代生活日常 >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辛砚没跟他阿婆客气,接过来就吃,抽空回道:“弟弟在阿爷家呢,我陪着我大伯过来的,阿公让我来灶房拿壶热水去泡茶。”

朱家阿婆闻言便笑,说:“你大伯真是客气,每回回来都来看望你阿公这个老头子,不过今年他们都不在老家过年,怕是也不能留下来陪你阿公喝酒了?”

辛砚点头道:“大伯娘快生弟弟妹妹了,大伯待会在族里吃了饭就要赶回县城了。”

“那可不能光喝茶,哪年也没有让你大伯空着肚子走的,今天也得让你大伯尝尝老婆子做的蛋茶,好歹填填肚子。”朱家阿婆说着便从碗橱里寻摸出一个特别大的汤面碗来。

她数着数往碗里舀了足足八个荷包蛋,再把缝隙都用红糖水填满。

然后拿出一个大陶壶,从后灶的煮水锅里舀水装满,壶把上给裹上了干的布才让辛砚拿着跟着她。

她端着大碗走在前边,辛砚拧着陶壶走在后边,一到朱家堂屋的门口还没迈进去她就先笑出了声道:“长平来了,快尝尝师母做的蛋茶。”

辛长平连忙起身俯身作揖道:“见过师母,愿师母福运绵长。”

“安康安康。”朱家阿婆把碗放在辛长平面前,连忙把他扶起来,上下看了看说道:“你瞧着倒是比上回来要清减了些,听砚哥儿娘说月娘前些时日病了好一阵,如今可曾好透了?”

“如今已经好了,上回牵了家里的毛驴去,她现在日日带着一群孩子在巷子里骑驴。”辛长平说起小女儿便忍俊不禁。

早就知道这个女儿比一般孩子要聪慧些,却怎么也没想到她竟能带着飞毛腿做起了生意来,虽然收的不是铜钱,只是些胡萝卜。

朱家阿婆闻言便笑说:“那我们也放心了,月娘可是个好孩子,听到她生病了,我们也都为她揪心呢。”

朱童生接过辛砚手中的陶炉泡起茶来,便打发朱家阿婆出去。

关心的问起辛长平道:“今年又是乡试年,长平你近来是否还有读书?今天有下场一试的意愿否?”

乡试三年一次,辛长平十六岁过了童生试后,当年定亲次年娶妻宋锦娘。

十九岁那年亦是双喜临门,先是喜得长子辛盛后又得中秀才,少年春风得意,谁知之后接连参加三次乡试,次次榜上无名。

当年得中秀才时收的贺仪早已花费殆尽,妻子为补贴家用每日刺绣不停,眼睛时常干涩流泪。

辛长平心疼妻子,坚决拒绝了宋锦娘供自己继续科考,便在第三次落榜后暂时搁置了科举。

为了生计,辛长平托书院里结识的同窗友人杨继学,才寻到这份体面的县衙书吏的营生。

之后至今,已有五年没再参加过科考,今年正好是第六年,又是乡试年了。

当年介绍他去县衙当书吏的同窗杨继学,是潍县县令夫人的族弟。

当年县令何大人孤身来此地上任,杨继学的家族是本县望族杨氏,杨氏族长得知何大人原配妻子因病去世,便亲自为何大人保媒。

杨氏族长言说自己族中有一女,十五岁时父母双亡,为了抚养未成人的幼弟长大,此女与未婚夫解了婚约,自愿留在家中不愿嫁人。

现今弟弟长大成家,姐姐却耽误了花信,如今已经二十二岁难寻婆家。

何大人一听,这女子倒是适合自己。

他妻子去世之前为他生下一儿一女,长女已经快十岁,儿子则已六岁有余,都是正需要人教导的年纪,尤其是长女再过个几年便得寻婆家。

世家大族都讲究丧妇长女不娶,他的长女若是无母亲教导,将来好婆家难寻。

自妻子去世后他出了一年妻孝,身边就没断过给他介绍继室的,只他毕竟是正经进士出身,一县父母官,也没人敢给他介绍和离的女子或是丧夫的寡妇。

尽皆是些十五、六岁正值花龄的少女,比他女儿大不了几岁,如何承担得起做母亲的责任。

而这女子,虽是未嫁之身,但年龄合适,又独自抚养弟弟至成人成家,定能帮他教养好一双儿女,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便欣然同意。

待杨氏女过门后,果然主动将何大人的一双儿女从何大人老家接到身边来,亲自为他们操持衣食起居,教导何大人的女儿如何理家治事,还把何大人的儿子送到杨氏族学附学。

后来杨氏女自己诞下龙凤胎,有了一儿一女依然处事公平,对原配的子女别无二样,因此极得何大人信重。

她开口说族里弟弟有一同窗中了秀才,才学不错但考运欠佳,乡试几次不中,以致家中贫寒无以为继,便想暂且放下举业求个营生承担养家之责。

何大人一听,觉得这辛长平是个明白人,能考中秀才才学已经可以了。

他见多了那些人到中年甚至白头花眼的老翁,在举业上不得寸进,却死活看不明白不愿放弃,一门心思只为科考,丝毫不顾家中妻子儿女如何谋生。

他往日里就看不惯这类人,年少时还曾写文讽刺,也不觉得这种人若侥幸过了科考得了官职,对地方百姓能是幸事。

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连家都齐不了,又何谈治国?

何大人听了妻子杨氏的推荐,十分欣赏辛长平的人品,便同意了让他来县衙就职。

辛长平可是个正经秀才,潍县整个县衙里,除了县令是进士,主簿和教谕是举人,除他们之外辛长平便是学历最高之人了。

县衙里日常起草文书之事,都是交于辛长平负责,虽然并没有个正经的官职,但其实干的是县衙里书吏头头的活。

平日里何大人要去府城拜访上官,拉拉关系搞搞人事之类的也都是带着辛长平去打点,他可是县衙里公认的何大人面前第一红人。

三年前那次乡试,何大人也曾问过辛长平是否要去参加,若有意参加,可以给他批三个月的假安心备考。

只是辛长平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当时还是火候不到,想来想去还是不去浪费时间与银钱了,再过几年再看吧。

他是农家子出身,往次乡试得中的名单他仔细观察过,十有**得中者皆是大族子弟或是官宦后人。

并不是说他们作弊,而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与集中,和出身底层的眼界限制,导致大部分和辛长平一样出生的农家子、寒门子,是真的考不过那些大家子弟。

辛长平往日里也曾多次怨自己考不中乃是时运不济,等他真的跟在同样是大家子弟正经进士出身的何县令身边,才知道他实乃井底之蛙。

他八岁那年朱童生逃难到长河村,他才有了机会开蒙,而似何县令甚至同窗杨继学,都是四五岁便在家中,由有秀才甚至举人功名的先生开蒙。

待到了十来岁,开始参加科考,还能常得族中进士功名的亲人贴身教导。

比如他的同窗杨继学,杨氏族中便有不止一位进士,他的亲叔父便在江南为官,为一府学政。

辛长平当初参加院试便与杨继学同科,只是杨继学名列前十,而辛长平只排在中游,后来又一同参加乡试,辛长平三次不中后放弃举业谋生计。

而杨继学则在第四次得中举人,因自觉火候不到,放弃了次年的京城会试,之后便去了滨州跟随在叔父身边潜心就学,为下一次会试做准备。

一晃三年过去了,又到了乡试之年,今年考还是不考,这是个问题。

辛长平的儿子辛盛今年二月将下场参与县试,若得中,四月将去府城参与府试,若再得中,便取得了童生功名,次年便可参与院试。

如一切顺利,而辛长平今年不参加乡试,待辛盛明年取得秀才功名,日后辛长平要考乡试,便得和儿子父子同科了。

虽早已认定儿子天资强于自己,也盼着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为父的尊严让辛长平内心还是保留一丝好胜之心。

若只是父子同科还好,也是一段佳话。

若是子中父不中呢?做父亲的难免羞于见人。

不若还是在儿子追赶上来前,自己再去试一次吧,若能得中举人,便能往吏部投贴候官。

他不奢望有运气候补到个一县主官,能候补个县主簿之职也好,那也是个正经官身。

日后儿子的名帖上也可写上官员之子的出身,而不是小吏之子。

辛长平端着茶杯沉吟半响,才对上朱童生殷殷期盼的目光,回道:“今科秋闱,学生确有意再试一番。”

“好!好!好!”朱童生连赞三声,将茶做酒一饮而尽。

辛砚在一旁听到这,提着的心顿时死了。

他本想着家中无力供他去书院求学,也不敢异想天开要大伯供自己读书,只是想着明年大伯家又添新丁,家中定然事多。

大堂兄在学院念书,不若求大伯将他带去县城,他可帮着照顾家里,带带弟妹跑跑腿,待大伯在家中时也可教自己念念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女帝的日常

道姑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