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已经过去好些天,校园道路两侧的银杏蔽下星星点点的光晕,带着些许热意的风刮在脸上让人恍惚还在季夏。
拎着卡通猫米黄色帆布袋的男生随意的打量着在视线中渐渐露出全貌的崭新教学楼,眼中亮起了期待的光芒。
“太好了!这么现代化具有科技感目测40层的实验楼,一定会配很好的空调系统吧!”
压抑不住激动的声线甚至带上了极具感情的颤音,惹得一旁的女生嘴角向下压了几度,忍不住出言打击。
“你是不是忘记,这学期我们上完《合成系统与循环应用》后就要挪到西校区了。”
闻言,男生脚步一顿,侧过头长叹一口气:“对哦,是距离主校区宿舍直线距离12km,公共交通需要转三条地铁线,常规路程一个小时的——西校区啊。”
随即似乎想起了什么,又勾起嘴角笑道:“不过我在想,都大四了,是不是可以申请去校外住了。”
他眨眨眼望着女孩子,用略带怀念的语气道:“你知道我们家老房子离西校区很近的。”
女生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回了一句:“是啊……”
余音似乎带着悲悯的叹息,消散在带着沙粒感的空气中。
再走几步,矗立在两人身前的,就是今年暑期隆重翻新号称全国合成专业仪器数量与先进之最的钟远楼——别称材料科学实验楼。
就像所有大学听起来很人名的建筑名一样,钟远楼的捐赠者是A大知名校友,材料学系的大前辈,目前国内材料业巨头嘉利德的创始人。
其实A大多年以来,尤其材料学系受到捐赠的数量极多,从来没有直接给建筑冠名的先例。由此只能猜测,这栋楼真的斥资颇巨。
虽然男生刚才随口说目测40层,实际上钟远楼共计39层,总高度167米,是当之无愧的A大第一高楼,比校内原最高建筑明德楼高出整整100米。
“也不知道这么高的校内建筑批文是怎么拿下来的。”男生边走边感慨着。
两人一齐走进一楼大厅,在一侧等待电梯的间隙,被熟人发现。
“陈砂,好巧,你也选了这学期的合成系统课么。”背着皮质双肩包的男生自另一侧人流中走来,走近些又似乎发现了什么奇怪现象般‘咦’了一声。
“吴汐?你?你…难道是这节课的助教么?”男生耸拉着眉毛略微抬了点头望着比他高出半个头还多的人。
被叫到的两人先后稍稍侧转了身子,男生腕间挂着的帆布包轻轻晃了晃,似乎是印染上去的猫猫图案好似愉悦的弯了弯嘴角。
“哦,不是。他是来陪我上课的。”叫作陈砂的女生扬了扬眉,似乎有几分得意的说道。
男生愣了愣,若有所思的反应了一下:“原来是,陪读啊。”
一旁的吴汐轻轻点了下头,表示赞同。又顺手提溜了下挂在手腕上的袋子,心里补充道:虽然是陪读,也有正经事要做的。
面前的电梯‘叮’了一声,崭新蹭亮的电梯门自中间分开,露出闪瞎人眼的黄金配色内壁。
踏进电梯的吴汐抬手摸了摸有异于日常生活中常见材料色泽的轿厢内壁,指腹滑动了几下,果然有些熟悉的冷砺感,仿佛要刺破皮肤般往血液里钻。
吴汐挑了下眉,不动声色放下了手插进兜里。
这部电梯设置往返于30层以上的高楼层,此时略显开阔的内部空间里只有刚刚打完招呼的三人,另一侧的陈砂正仔细询问着暑期作业的细节。
“高梓明,你实话说了吧,那个报告是找谁写的?”
被盯得心慌的人往吴汐那侧挪了两步,压低声音说道:“网友,我也不知道人家身份的。”
“哦?网友。”
陈砂目光看向高梓明身后,倒是没有再说什么,转身靠在扶栏上去看楼层显示的数字。
有种劫后余生却仍未逃离追杀范围的高梓铭偷偷对吴汐眨了眨眼。
低着头思考着刚才材质触感的吴汐感应到了暗示,迷茫的抬眼:??
----
材料学系是A大国内排名第一的专业,下设多个专业学科,其中「合成材料学」是国内仅有的五家特许培养学科,常年为政府机构和巨头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合成材料学之所以作为特许学科存在的原因和其他特殊学科不太一样,或者说这个发展短暂的学科其出现本身,就弥漫着一丝诡异的气息。
在科学真理的时代,物理生物等科学广至宇宙星系,微及细胞基因,就差用趁手的材料重塑人类社会的当下,竟然真的还有科学很不好解释,甚至与之相悖的存在——合成天赋。
在这样事物出现的早期,经历了与大多数奇异事件相同的发展路径:拥有天赋的人因恐惧与利益交织而大量消失,历史上有记录的灭绝、反抗、镇压数不胜数……
进入近代以来,人类似乎终于寻找到了与之和平共处的方式。各国陆续立法、成立官方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明面确保了相关人士的权益和安全。
但「混沌时期」的利用、迫害乃至暴行所造成的后果已经无法恢复,根据非权威的统计数据,近四十年新生儿成年后具备天赋的概率小于十万分之一。
事实上这个数据应该还是不太准确,出于一些原因,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察觉自己的天赋,另一部分人则出于多重考虑自愿隐藏了天赋,毕竟也没有强制要求上报,只是严格禁绝违法应用。
出于对这类特殊人群专项培养的需求,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国内五所综合高校建设起了专门的合成学科,发展至今,也近30年。
A大为材料学专业学生专门斥巨资翻(重)新(建)的实验楼目前应该是高校实力之最,但是……
“为什么这么高级的实验楼里的教室,装的还是风扇啊!”
怕热星人吴汐此刻毛燥的就像帆布袋上的猫,十月中旬的天气其实应该已经快要迎来夏末的尾声,迎接美好的金黄季节。
然而,今年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气温连着海平面一起升高,此刻正午的气温,仍然高达32.5度——是一个叠加人群聚合伤害后吴汐无法忍受的高温。
卸下沉重背包的高梓明环视教室一圈,十分肯定的说道:“我听叔叔提过,因为要防止空气系统交叉污染,大楼统一没有安装中央空调,但是本来应该要配给教室的独立空调……大概是还没排上吧。毕竟……”
随着高梓明的眼神向周围看去,陈砂明悟似的愣了愣,有些了然又有些意外的道:“我知道这门课选的人应该很少,没有想到竟然可以这么少。”
说着,怜悯的向已经眼神哀怨看过来的吴汐安慰道:“你看,反正人也比较少,我们找个风扇附近的位置坐,应该也问题不大…吧。”
A大材料学堂堂国内TOP1的专业,校内合成科学专业本科生近千人,这样一门学分为3分的专业选修课程,本学期的上课总人数竟然仅仅只有个位数。
其中还有一位是没有选课的陪读。
“麻烦大家到我这里来取一下信息收集表,填写完后下课交回哦。”
哦,还有一位是本门专业课的助教。
“所以,你为什么要选这门课,暑期报告都要找人代写的家伙,选这种课妥妥拿不到学分吧。”
帮身旁的怕热猫猫找了个稍稍靠近巨型风扇(不能更靠近了,再近一厘米都有被吸进去的风险),并隔了一个座位安稳坐下的陈砂偏头好奇的看向一起跟了过来的高梓明。
她和高梓明可不仅仅是同学,还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同班,知根知底。就像那篇暑期报告,第一段综述扫一眼就知道不是这家伙的水平。
而这门全称《合成系统与循环应用》的专业课是A大有史以来材料学系(也是全校所有科系)挂科率最高的课程,没有之一。
稍微逛一下校内论坛的新生都能知道,这门课几乎是谁选谁挂,就连自己,也是犹豫再三,耽搁到了大四才终于下定决心以自我了结的态度按下了选课界面的确定按钮。
并且还为此牺牲巨大的雇佣了一位陪读。
在资源充足到过剩的小教室里同样隔了一个座位坐下的高梓明正一本一本从包里往外搬书,每叠加一本,看似坚固的课桌就微微下沉一分。
他边搬边回答:“我叔叔说了,就算挂科也要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关系到我们高家的名声。”
陈砂将胳膊搭在课桌上撑着头望他,心里还是有几分赞赏。高家嘛,她当然知道,本国著名学阀,祖宗辈里有A大创始人之一,每一代都有A大任职的子女,他叔叔就是A大合成学的教授。
所以这堆起来快要把高梓明脸挡住的,不会是家庭内部辅导资料吧……
突然想起点什么,陈砂侧转身子拍了拍坐在左侧被风扇吹的毛发乱舞的人。
“你之前的笔记还在么?”
吴汐摇摇头:“没有笔记。”
好吧,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听到事实还是让人感叹。
“我去取下信息表,吴汐应该不用填了吧?”
收拾好学习用品的高梓明得到肯定回答,起身去找助教,领回两张信息收集表。
一张A4白纸,打印着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栏,下面列了三个问题:
1.你认为合成学是一门科学么?
2.你认为学好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什么?
3.请写出你对于合成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离上课时间还有几分钟,陈砂旋开笔帽就开始落笔。
1.不,合成学是一门玄学。
2.天赋。
3.让世界更美好。
她在奋笔疾书,一旁的猫猫探头过来,扫了一眼答案后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从他的个人经验,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完全正确。最后一个嘛,仁者见仁吧。
陈砂很快写完答案,将纸张对折起来,压到了笔记本下。
铃声响起,深棕色西装的男子抱着教案准时准点的踩进门里。
这门课程的教授姓童,高高瘦瘦、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打理的一丝不苟隐隐透出几丝白,面容表情略有些严肃。他走上讲台,先是检查了一下电脑设备,随后翻开自己带来的教案。
“各位同学们好,我是这门课的老师,童家熠。有些同学可能以前也上过我的课,在大一的《基础合成学》和《合成学概论》。课开始前我想事先声明,这门《合成系统与循环应用》是推荐大三开始选修的课程,如果这里有大一、大二的同学,建议你们听完这节课后回去再认真考虑一下,可以申请取消。”
“这门课本学期计划排课24节,中间两次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分数平等占比构成课程考试得分。课上不点名,出席不计分,最终学分获取完全依据考试成绩。哦对了,第二次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是实操考试,你们应该知道的,这门课是实操课。”
说完,他停顿了几秒,教室内鸦雀无声,于是接着说道:“有什么课程问题可以联系这门课的助教,沈白,是你们研究生的学姐,也是我课题组的学生。”
课前发放信息表的女生站起来晃了晃手机,“这节课结束后我会建一个课程群,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群里@我。”
“嗯。”童教授点点头,视线里却好像出现了一个奇妙的生物。他扶了下眼镜,盯着教室对角倒数第二排的人问道:“吴汐?你怎么在这里。”
被点名的人乖觉的站起来,高挺的身量像是一颗笔直的树木从课桌里破土而出,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这门课太深奥了,我想再复习一下。”
闻言的童教授露出狐疑的表情,却也没说什么,喉咙里低低的“嗯”了一声,只是尾调充满了上扬的困惑。
“你坐下吧。听课可以,考试你不要参加了。学分也不会重复给你的。”
“好的。”猫猫乖巧坐下。
虽然讲台上的童教授已经开始播放教案进入讲课环节,但还是有好奇心重的同学转头向后投来了目光。
满脸写着:‘什么属性?这种课死里逃生过掉还要送上门来听第二遍?’
礼貌回答完师长问题迅速进入忘我模式的吴汐翻开袋子,抽出一支细长的金属盒子,轻轻划开,取出一块锡纸包着的纯可可脂黑巧克力,和一块薄膜包好的白砂糖,小心剥开放置在小盘子里,宽大的手掌覆上去就盖了个严严实实,状似施法,实际也的确算是在施法。
就维持着这个姿势,顺便听起课来。
这期间,旁边的陈砂奋笔疾书神色严峻,时不时还要在平板电脑上求助AI,毕竟虽然有陪读,上课讲话也不是好学生所为。
而离得更远的高梓明捏着手里的笔已经不知道从何下笔了,满脸都写着: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选这门课?
大约过了五分钟左右,吴汐缓缓翻开手掌,满意的看到小盘子里原本数量为二的固体,变成了一,颜色倒是没有特别的变化。轻轻用手指捏起来,四面转了转观察了一会后,趁讲台上教授低头的瞬间,喂进了自己嘴里。
好甜。比例果然不太对,在准备原材料前他可是认真做过甜品制作功课的,材料比例是严格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来准备的,结果甜度差出这么多,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某些成分在合成的过程中损耗比例要大于另一些。
合成过程中的材料损耗问题是目前无法解决甚至尚未探明研究方向的重点课题之一。虽然在国家级实验室早早就开展了相关实验,但不幸的是统计学也好、定量分析也好,跑出来的数据只能得到一个结果:看不出一点关联性。
所以他很认同陈砂回答:合成学是一门玄学。
你说他不科学吧,也不是完全不科学,但想用科学去研究和解释,只能说人类可能是还不配。
同一个合成师在几乎完全一致的环境下合成的结果也存在波动性偏差,并且回归后很难得出可用的分析结论。目前业内对此比较统一的认知是:合成师个体的能力与状态对合成结果一致性的影响极大。能力运用越稳定、熟练的情况下,结果一致性的趋向会更高。
这颗巧克力不是吴汐第一次做类似的测试。
最开始是从构成物质接近单一的材料开始的。但其实并不能完全做到纯粹的单一,毕竟谁还能找出元素构成完全一模一样的材料呀。
进展到巧克力这种多物质成分的情况下,结果相对稳定已经是很勉强的事情了,但今天他刚好有一个新想法。
巧克力和白砂糖再次被摆上了盘。
虽然一直在认真听课忙的恨不得自己生出八只手,但另一边的异常行为陈砂一直看在眼里。她当然知道这是在做什么法,也有些感慨,年纪轻轻的怎么熟练,五分钟,上次见到这么快的合成还是盐酸……
台上的教授已经讲到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合成系统是高度精细化、需要严格控制变量的一种复杂系统,或者说,可以称之为一种生态。合成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掌握材料的投放和收集这样简单的功能,合成师对自身能力乃至性质的精准掌控与提升,能够极大的增大合成的成功率与稳定性……”
“我们之所以追求合成结果的稳定,是因为只有在稳定的情况下可以确保产出的安全,不稳定的结果与稳定的结果之间,是一条合成师需要终生去克服的天堑。因此就引出了本节课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循环应用,在讲这个概念之前。”
教授抬眼,锁定,一气呵成。
“倒数第二排这位橙色衣服的同学,合成三大定律,帮大家复习一下。”
高梓明欲哭无泪,整个教室他最亮眼,被点到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这题他会。
没有合成学的学生会不记得合成三大定律。
他自信站起,稳定发挥。与此同时,教室里所有人都在心底跟着默念:
合成三大定律之一:生命无法合成。
合成三大定律之二:代价相等原则。
合成三大定律之三:可回溯可逆转。
“嗯,好的。”童教授微微点头,神情显得更加严肃,“基于合成三大定律,我来解释什么叫循环应用。”
话音刚落,空气中的能量场仿佛实体化一般颤动,来不及有任何反应时间,未知方位骤然一声巨响,伴随震耳欲聋的爆裂声传导而至的强烈的震动,让整个楼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巨力猛然推搡,刚清洁完没多久的窗玻璃瞬间出现裂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