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谈判拉锯:冰与火的谈判桌
小数点引发的风波,如石子投入湖面,在团队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我们又熬过一个通宵复核报告,用层层数据链堵住所有质疑,可那浮沉的身影与被捉弄的瞬间,总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
三天后,真正的拉锯战拉开了帷幕。
B会议室落地窗外,曼哈顿的天际线铺展眼前,阳光洒在玻璃上,却无法穿透室内凝重的空气。长桌一侧,卖方团队的史密斯——那个白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狐狸,正逐字逐句拆解我们的协同效应预测。
“林女士,”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贵方对供应链整合成本削减的预测过于理想化。文化差异、工会阻力、管理层磨合……这些‘软性成本’被轻描淡写,这让我不得不怀疑,女性决策者是否更易被宏观蓝图吸引,而忽略了地面上的致命障碍?”
每个字都如裹着冰碴般刺骨。我放在桌下的手微微攥紧,指甲掐进掌心——又是这套性别论调。但我没有动怒,只是打开平板,指尖划过屏幕:“史密斯先生,您所说的‘软性成本’,在我方模型中归为第8号风险因子模型。请看附件C-17。”
在展示的复杂图表中,蜘蛛网般的关联线揭示了“文化冲突损耗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对整合效率的影响。“基于磐石资本过去五年在东南亚的三次并购数据,我们进行了标准差分析,并引入该系数修正。根据餐饮行业供应链整合与成本控制效果评估报告,即便在最悲观的假设下,供应链整合的效益也足以覆盖‘软性成本’的157%,这被视为保守的下限。”
数据像一根刺卡在喉咙里,让史密斯半晌说不出话。他紧盯着图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脸色愈发阴沉。
“有趣。”一个懒洋洋的声音插进来。顾沉没看屏幕,目光落在我脸上,手指仍转着钢笔,“林总连‘文化冲突损耗系数’这种我们内部都羞于提及的‘玄学参数’都能弄到,还量化得这么一本正经,佩服。”
他的话像根针,刺破了会议室里的严肃氛围。史密斯不满地瞥了他一眼,显然不喜欢这种打乱节奏的玩笑。
“数据不会说谎,顾先生。”我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平淡,“玄学与否,市场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顾沉低笑一声,手中的钢笔随之停了下来。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骤然锐利如鹰隼锁定猎物:“那基于贵方的‘真金白银’模型,天津港保税区的物流地产估值,是否被‘协同效应’美化过头了?那些仓库已使用二十年,设备老化远超披露文件,重新升级的CAPEX成本,贵方是否刻意低估了?”
来了。这才是卖方真正的杀招。
那几块物流地产是核心资产,估值高低直接影响最终成交价。我深吸一口气,示意珍妮把分析档案推到桌中央。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俨然一场数据绞杀战——顾沉如一头狡黠的豹子,从设备折旧年限的会计处理,到当地环保新规的潜在影响,甚至用卫星图像精准剖析仓库屋顶光伏板的老化程度,每一次出击都精准狠辣。
我则如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瞬间调动起这些年积累的不动产评估与供应链管理知识。他质疑设备老化,我调出近三年维护记录与第三方检测报告;他提及环保新规增加成本,我出示区域政府补贴政策文件;他借卫星图说事,我直接播放仓库实时监控,展示刚更新的消防系统。
当他抛出“仓库地基沉降历史数据缺失”的质疑时,我点开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季度遥感报告,屏幕上稳定的等高线图清晰显示:沉降早已可控。
“顾先生的担忧可谓细致。”我指着屏幕,声音里透着不易察觉的锋芒,“不过,您的尽调团队,似乎遗漏了这份公开报告?还是说,‘意外发现’的成本,都要算在买方头上?”
顾沉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嘴角的笑意骤然凝固。他向后靠进椅背,端起冰水猛灌一口,喉结滚动。放下杯子时,他看向我,眼中戏谑少了些,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审视:“看来下次,我得让他们把NASA的数据库也翻个遍。”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双方未达成一致,但空气中的对抗感,悄然掺入了某种新的东西——一种对彼此专业边界的重新认知。罗杰离开前,破天荒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天的核心条款谈判,你主谈。”
那句简短的信任,如春日暖阳,胜过千言万语的恭维,让我心头一暖,倍感踏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