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昭,你怎么还在发呆?语文老师规定的默写时间快到了,她快要进来了。”
景依然一开始看到宁滟昭进入教室后就面对默写表现得很“云淡风轻”,以为她胸有成竹,结果现在一瞟她的作业本上没几个字,于是她赶紧提醒道。
毕竟语文老师特别严格,要是没默写出来,就要到办公室当面背诵了,之前宁滟昭曾经有一次被叫办公室之后明明叫苦不迭,现在景依然却发现宁滟昭完全不长教训,她简直是“恨铁不成钢”。
“好,我马上就写。”宁滟昭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她也想好好地默写啊,可是她有心而力不足,真的全部忘得差不多了。
比起这个,宁滟昭更加在意的是为什么她会突然出现在九年前,并且还刚好出现在天桥上,看到正在等公交车回学校的安念屿。
当时耳机里面的歌声突然响起的时候,宁滟昭也如同突然反应过来一般,赶紧沿着台阶走下天桥,她想亲眼确认安念屿的存在。
只是当宁滟昭跑下天桥的时候,却看到安念屿刚好坐上公交车离去,她没赶上。
之后上晚自习的时候,宁滟昭也在几次下课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一班的教室门口,却没有看到安念屿坐在教室里面,他的书桌上也没有任何东西,看上去很像是一开始就没有来上晚自习。
一中是强制所有学生都要上晚自习的,除了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身体原因等不可抗因素才可以申请。
但是宁滟昭明明记得以前安念屿是来上晚自习的,并且昨天晚上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身体也好好的,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有什么事,所以他请假了?
哎呀,这些都先不管了,越是需要做什么的事的时候,脑中妨碍做正事的杂念就越多,可是宁滟昭她真的是一点都想不起来《蜀道难》的最后几句啊,在她心如死灰地交了默写作业本后,她趴在桌上上休息。
只是好像还没过几分钟,第一节课数学课也无缝衔接开始了。
高中的课间休息时间本就只有十分钟,加上一中会提前两分钟打预备铃,所以实际上课间只有八分钟。
宁滟昭昨天晚上想了很多事情,很晚才睡着,早上的临时休息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默写完后已经是精力耗尽,在课间休息的这几分钟就能做个梦,真是不论是什么时候,早读课都很催眠。
宁滟昭一上午都可以说是“浑浑噩噩”,数学的各种函数也是学得云里雾里,不过当她恍恍惚惚的时候,语文老师在大课间操时的一声呼喊,还是彻底唤醒了她,“宁滟昭,来我办公室一趟。”
因为今天下了点小雨,所以今天的大课间操变成自由活动,学生们以前就最喜欢这种情况,巴不得天天跑操或者做操的时间下雨,其余时间全部天晴。
可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所以今天倍显珍贵,大家纷纷去小卖部买零食,只可惜只有她一个人要去办公室默写,真是太苦了。
“滟昭,我说了你刚才好好写,这下惨了吧。”景依然虽然语气听起来很是惋惜,但是实际上颇有些幸灾乐祸,宁滟昭平时对学习都挺游刃有余的,难得能看到她这样,景依然自然是得好好“欣赏”。
“啊啊啊,我生气了。”
“别啊,你别生气啊,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哼,我才不信,等下等我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宁滟昭做出最后的挣扎。
就这样,宁滟昭去办公室找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果然开口就是:“你这次的语文默写是怎么回事?”对于老师来说,一个学生的退步的开始,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各种小测上的失误,她即使是教过这么多的学生了,还是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在高考的时候默写都是送分题啊。
真是该来的一个都不会少,宁滟昭没有好好学习默写出来,自然是心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对不起,我之后一定好好地默写。”
“看你平时这么认真,这次就算了,不要你在办公室单独默写了,不过还是背得不熟,下一次一定要默写出来哦,这不是你应该有的水平,回教室吧。”
“好的,谢谢老师。”宁滟昭没想到语文老师还是“网开一面”了,幸好幸好。
宁滟昭拿着语文默写本出语文老师办公室时,感觉自己这一上午都恍恍惚惚。
现在到底是梦境还是宁滟昭穿越到九年前,她暂且不知,她也不知道自己回到过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自己努力学习,然后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吗?
并且现在的宁滟昭相比九年前确确实实是学生的时候,感觉忽视了很多抓不住,但是又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她还是很迷茫,直到她从办公室出来后看到靠在走廊栏杆的一个人,她才想起来是什么。
那件重要的,被她差不多遗忘了快九年的事。
在高一高二这两年,除了现在知道一年后安念屿即将因为不知名的原因会退学离开外,其实一中还发生过几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那就是在一个月后,宁滟昭班上一位名叫许咏清的女生因为“手机”事件,周末“离家出走”,然后因为学校和她家里有一定时间的“信息差”,导致她失踪被大家意识到已经是耽误了不少时间,最后许咏清被找到时已经是意外出车祸,当场离开人世。
这件事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手机”事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中不仅对于学生早恋问题抓得特别严重,而且对于住宿生的手机问题也管理很严格。
宁滟昭还记得当年发生过的事,一开始根据校园通报所说,许咏清同学因为携带手机进宿舍,后面被宿管老师抓住,并且没收手机。
一方面,本来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也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校规,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毕业后还是可以由家长出面在宿管老师这里领回手机,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就出在许咏清的家长身上。
原来许咏清的家长对于许咏清管理很严格,因此没有给她买手机,据她的家长所说,平时许咏清住宿的时候,联系家长都是用宿舍一楼的公共电话。
那一周周中,许咏清的家长也来班上大闹了一场,“警告”了班上的同学不要带坏自己的女儿,虽然大家纷纷对许咏清的父母感到无语,但是还是没有牵及许咏清本人。
同时这次的事件让许咏清或许是偷偷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手机的事暴露出来,因为这个手机对于她的家长来说就是“来路不明”的。
所以等周中时许咏清被父母带回家那天后,她再归校的时候,据她几个同宿舍同学所说,大家都看到许咏清脱下校服外套后,身上遍地伤痕。
大家纷纷关心,是不是许咏清这两天因为父母知道她偷偷买手机在宿舍玩,还被学校抓到,然后在家打了她。
只是许咏清面对宿舍室友的关心,却什么都没说,既然当事人闭口不谈,大家也不好继续再问。
事情好像就这么又变得风平浪静了,直到后面又过了一周,许咏清的父母在周末晚自习再次找上门。
原来是在那周,许咏清周六就在父母出去上班的时候提前返校了,她对父母留的纸条的说辞是她要在学校里面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所以不回去。
但是据许咏清同宿舍同样留校的室友所述,许咏清这一周并没有留在学校,那就意味着在这个周末许咏清“离家出走”或者是失踪了,许咏清的父母也是在周末准备再次找许咏清“算账”的时候,才发现信息没对称。
当时意识到这件事的许咏清家长和班主任马上开始报案,只是没想到紧接着就接到了一个警察打来的电话,说是许咏清在一个街道出车祸当场死亡……
之所以宁滟昭有些在意这件事,是因为她曾经在那个周五回家的公交车上见过许咏清,她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什么异常,是因为她和许咏清其实一直是坐同一辆公交车回家,只是因为两个人不熟,所以在公交车上从不打招呼。
平时许咏清会比她提前几站下车,可是那天等宁滟昭快要下车时,她才发现许咏清还一直在公交车上。
不过那时宁滟昭以为许咏清也许是要去哪里买什么吧,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没想到过了两天,也就是星期日的晚上,才知道许咏清星期六既没有回学校复习,也没有回家,而是失踪了。
宁滟昭现在看着许咏清靠在栏杆上,吹着冷风的消瘦背影,她想如果当时自己能够知道许咏清坐公交车去哪里了,会不会改变她出车祸死亡的结局呢。
只是宁滟昭平时真的没有什么机会和许咏清近距离接触,她注意到她平时也很少跟别人说话,很多人都说她脾气古怪,那么有没有什么是许咏清不可避免必须要做的事呢?
电光火石间,宁滟昭想到了刚才在语文老师办公室里面看到的作文竞赛的报名表,就是这个了。
虽然许咏清平时看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是唯一众所周知的是,她很喜欢看书,语文成绩也很好,尤其是作文,这场作文竞赛宁滟昭记得她曾经得过全国一等奖,那么,反正报名费都是自费,她也来参加一次凑凑热闹!只要等语文老师在班上宣布作文竞赛的事,她马上就报名参加。
暂时有了除了认真学习之外的奋斗目标,宁滟昭也是斗志昂扬了起来,但是并不妨碍她状态依旧有些恍惚,毕竟是宁滟昭时隔九年,再次完整地上一天高中的课,知识一时半会承接不住,她认为也是正常的。
大学的时候虽然课程也很密集,但是至少有的课比较“水”,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不像高中最好是门门精通,分数越高越好,用老师们常用的话来说就是“多一分踩死几千人”,所以这一整天下来宁滟昭也是久违地累到了。
今天白天一天,宁滟昭除了头大地应付这几门既熟悉又陌生的高中课程,还趁着下课和统一做课间操的时间去一班门口闲逛,只是都没有看到安念屿的身影,她都怀疑自己和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上课的同学了。
宁滟昭就这样一路边走边想,直到在家附近的小巷子口看到安念屿抱着一只纸箱子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不会吧?一天到晚不见踪影的人怎么出现在自己家附近的小巷子口呢?还抱着一个一看就很像临时找来的纸箱子,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汪!”
原来纸箱里面居然装着一只小狗吗?
箱子里的小狗早就闻到了宁滟昭的味道,现在听到她的声音,立马试图将两只爪子抬得更高,以便宁滟昭能够看到它,此时它看着宁滟昭的眼睛更是变得湿漉漉的,并且小声叫着,别提有多可怜。
“烤串,你怎么在这里?”
烤串是宁滟昭家里养的一条小土狗,在宁滟昭上大学和工作后,就被已经提前退休到乡下照顾爷爷奶奶的宁母文惠泉带到乡下养着去了。
并且宁滟昭昨天穿越过来上过晚自习回家的时候,烤串已经睡着了,所以今天实际上是她时隔好久,亲自见过醒着的烤串了。
听到宁滟昭的声音,抱着装着小狗的纸箱的安念屿也看了过来。
安念屿穿着学校特制的黑色冬季校服棉袄,现在他侧着脸,宁滟昭只能看到冬夜的风吹动着他的头发,看不清他有着什么样的神情。
同时,这是重返九年前的宁滟昭和安念屿的第一次近距离见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