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个故事-冶金部子弟小学
如果要讲述父亲的人生,那么最适合的开端一定来自他童年的岁月,因为那段时间不仅奠定了他日后性格,也成为了他人生底色。六十年代初期,他跟随爷爷从东北一路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冶金部的大院,这样的生活环境既独特又充满机会。高大的梧桐树、整齐排列的小楼房、院子里奔跑玩耍的一群孩子,这就是我父亲最初记忆中的天地。
父亲年幼时从齐齐哈尔来到北京,被安排进入冶金部子弟小学开始读书,因为父母在单位里事务繁重,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家庭,所以他在整个小学期间都只能寄宿在学校。
住校生活对于年幼的父亲而言,既新鲜又充满未知。学校生活虽然规律,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却也饱含着艰辛。正值□□期间,全国上下都笼罩在粮食短缺的阴影之下。学校管理伙食的人员,或许出于无奈,或许出于私心,开始克扣学生的口粮。原本按照年龄大小精心分配的大、中、小菜团,在饥饿的威胁下,变得愈发袖珍,孩子们常常饿得眼冒金星,饥不择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一个机灵的孩子无意间发现校园的花池子里生长着一些白色的茎块,它们的形状与番薯、土豆颇为相似,这无疑是饥饿中的孩子们眼中的“救命稻草”。父亲,作为一个勇敢且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带领着一群同样饥饿难耐的伙伴,开始了他们的“寻宝之旅”。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那些看似诱人的白色茎块,实际上是西番莲的花根所形成的,含有毒素。孩子们对此一无所知,满怀希望地开始挖掘。幸运的是,这一危险行为很快被老师察觉,她迅速制止了孩子们,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悲剧
这次事件之后,学校方面意识到了孩子们面临的严峻饥饿问题。他们害怕在机关小学这样敏感的地方发生任何意外,于是开始着手改善孩子们的伙食。虽然改善的力度有限,但对于那些长期处于饥饿边缘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灰暗的生活。
周末,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终于可以获准回家,校门口常常挤满背着书包排队等待放行的身影,那些小脸蛋上挂着急切又难掩喜悦的神情,他们心里早就盘算着能见到父母和家人,能重新坐在熟悉餐桌前吃上久违的饭菜,这样的时刻往往让他们从周一就开始便满怀期待,好像所有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补偿。
有一次父亲回到家时正好太爷爷和太奶奶也来北京探望爷爷一家,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大人们寒暄交谈声此起彼伏,小屋中弥漫热腾腾香气。厨房端出来的饭菜并不丰盛,没有鱼肉大餐,只是青菜切碎拌入玉米面蒸成一个个粗糙却带着淡淡清香的窝窝头,可对于长期在学校忍饥挨饿孩子来说,这已是令人垂涎的珍馐。几乎饿了整整一星期的父亲见到桌上冒着白汽窝窝头,眼睛瞬间亮起来,他再顾不上细嚼慢咽,一口接一口狼吞虎咽,很快便把两只大碗堆得如莲叶般宽大的菜团子全都塞进肚子,动作急促而毫无停歇,就像要把失去多日的温饱一次性补回来。
夜幕降临后情况突然恶化,他额头滚烫身体不停发抖,高烧迟迟不退,被慌忙送往医院。医生检查许久后摇头叹息,说孩子并非染病,而是因为暴食撑坏了胃,还带着几分责备语气斥道这简直不像话,在他眼中穷苦人家孩子平日连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却有人因贪吃被抬进医院,让人无法理解。当时陪同送医的除了家人,还有爷爷身边的秘书,他没有立刻争辩,只是在医生严厉质问声落下后缓缓开口解释,说这个孩子平日在学校经常没饭可吃,每天靠一点稀薄伙食撑过去,日子捱饿又清苦,好不容易盼到回家看见桌上有热气腾腾食物,于是克制不住疯狂大嚼,这才导致如今危险情况。他的话让原本愤怒医生沉默下来,也揭开了事情背后的真实缘由,使在场每个人心里涌出酸楚,那种无力与心疼久久挥之不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