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故事-什么是伐木工人?
当一代年轻人被号召着离开城市走进深山,他们肩上背着行囊,心里装着理想,他们怀揣着热血与信念走向小兴安岭那片茫茫林海,而父亲便是其中的一员。在那里,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成为伐木连的一员,投身于一项极为危险而艰巨的任务,每日穿梭在林间,挥舞着斧头,化身为一名勇敢的伐木工,为国家的建设默默奉献。那时的他还是青年,带着朴素而坚毅的目光踏入大森林,从此与严寒搏斗,与巨树较量,与命运抗争。
在小兴安岭深处,冬季空气冷冽得像刀子一般,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要割伤肺腑,夜间气温常常降到零下三十度,人们住在简陋帐篷里,没有厚实砖瓦遮挡,也没有温暖炉火长久守候。他们用汽油桶改成铁皮炉,白天燃烧噼啪作响,晚间余火渐渐熄灭后寒气便渗入每个角落。而父亲总是选择睡在帐篷口处,那是最冷的位置,他把里面稍微暖和一点的地方留给战友,他不曾多言,但他的举动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年老后身体留下了隐疾,每逢天气变化病痛都会涌现出来,这些长期沉积的伤害无法逆转,可他从不抱怨,只是淡然一笑,好像那一切都是值得。
伐木并非简单劳动,它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胆识。小兴安岭里生长的是粗大高耸的松树与桦树,它们挺立如巨人般俯视群山,而要将它们放倒,就必须靠电锯咆哮声去切割。当锯齿深入木身时碎屑四溅,空气中弥漫浓烈清香,那是一种混合泥土与树脂味道的气息,让人既振奋又紧张。当树干被切到最后薄薄一层支撑时,伐木工人会突然扬声高喊,用声音提醒周围伙伴迅速避开,因为哪怕只是轻微误差,也可能导致巨大树身倾倒方向偏移,从而酿成危险。随后他们会顺势推拉,让几十米高的大树轰然倒下,那震耳巨响像是在宣告自然力量被暂时征服。这种场面令人热血沸腾,同时也让人心惊胆颤,因为任何疏忽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当树终于被砍断,它并不会像纸片一样顺势倒去,而是摇晃挣扎,在风中扭转姿态,再伴随巨响扑倒地面,那一刻尘土飞扬枝条乱舞,人群不得不四散闪避,否则极容易被压伤甚至丢掉性命。等到硝烟散去,他们才靠近,把硕大的树头切去,把乱七八糟的枝条剁掉,只留下笔直结实的一截主干,这才算完成了一半工序。然而真正辛苦还在后面,因为这些光溜溜巨大无比的木材,需要靠人力抬运到卡车上,也正是在这个环节里,人们肩上的压力几乎超过身体所能承受极限。
那些原木沉甸甸仿佛有千斤重量,常常需要六个人同时合力才能抬得动。他们会先把长长粗壮的木杠插在原木底部,然后几个人一起用肩膀顶住,再喊着号子齐刷刷发力,把那庞然大物慢慢抬起来。可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下一步还得沿着倾斜搭建好的双人跳板往车厢里送上去,那坡度陡峭滑腻,上面布满泥巴和汗水,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否则一个失足不仅自己跌落,还会连累整根原木滚下来砸伤所有人。因此他们咬紧牙关,大口喘气,却硬生生把那份千钧重担往前推移,就这样一点点让笨重圆木进入卡车腹内。
然而,即便如此艰难,有的时候六个人仍旧抬不上去,因为太过沉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反而会减少人数,只留下四个人来承担,为的是让力量集中方向一致,人少心更齐,不至于出现有人抢劲有人放松导致动作不稳。他们相信只要人心凝聚,就算再大的石头也能挪开,所以宁愿少几个人分担,让剩下的人同频共振,这样才能硬生生把难以想象重量托举上车厢。这种做法外人听来或许荒唐,可在那个年代却是真正智慧,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其中道理。
年轻小伙子血气方刚,以为自己天生强健,以为肩膀能够承受任何负荷,于是总是不知疲倦地冲在最前面。然而他们哪里明白,那压在骨肉上的重量并非普通担子,而是足以毁坏身体健康甚至改变人生轨迹的巨大磨砺。父亲也是如此,他从未退缩,总是第一个扛起最粗最长的一段,可随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劳作,他后脖颈竟慢慢鼓出一块死肉。那不是普通伤口,而是一块因为长期被压迫摩擦而硬化变形皮肉,是他一辈子的印记,也是时代留给他的烙痕。当我听母亲讲述这些细节时,总忍不住揣想当年的场景,只觉得心口发酸喉咙堵塞,因为那份痛苦已经无法消除,却依然顽固存在在那里提醒我们曾经艰难岁月。
父亲讲过一次经历,当时他们正合力搬运一段粗壮杉木,从山坡缓缓往下走,本来还算顺利,可突然听见后排有人喊了一声“哎呀”,原来有个兄弟差点踩空幸好及时稳住身体,否则整个队伍都可能翻滚而下。当时所有人的背脊瞬间冒出冷汗,等到把那根杉木放稳之后,他们才发现双腿早已因为过度紧绷而不停颤抖,这种经历让大家更加明白,一个动作关系的不只是自己命运,更牵动伙伴生死。
真正令人心有余悸的是一次意外。有位战友正在协助调整位置,一段巨大原木突然失控倾斜拍向他头部,那声音震得周围耳朵嗡嗡作响。他整个人猛地扑倒在地面上,脸朝下没有动静,当时大家以为他已经凶多吉少,无数双眼睛瞬间泛起泪水,可谁也顾不上悲伤,只能先拼命把沉重圆木合力抬开。当一切安静下来,人们却震惊地发现他竟然还活着,只不过昏迷躺在那里。而真正救了他的,是地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坑,他跌倒的时候脸刚好嵌入那个凹陷,没有被硬实树干直接压碎鼻骨口腔,于是奇迹般捡回性命。他醒来后虚弱跪在小坑旁边不断叩头,好像感谢这片土地保全了他的生命。那场景让所有人久久不能忘怀,也更加懂得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无法言喻力量,有时候生死只是一线之隔,却又仿佛冥冥注定。
伐木连生活远非只有体力消耗,更重要是心理煎熬,每天从睁开眼睛到夜里睡觉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周围环境变化太多,下雨天道路湿滑容易塌方,大风天气巨树摇摆随时可能折断掉落,小溪边泥泞沼泽会吞没鞋子甚至整个人。如果说城市里的危险来自交通,但只要小心呆在人行道和正确使用红绿灯即可避开危险。然么大山里面危机无处不在,而且往往不给任何缓冲时间,一旦发生事故就是生与死。因此伙伴之间形成极强信任,他们必须依靠彼此照应互相提醒才能勉强支撑过去。
虽然艰苦,但这些年轻伐木工人在苦累中也孕育出独特友情。他们晚上围坐篝火边烤红薯聊天,有人唱歌有人讲笑话,还有人把白天惊险经历夸张演绎成故事逗大家哈哈大笑,那种氛围让疲惫身体得到一点慰藉。然而当夜色笼罩四周森林传来野兽低吼声,他们又会同时握紧手里的棍棒,相互靠拢取暖抵御恐惧。这种集体生活虽充满危险,却也造就了彼此间坚不可摧情谊,这份感情即使多年以后依然能够温暖回忆中的寒夜。
父亲常说,那些年虽然苦但磨炼出坚韧精神,让他们懂得什么叫责任,也懂得什么叫团结。在山中劳作不仅为了完成任务更为了守护身边同伴,为了保证每一次行动顺利结束,为了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学会如何倾听彼此呼吸声辨别是否有人吃力,他们学会看别人眼神判断下一步是否可以移动,他们学会用短促喊声传递信号而不是浪费时间解释。这些细节汇聚起来就是生命保障,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从无数次险境中逃出生天继续前行。
父亲他们这一代年轻兵团战士,被称作林海硬汉,他们在树林深处日复一日重复同样动作,却始终保持一种勇敢姿态。他们眼神坚定,他们步伐果断,他们用汗水浇灌青春,用伤痕换取建设祖国所需材料。每棵大树倒下都代表新天地逐渐展开,每声吆喝都显现团队默契与信任。这不仅仅是砍伐工作,更像是一场人与自然较量,一次性命相搏游戏,而他们恰恰以最单纯方式去面对,不退缩,不动摇,不犹豫。岁月流逝,回望过去,我渐渐理解为什么父亲总说一句话:青春献给了大山,也献给了祖国。这句话简单朴素却含义深远,它不仅代表他个人经历,更折射整个时代共同记忆。从某种角度看,上山成为伐木工并非单纯谋生选择,而是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是历史洪流推动个体必须服从集体需求结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