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精神卫生中心三楼走廊尽头,一台老旧的彩色喷墨打印机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
夜里两点,值班护士小跑着过来,把刚出炉的A3海报递给等候已久的盛望。
海报还带着油墨的温度,像一块刚出炉的面包。
盛望双手接过,指尖被热气烫得微微一颤。
海报标题用加粗黑体,醒目得像一声呐喊——
“抑郁不是羞耻,是大脑感冒了”
副标题小一号,却同样刺眼——
“青少年情绪急救与校园干预”
日期:2026年9月10日(周六)14:00
地点:附中图书馆报告厅
主讲:市精神卫生中心许澜医生、附中校友 盛望
协办:南京心理援助热线、附中家长委员会
海报底色是雨后梧桐叶的渐变色——
上半部分深绿,下半部分淡青,像一片被风揉皱又舒展开的叶子。
叶脉里藏着细小的白色文字,
是咨询电话、预约二维码、以及一句极轻的提示:
“如果你现在就需要帮助,请拨打 025-12320-5”
最底下,用极细的银色字体印着——
“献给未能到场的人,也献给仍在等待的人。”
二维码被设计成一片梧桐叶的形状,
扫描后跳出的不是预约页面,
而是一段47秒的音频——
雨声、键盘敲击声、以及一句极轻的耳语:
“别怕,雨总会停的。”
音频末尾,出现一行小字:
“音频来自附中2023届毕业生江赎,已获家属授权。”
盛望把海报举到灯下,
梧桐叶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像一面小小的镜子,
照见他眼底那片仍未干涸的湖。
第二天清晨,附中教学楼一楼公告栏前。
盛望踮起脚尖,把海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
旁边是高考喜报、社团招新、以及一张被雨水泡皱的旧毕业照。
海报贴好的一瞬间,
下课铃响起,学生潮水般涌来。
有人驻足,有人拍照,有人小声念出标题。
一个女孩指着二维码问同伴:
“这个音频是谁?”
同伴摇头,却悄悄掏出手机扫描。
雨声从手机扬声器里漏出来,
在嘈杂的走廊里像一滴清水落入油锅,
瞬间安静了三秒。
第一节下课,班主任何老师站在公告栏前,
目光在海报上停留很久。
他伸手摸了摸“抑郁不是羞耻”那行字,
指尖在“羞耻”两个字上停了三秒,
像抚平一道旧伤。
他转身走进办公室,
把海报电子版转发到年级群,
配文只有一句:
“请让孩子们知道,求助不是软弱。”
家长群里,海报被疯转。
一位母亲在群里发语音:
“我女儿上周说不想上学,
我以为是偷懒,
原来可能是抑郁……
谢谢学校,谢谢主讲人。”
另一位父亲回复:
“讲座当天我请假也去听,
希望学会怎么接住孩子的情绪。”
群里刷屏的“谢谢”像一场迟到的雨,
淋湿了每一个屏幕。
9月10日,周六,南京罕见地放晴。
附中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
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盛望站在讲台侧幕,
手里握着那只蓝色鲸鱼钥匙扣,
像握住一段不敢惊动的过去。
许医生开场,
PPT第一页是一张照片——
暴雨夜的附中操场,
积水没过脚踝,
一把透明雨伞下,
四个少年并肩而立。
照片右下角写着:
“2023年6月30日,
他们教会我们什么是‘一起撑到天亮’。”
盛望走上台,
声音不高,却足够让全场安静。
他说:
“三年前,我最好的朋友在天台边缘问我:
‘如果我先撑不住,你就替我活下去。’
那天我没回答,
但今天我替他回答——
活下去,并且让更多人活下去。”
他举起那只鲸鱼钥匙扣,
像举起一面小小的旗。
台下有学生开始抽泣,
像一场无声的雨。
讲座结束,
学生们把写满问题的便利贴贴在讲台边。
盛望一张一张看,
有一张写着:
“如果我也有撑不住的那天,
会有人像你们一样接住我吗?”
盛望把那张便利贴折成小小方块,
塞进鲸鱼钥匙扣的暗袋,
像把一段新的回声藏进旧的回声。
讲座海报被学生们带回了家,
贴在卧室门后、书桌前、甚至卫生间镜子旁。
梧桐叶的渐变色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像一片永远不会枯萎的叶子。
深夜,心理热线铃声响起,
接线员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别怕,雨总会停的。”
电话那头,
有人轻轻“嗯”了一声,
像三年前那个雨夜,
有人在天台边缘,
终于等到了天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