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青春的悲歌与你错过时光 > 第33章 第 33 章

第33章 第 33 章

第三十三章:香痕织成的网

一、会发芽的明信片

开春后,望海镇的邮局多了个绿色的邮筒,上面挂着块木牌,写着“桂花邮筒”。牌子是寻香队的孩子们做的,用红漆画了朵歪歪扭扭的桂花,旁边歪着一行字:“寄给时光的信,会发芽哦”。

第一个往邮筒里投信的是社区的张奶奶。她戴着老花镜,颤巍巍地把信折成桂花形状,嘴里念叨着:“写给五十年前的老头子,告诉他今年的春茶比去年的香,院子里的桂花树又发了新芽,就是没他摘的甜。”信里夹着片今年的新叶,叶脉清晰得像老人手上的纹路。

第二天,邮筒里多了封画着卡通图案的信,是幼儿园的朵朵写的:“给未来的自己:希望那时我已经会爬树了,可以摘到最高的桂花。对了,要记得给张奶奶送桂花糕呀。”信封上贴着颗用金箔纸剪的星星,闪着亮闪闪的光。

念安每天早上都会去打开邮筒,把收到的信分类整理。有写给逝去亲人的,字里行间浸着泪;有写给未来孩子的,画满了会飞的房子和会笑的云朵;还有写给陌生朋友的,问“你那里的桂花也开在三月吗”。

“这些信真的会发芽?”朵朵举着自己的信追问,小辫子上还别着片桂花叶。

念安笑着指了指邮筒旁的小花坛:“我们把信埋在土里,盖上桂花籽,等秋天再来挖,说不定能长出会讲故事的树呢。”

孩子们欢呼着围上来,七手八脚地把信放进陶罐,再铺上一层松软的泥土,撒上今年新收的桂花籽。小石头特意在陶罐口系了根红绳,打了七个结:“奶奶说,结打得越多,念想长得越牢。”

二、跨越海峡的桂花糖

四月初,邮差送来个贴着航空邮票的包裹,寄件人是“槟城林记糖铺”。拆开一看,里面是罐琥珀色的桂花糖,罐子上印着幅画:望海镇的码头停着艘小木船,船帆上画着朵巨大的桂花。附信是位白发老人写的,字迹有些抖:

“小安姑娘,见字如面。我是林阿福,当年跟着你太爷爷跑船的伙夫。你太奶奶教我做的桂花糖,我记了一辈子,现在传给孙子了。罐底刻着配方,多加了两钱海盐,是你太爷爷说的‘海上的味道’。

前阵子整理老物件,翻出你太爷爷送的桂花籽,种在铺子后院,今年竟结了花。摘花时突然想起,他总说‘糖要带着念想熬,才会甜到心里’。这罐糖送你,尝尝是不是当年的味。”

念安把糖罐捧在手里,罐底果然刻着细密的字,除了配方,还有行小字:“阿月爱吃带点咸的,说像望海镇的潮水。”她舀出一勺糖放进嘴里,甜里裹着淡淡的咸,像海风拂过舌尖,瞬间想起太奶奶日记里的话:“满仓总说,糖里藏着海的记忆,吃着吃着,就不怕浪大了。”

寻香队的孩子们闻着香味围过来,念安给每人分了一小勺。小石头咂咂嘴:“像在海边吃桂花糕!”妞妞含着糖,含糊不清地说:“比蜂蜜还甜……”

念安找出太奶奶留下的糖模,是只桂花形状的铜模,边缘已经磨得发亮。她按照罐底的配方,和孩子们一起熬起了新的桂花糖。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糖浆渐渐泛起琥珀色,香气漫出厨房,飘到街上,引得来买东西的街坊都探头:“是林婶当年的桂花糖味呢!”

熬好的糖倒进铜模,冷却后成了个个小巧的桂花糖,咬一口,甜里藏着咸,像把太爷爷的船、太奶奶的灶台、槟城的海风,都嚼进了心里。

三、会讲故事的树牌

社区的老槐树旁新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故事树”,是用太爷爷船上的旧木板做的。念安和孩子们把那些没写地址的信,都抄在了木牌上,用红漆描边,风吹日晒也褪不了色。

“给1983年的阿妹:那年你偷拿家里的鸡蛋换桂花苗,被奶奶追着打,跑掉了一只鞋。现在那棵苗长得比屋顶还高啦。”——这是王大爷写的,他总爱坐在老槐树下讲年轻时的事。

“给未来的医生:希望你们能治好所有的病,这样就没人像我奶奶那样,走得那么早了。”——这是住在三楼的明明写的,他奶奶去年冬天走的。

“给当年船上的兄弟:还记得我们在甲板上赌桂花籽谁种的先发芽吗?我输了,欠你的三瓶烧酒,等下次梦里还你。”——这是周爷爷的信,他年轻时是太爷爷的水手,现在每天都来树牌前站一会儿。

树牌渐渐写满了,念安就带着孩子们往树干上钉新的木板。老槐树的枝干越来越“热闹”,像披了件缀满故事的衣裳。有天清晨,念安发现树牌旁多了束野菊花,压着张字条:“谢谢你们记得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字迹陌生,却带着股熟悉的温柔。

社区的李老师路过时,笑着说:“这树成精咯,会听人说话了。”孩子们却认真地纠正:“不是成精,是在长记性呢。”

四、飘在信里的桂花雨

入夏时,“桂花邮筒”收到了第一封来自海外的信,信封上贴着马来西亚的邮票,寄信人是位叫“林思桂”的姑娘。信里夹着片干枯的桂花,还有张老照片:穿旗袍的女子站在桂花树下,手里捧着个锡制茶盘,盘里是堆金灿灿的桂花。

“我奶奶是望海镇人,1948年跟着船队去了南洋,临走时带了把桂花籽,说‘种出花来,就像没离开家’。她总说当年的桂花糖里要放海边的粗盐,说那是‘家乡的味道’。前阵子整理她的箱子,翻出这个,说要寄回望海镇,让它‘认认亲’。”

照片背面有行钢笔字,是太奶奶的笔迹:“阿福记着,熬糖时多搁把海盐,满仓爱这口。”念安突然想起那罐槟城来的桂花糖,原来太奶奶的配方早就在海上开了花。

她把照片贴在“故事树”的最高处,旁边抄上林思桂的信。那天下午,社区里的老人们都聚了过来,指着照片说:“这是阿月婶!我认得她的旗袍,是当年镇上张裁缝做的,盘扣是桂花形状的。”“她手里的茶盘,后来传给了林家媳妇,我还用过呢!”

念安给林思桂回信,附了片今年的新桂花,写道:“您奶奶的桂花籽,在望海镇发了好多棵树,风一吹,香得能漫过三条街。您说的海盐桂花糖,我们刚熬了新的,甜里裹着咸,像您奶奶说的那样,藏着海的味道。”

信寄走那天,寻香队的孩子们在“故事树”下跳皮筋,嘴里念着新编的童谣:“桂花飘,飘过海,海那边,有糖罐;糖罐甜,带点咸,奶奶的话,记心间……”

五、香痕成网

秋天来时,“桂花邮筒”已经收到了上百封信。念安和孩子们把那些写着思念的信挖出来,陶罐里的桂花籽果然发了芽,细细的茎上顶着两瓣嫩叶,缠绕着信纸上的字迹,像在慢慢读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故事树”上的木板越钉越多,远远看去像棵开满字的树。有天夜里下了场小雨,念安打着伞去看,发现每块木板上的字迹都被雨水浸得更深了,反而更清晰。老槐树枝桠上挂着孩子们做的纸灯笼,灯笼上画着世界各地的桂花树,有的长在海边,有的长在沙漠边缘,有的长在雪山上,都开得热热闹闹。

邮差送来林思桂的回信,里面夹着张槟城桂花糖铺的照片,铺子门口挂着块新招牌:“望海镇阿月桂花糖”。信里说:“我把配方教给了镇上的孩子,他们说要让这味道一直传下去。”

念安站在“故事树”下,看着风吹动满树的字迹,突然明白太爷爷说的“香痕成网”是什么意思——那些藏在信里、糖里、树里的念想,从来不是孤单的。太奶奶的桂花籽落在太爷爷的船上,太爷爷的船带着桂花籽漂过大海,船上的人把配方记在心里,心里的念想又顺着海风、顺着邮筒、顺着孩子们的童谣,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这张网里,有槟城的糖罐,有望海镇的老槐树,有孩子们嘴里的童谣,还有那些没写地址的信、没说出口的话。风一吹,网就轻轻摇晃,把甜里带咸的香,送到每一个有桂花的地方。

寻香队的孩子们举着刚熬好的桂花糖跑过来,糖纸在风里飘成了小蝴蝶。念安接过一块,放进嘴里,甜意漫开时,仿佛听见太奶奶在说:“你看,香痕这东西,从来不用记,它自己会找着路,一圈圈绕回来,把心都网得暖暖的。”

夜色渐浓,“故事树”上的灯笼亮了起来,照亮了每一行字,也照亮了孩子们的笑脸。远处传来海浪拍岸的声音,混着桂花的甜香,像首没唱完的歌,在时光里,慢慢悠悠地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