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青春的悲歌与你错过时光 > 第38章 第 38 章

第38章 第 38 章

第三十八章:香痕漫过时光闸

一、铜锁里的桂花锈

纪念馆的修缮工程进行到第三周时,工人在“桂香号”的老船舱夹层里敲出个铜盒子。盒子巴掌大,锁芯上缠着圈发黑的棉线,线头上还沾着几粒干桂花。念安用镊子小心翼翼挑开棉线,锁孔里“咔嗒”一声轻响,竟弹出截细小的桂花枝,枝桠恰好卡在锁舌上——这是太奶奶的巧思,用花茎做了把活锁。

“里面肯定藏着宝贝!”小石头踮着脚扒着桌沿,鼻尖快碰到铜盒。念安揭开盒盖的瞬间,一股混着樟木与桂花的香气漫出来,盒底铺着层暗红绒布,上面摆着枚银质桂花针,针尾刻着个“月”字,针身上还别着半张泛黄的船票,目的地栏写着“望海镇”,日期被虫蛀得模糊,却能看出是1963年的深秋。

“是太奶奶的针线盒!”妞妞从史料册里翻出张老照片,太奶奶坐在船舱里缝补渔网,手里正拿着枚同款银针,针上穿的线染着桂花汁,“她总用桂花汁染线,说这样缝补的地方不容易烂。”

铜盒内侧刻着几行小字,是太爷爷的笔迹:“阿月缝补的网,鱼虾都爱钻;阿月绣的花,风浪都绕道。”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却在指尖拂过时有微微的凸起感,像太爷爷当年特意用力刻深了笔画,生怕被海水磨平。念安用软布蘸着清水擦拭,竟擦出片金光——原来铜盒内壁镀过层薄金,太爷爷怕海水腐蚀,特意做了防锈。

最奇的是盒角的暗格,里面塞着团细麻线,解开时线团慢慢展开,竟连成串小小的桂花结,每个结上都系着粒极小的珍珠,是太爷爷从南洋带回的淡水珠,被太奶奶串成了项链的雏形。“这是给太奶奶的生日礼物吧?”妞妞数着珍珠,一共十八颗,“太奶奶十八岁那年收到的?”

周爷爷摸着盒盖边缘的花纹,突然红了眼眶:“那年冬天阿月生了场病,满仓哥就是用这盒子装着珍珠粉给她调药的。他说‘海里的珍珠养人,比人参管用’。”

念安把铜盒放进恒温展柜,特意在旁边摆上那枚“月”字银针。夜里闭馆时,保安大叔说看到展柜里有微光,像有细碎的桂花影在游动——许是太奶奶的线团还在悄悄生长,想把未完成的项链,续在时光的针脚里。

二、潮音壁上的桂花影

为了保存“桂香号”的船板,纪念馆在东墙砌了面潮音壁,用沉船拆下来的木板拼出半幅航海图,木板缝隙里嵌着太爷爷当年标注的暗礁位置,每个标记旁都钉着朵干制的桂花。

这天暴雨过后,念安发现潮音壁上渗出些黄褐色的水痕,顺着木板纹路漫开,竟晕出幅模糊的桂花图案。她凑近细瞧,水痕里还浮着细小的金沙,是太爷爷当年特意混在船漆里的,说“这样在月光下能看出航线”。

“快看!这里有字!”小石头指着块裂成两半的船板,水痕正顺着裂缝汇成行字:“阿月怕黑,把桂花灯挂在桅杆上,灯芯裹着樟脑,蚊虫都不敢靠近。”字迹渐渐清晰,像是太爷爷的声音顺着木纹淌出来。

妞妞突然指着壁角,那里的水痕凝成只手的形状,正握着支笔似的,在墙上画了个圈。念安用粉笔沿着水痕勾勒,发现是处未标注的浅滩,旁边还画着只螃蟹,螯足夹着朵桂花——这是太奶奶的记号,她总说螃蟹爱往暖水滩爬,跟着它们准能找到避开暗礁的路。

雨停时,夕阳透过玻璃窗照在潮音壁上,水痕里的金沙折射出光,把整面墙变成片流动的金海。念安拍下这一幕发给槟城的念念,对方很快回复张照片:槟城博物馆的“海魂壁”上,同样的水痕正漫出艘小船的影子,船头站着两个模糊的身影,像是太爷爷太奶奶在挥手。

“他们肯定是跟着洋流在打招呼呢。”周爷爷望着潮音壁,突然哼起段小调,是当年太奶奶常唱的《桂花谣》,“满仓撑船哟,桂花落满舱;阿月摇桨哟,香风绕船梁……”

三、咸水井里的桂花泉

社区改造时,施工队在老码头地下挖出口老井,井壁是用“桂香号”的旧船板砌的,木板上的桂花纹还清晰可见。抽干井水那天,念安下去清理淤泥,脚刚踩到井底,就踢到个圆滚滚的东西,摸起来像个陶罐,罐口用布塞着,布上绣着朵褪色的桂花。

“是太奶奶的腌桂花!”布上的针脚和太奶奶围裙上的一模一样。打开陶罐,里面的桂花酱还泛着油亮的光泽,带着股醇厚的咸香——太爷爷在配方里加了海盐,说这样能存得更久。罐底沉着把小铜勺,勺柄刻着“仓”字,勺心积着层薄薄的桂花结晶,像撒了层碎金。

井水抽上来后带着股清甜,完全没有海水的涩味。检测发现,井水里含着种罕见的矿物质,正是桂花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念安试着往井里投了把桂花籽,没过多久竟长出丛绿芽,沿着船板井壁往上爬,三个月就开出了淡粉色的花——这是从未见过的品种,花瓣边缘带着圈银边,像太奶奶绣在布上的花样。

孩子们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双香井”,白天用井水浇海桂花树,树长得格外茂盛;夜里往井里投盏花灯,灯光透过船板的缝隙映出来,墙上的影子就像艘摇摇晃晃的船,船帆上落满桂花。

有天夜里,念安值班时听到井里传来“叮咚”声,像是有人在舀水。她往井里看,月光落在水面,映出个模糊的倒影,正弯腰用铜勺舀水,发间别着朵银边桂花——是太奶奶的影子。倒影抬头朝她笑了笑,舀起的水洒在井壁上,立刻冒出串细小的气泡,每个气泡里都裹着粒桂花籽。

四、时光邮戳上的桂花印

纪念馆收到封没有邮票的信,信封上贴着片干桂花,邮戳是1964年的“望海镇”,字迹被雨水洇得发蓝,却能看清收信人是“未来的望海镇人”。念安拆开信,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纸,太奶奶的字迹娟秀,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桂香号’?今天满仓把船漆成了米白色,说像我新做的米糕,船头刷了圈桂花黄,可好看了。刚才他偷偷告诉我,想在船尾装个小秋千,让我织张桂花绳的网,等下次靠岸,就带着孩子们荡秋千人。

浪有点大,信纸都潮了,不多写啦。要是你们看到这封信,麻烦给院儿里的桂花树浇点水,满仓说那是用第一网鱼换的树苗,今年该开花了吧?”

信的末尾画着艘小船,船帆上写着“代我看看望海镇的月亮”。念安找遍资料,发现1964年的中秋确实刮了台风,太爷爷在航海日志里写:“阿月把信塞进玻璃瓶,说‘让台风当邮差,说不定飞得更远’。”

“我们回信吧!”小石头举着张画满桂花的信纸,“告诉太奶奶,桂花树长得比房子还高了!”孩子们纷纷动笔,妞妞画了张现在的望海镇地图,在老码头位置画了个大大的桂花;小石头写下“太爷爷的秋千还在呢,我们给它换了新的桂花绳”;念安则找了片刚摘下的银边桂花,贴在信纸上,旁边写着“这是您和太爷爷种的桂花变的新品种,香得很”。

他们把信放进当年太奶奶用的玻璃罐,密封后沉进“双香井”。周爷爷说,这口井连着当年的洋流,信会顺着地下水脉漂回1964年的海边,太奶奶收网时准能捞到。

那天夜里,井里的银边桂花突然全开了,花瓣落在水面,拼出个“收”字,像枚时光邮戳,盖在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牵挂上。

五、永不靠岸的桂香号

深秋的望海镇迎来场桂花雪,海桂树和银边桂的花瓣簌簌落下,把纪念馆的屋顶铺成了金色。念安踩着花瓣走到锈锚旁,发现锚链上缠着圈新的桂花绳,绳结是太奶奶独创的“双心结”,她在日记里写过“一个结拴着船,一个结拴着家”。

潮音壁上的水痕又漫出新的字迹,是太爷爷的笔记:“阿月说,等攒够钱就修座桂花桥,让镇上的人不用坐船就能过河。今天量了河宽,正好十八丈,阿月说要在桥头刻十八朵桂花,一年开一朵。”念安对照镇志,现在的望海桥果然长十八丈,桥头的石雕桂花正好十八朵,只是以前没人注意到数字的秘密。

铜盒里的银针被送去做了鉴定,发现针身上的“月”字是用无数个小字组成的,放大后能看清是太爷爷写的日记片段:“三月初三,阿月的手被扎了,血珠滴在针上,像颗小红桂花”“五月初五,阿月用这针扎了朵布桂花,说要绣在我的枕头上,梦里都是香的”。

“双香井”的井水被送去化验,报告显示里面含有微量的桂花精油,是当年太奶奶往井里撒的桂花慢慢浸出来的。念念从槟城寄来台旧唱片机,说是在“桂香号”残骸里找到的,唱片上还贴着张纸条,是太奶奶的字迹:“满仓爱听《浪淘沙》,等他生日就给他放,旁边放上桂花糕。”

念安把唱片机接好电,唱片转动起来,先是沙沙的杂音,接着传出段模糊的歌声,是太奶奶在哼唱《桂花谣》,间或夹杂着太爷爷的笑声:“跑调了,阿月,该我教你了……”

夕阳落在纪念馆的玻璃幕墙上,把“桂香号”的船板影子投在街道上,像艘巨大的船正缓缓驶过。念安站在锈锚旁,看着孩子们围着银边桂花树追逐,花瓣落在他们发间衣上,突然明白太爷爷太奶奶从未离开——他们的船,就泊在时光的河上,而望海镇的每缕桂香,都是永不褪色的船票。

闭馆前,念安往“双香井”里投了盏桂花灯,灯影在水里晃啊晃,像太奶奶当年挂在桅杆上的那盏。远处传来海浪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和《桂花谣》的调子,在暮色里漫开,漫过老码头,漫过新桥,漫过每个藏着香痕的角落,像条永远流动的河。

这河的名字,叫岁月。河上漂着的船,叫桂香号。船上载着的,是永远鲜活的念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