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桂舟载梦,潮痕拓诗
一、沉舟木与嵌花舱
台风过后,码头的浅滩上冲上来块黝黑的木板,上面嵌着些干枯的桂花,凑近了闻,竟还带着淡淡的香。念安让人把木板抬回纪念馆,清理干净后发现,这是块船底板,边缘刻着“桂香号”的船标,嵌花的位置恰好组成“安”字——是太爷爷的小名。
“是‘桂香号’的残骸!”周爷爷摸着木板上的凹槽,“这是太奶奶嵌的桂花,当年船检修时,她总往缝隙里塞干桂花,说‘让船带着香,就算走再远,也忘不了家的味’。”木板的背面有层薄薄的桐油,刮开桐油,露出几行刻字:“民国三十七年秋,补船板时,阿月嵌了第三十七捧桂花,说等这船退役了,就用船板做个匣子,装我们的诗稿。”
念安顺着船板的纹路摸索,在“安”字的最后一笔里抠出个小纸卷,是用防水油纸包着的。展开一看,是太奶奶的字迹,写在片桂树叶上:“满仓总笑我嵌花费时,可他不知道,每朵桂花里都藏着句‘早点归’。船走时带着香,回来时,花香里就会多句‘我回来了’。”
二、木匣藏诗,桂舟载梦
根据船板上的刻字,大家在纪念馆的储藏室里翻找,终于在个积灰的角落发现了个樟木匣,匣身用“桂香号”的旧船板拼制,表面嵌着新鲜的桂花——是后来太爷爷补嵌的,花瓣虽干,却依旧饱满。打开木匣,里面整齐码着两摞诗稿,左边是太爷爷的,纸页边缘带着海水的咸渍;右边是太奶奶的,每页都夹着片桂花,有的已经成了标本,有的还带着浅黄的色泽。
“这是太爷爷的《浪行诗》!”周爷爷拿起最上面的一页,字迹被海水泡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刚劲:“桂影落舱时,涛声漫船舷。阿月倚门望,星子缀她肩。”旁边用红笔添了句:“今夜浪急,见星如你,始知归心比浪先。”是太奶奶的笔迹,带着点娟秀。
太奶奶的诗稿里夹着许多风干的桂花,有银边桂、金桂、丹桂,每种桂花旁都标着日期。念安发现,每当太爷爷的诗里提到“浪大”,太奶奶的回诗里就会多夹几片金桂——周爷爷说,金桂最香,太奶奶是想让香气“压过浪声,让满仓在船上也能闻见”。
木匣的底层有个暗格,里面藏着艘小纸船,船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太爷爷在每个港口的留言:“今日抵新加坡,见桂树,思阿月”“过马六甲,浪卷船板,幸有桂香护舷”“归期近,舱里的桂花干已香得漫出来了”。纸船的帆上,太奶奶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等你拆船板做木匣”。
三、拓印潮痕,续写诗行
“太爷爷说要‘拓潮痕为纸’,咱们也试试吧。”念安带着孩子们来到潮音壁,潮水退去后,壁上留下深浅不一的水痕,像天然的诗行。她把宣纸铺在壁上,用墨块轻轻拓印,水痕竟真的显现在纸上,淡褐色的纹路里,隐约能看见太爷爷刻的船锚和桂花。
“这痕像‘归’字!”小石头指着拓片,果然,一道深痕是竖,两道浅痕是撇捺,旁边的小水洼恰好是“厶”。周爷爷蘸着潮汐砚里的墨,在“归”字旁边补了句:“潮痕拓不尽,桂香填未满。”念安接着写:“船板承旧梦,木匣藏新篇。”
孩子们也学着拓印,有的拓出了“桂”字,有的拓出了船的形状,还有个小姑娘拓出的潮痕像颗心,里面嵌着片真桂花——不知是潮水冲来的,还是太奶奶当年嵌在壁上的。大家把拓片装订成一本新的诗册,取名《潮痕续》,放在樟木匣旁,刚摆好,就见太爷爷诗稿上的墨迹微微晕开,与拓片上的潮痕融在了一起。
四、桂舟启航,载梦归港
纪念馆决定复原“桂香号”的模型,念安带着工匠们用剩下的船板做船体,又在舱内嵌满了新鲜的桂花。模型下水那天,正是太爷爷太奶奶相识的纪念日,码头挤满了人。当模型顺着潮水漂出港口时,大家发现,船尾拖着的浪花里,竟浮着许多细小的光点——是孩子们用荧光粉画的诗行,在阳光下像流动的星子。
“快看木匣!”有人喊了一声,只见樟木匣里的诗稿在无风自动,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字迹顺着匣缝飘出来,落在水面上,与浪花里的荧光诗行缠在一起,组成了一句完整的话:“桂香不绝处,即是家港。”
周爷爷把那块嵌花船板摆在模型旁边,阳光透过船板上的桂花缝隙,在展柜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无数只眨动的眼睛。念安突然明白,太爷爷太奶奶从未离开——他们藏在桂花的香里,藏在潮痕的字里,藏在每个等待与归来的瞬间里。
暮色降临时,模型船顺着潮水漂了回来,舱里的桂花不知何时开得正盛,香气漫过码头,漫过纪念馆,漫过望海镇的每条街巷。念安望着返航的小船,在《潮痕续》的最后一页写下:“所谓永恒,不过是让桂香缠着潮痕,在岁月里,一遍遍地说‘我回来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