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时光,快得像一场被按了快进键的电影。当校园里再次飘起梧桐絮,学士服的衣角在风中翻飞时,毕业的钟声无可避免地敲响了。这钟声对于林知遥和季暖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抉择,如同站在一条湍急河流的岔路口,她们必须选择各自渡岸的舟楫。
**林知遥的岸:安稳的渡船**
南方的春天潮湿闷热,一如林知遥此刻的心境。招聘会人山人海,她捏着薄薄的简历,穿梭在各种“世界五百强”、“知名企业”的展位前,感到一阵阵窒息。她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但真正对口的学校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得可怕,且大多需要回到小县城。那不是她,或者说,不是她母亲周晓芸期望的。
“女孩子家,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最重要!”母亲的电话几乎每天准时响起,语气是不容置疑的规划,“我托你王阿姨问了,市里那家重点中学的国际部在招行政岗,虽然不直接教书,但待遇好,有编制,稳定!比你去找那些不着调的文化公司强多了!”
“不着调”三个字,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林知遥内心残存的一点点关于艺术的幻想。这四年,她像一块被投入“正常”染缸的海绵,逐渐褪去了原本的颜色。陈婧早已锁定了一家外企,每天踩着高跟鞋奔波在实习路上;王莉保送了研究生,继续她的学术道路;连张悦也靠着家里的关系,进了银行。似乎每个人都在朝着“光明未来”飞奔,只有她还在迷茫。
她不是没有挣扎过。她偷偷给一家小型的音乐工作室投过简历,想去尝试策划或艺人助理之类的工作,但石沉大海。现实冰冷地告诉她,她那点并不出众的音乐才华,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几乎不值一提。
最终,在母亲又一次声泪俱下的“为你好”之后,林知遥妥协了。她穿上了并不合身的职业套装,走进了那所重点中学国际部的面试现场。面试官的问题围绕着“办公软件”、“活动组织”、“沟通能力”,与她学了四年的和声、曲式毫无关系。她机械地回答着,感觉自己像个被掏空的傀儡。
当录用通知发到她邮箱时,周晓芸喜极而泣,仿佛女儿的人生就此尘埃落定,驶入了安全的港湾。林知遥看着邮件,心里却一片麻木。这份工作,稳定、清闲、说出去体面,像一艘坚固却缓慢的渡船,会载着她驶向一个可以预见终点的、风平浪静的人生。她告诉自己,这样也好,至少……离季暖回来的城市近一些(季暖考研的目标院校在另一个一线城市,但毕竟比北京近多了)。她用这个理由,勉强说服了自己。
**季暖的岸:远航的孤帆**
北京的春天短暂而珍贵。央音的校园里,毕业的氛围同样浓厚,但更多了一种“江湖再见”的豪情与对艺术理想的坚持。季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图书馆和考研自习室。她的目标明确而坚定——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继续在钢琴表演的道路上深造。
这四年,她像一块璞玉,在央音这个高手如林的环境里被打磨得愈发璀璨。她的技巧日趋完美,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陆辰毕业后去了欧洲深造,临行前,他找到季暖,旧事重提,语气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现在没有异地的问题了,要不要考虑一下我?我们可以一起去欧洲闯荡。”
季暖的回答和四年前一样干脆:“我的路,我自己走。” 她感激陆辰的欣赏,但那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是在音乐殿堂里更进一步的攀登,是艺术上的自我实现。沈思玮已经毕业,进入了一家顶尖的交响乐团,她鼓励季暖:“上海是个好地方,机会多,平台也好。你应该去更广阔的世界看看。”
考研的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残酷的战争。但季暖享受这种挑战。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练习和理论学习,让她感到充实。她的未来蓝图里,有音乐厅的舞台,有国际比赛的赛场,有对更高艺术境界的无止境追求。这是一条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才能航行的道路,像一艘注定要迎风破浪的孤帆,前方可能是瑰丽的风景,也可能是无情的风暴。
**平行的世界**
毕业聚餐上,林知遥的班级选择了一家热闹的KTV。灯光迷离,歌声喧嚣,同学们互相敬酒,说着前程似锦的祝福语,空气中弥漫着青春散场的伤感与对未来的兴奋。林知遥被灌了几杯酒,脸上带着笑,心里却空落落的。她看着周围狂欢的人群,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她拿出手机,给季暖发信息:“我们班在聚餐,好吵。你那边怎么样?”
过了很久,季暖才回复:“在琴房,最后练一遍考研曲目。加油。”
简短的文字,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林知遥看着屏幕上“琴房”两个字,仿佛能闻到那熟悉的松香味,看到季暖独自在灯光下专注的侧影。那一刻,距离感从未如此清晰。她的未来是KTV里的喧嚣和办公桌前的琐碎,而季暖的未来,是聚光灯下的孤寂和琴键上的永恒。
她放下手机,拿起酒杯,加入了室友们的合唱,用更大的声音掩盖内心的空洞。她喝下杯中苦涩的液体,告诉自己,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成长。
而几百公里外,季暖合上琴盖,收拾好乐谱,走出寂静的琴房大楼。夜空中有稀疏的星子。她看到林知遥的信息,能想象出那边的热闹场景。她回复了“加油”,却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她理解不了那种喧嚣的告别,正如林知遥可能也永远无法理解,她为何要选择一条如此艰辛而孤独的道路。
她们在各自的毕业季,做出了基于自身性格、家庭背景和人生追求的选择。一个走向了现实的“安稳”,一个奔赴了理想的“远方”。这两条路,在毕业这个节点上,彻底分岔,南辕北辙。她们都天真地以为,爱情可以超越地理和理想的鸿沟,却不知道,当生活的重心和日常的轨迹再无交集时,那条名为“第一选择”的纽带,正在被悄无声息地、一点点地磨损、拉长,直至承受不住那巨大的张力。
同居的生活尚未开始,但矛盾的基石,已在毕业的岔路口,被深深埋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