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纽约,秋叶已尽,街道两旁的银杏树披上了初冬的素白。
清晨,杨琳站在窗前,望着哈德逊河畔那片熟悉的景色。河面微微泛起涟漪,晨光像细碎的金粉,洒在水面上,映出一片朦胧的光影。
这是他们在纽约的最后一个月。
窗台上的日历上,十二月十五日被红笔圈了起来——搬家去波士顿的日子。
——
上午十点,文化交流中心。
“杨琳,这次‘味觉市集’的宣传海报已经印出来了。”梅丽莎抱着一叠海报走过来,递给她一张。
杨琳接过,目光落在上面的标题:
“味觉市集:一口,尝尽家的记忆”
下方的配图是一只白瓷碗,碗中盛着热气腾腾的汤圆,碗沿描着淡金色的花纹。
“设计得真好。”她微笑着说。
梅丽莎点点头,忽然又叹了口气:“每次想到你要走,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我也舍不得这里。”杨琳低声道,“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参与策划一场活动,也是第一次有了‘这座城市接纳了我’的感觉。”
“纽约永远欢迎你。”梅丽莎笑了笑,“而且,文化交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更小,对吧?”
“是啊。”杨琳笑了,心头却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纽约,终究成为了她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下午三点,杨琳抱着一箱文件,走进档案室。
这里有她两年来的点滴心血:从最初的小型文化讲座,到这次反响热烈的“味觉中的家”活动。
她伸手抽出一本厚厚的活动记录册,翻到最后一页。
那里贴着一张照片——她站在舞台上,背景屏幕上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鸭血粉丝汤。
照片旁边,写着一句话:
“家的味道,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
杨琳轻轻触摸那行字,眼眶微微泛热。
——
晚上七点,回到公寓时,沈奕正从厨房里端出两碗热汤。
“玉米排骨汤,来暖胃的。”他笑着说道。
杨琳接过汤碗,鼻尖嗅到熟悉的香味,心头一暖:“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想喝汤的?”
“直觉。”沈奕挑了挑眉,坐到她身旁,“今天过得怎么样?”
“有些不舍。”杨琳喝了口汤,低声道,“今天收拾档案时,看到我们第一次举办活动的照片,突然意识到——我真的要离开纽约了。”
沈奕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握住了她的手。
过了片刻,他轻声说道:“我们不是在离开,我们只是把这段记忆带到下一座城市。”
杨琳抬头看他,眼底闪烁着微光:“是啊,我们不是在离开。”
——
周末的夜晚,杨琳和沈奕驱车来到布鲁克林大桥下的河边。
河面上映着曼哈顿的万家灯火,夜空中偶有几颗微弱的星星闪烁。
他们坐在长椅上,肩并肩望着这座曾陪伴他们数百个日夜的城市。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走到这里吗?”沈奕问。
“当然记得。”杨琳笑了笑,“那是我们刚来纽约的第三个周末。那天晚上我们在桥上走了很久,后来还在街边摊买了两个肉桂软卷。”
“你当时还抱怨说卷子太甜。”沈奕笑出声。
“但后来我还是吃完了啊。”杨琳抿唇笑了笑,“因为那是你特意为我买的。”
沈奕侧头看着她,眼神温柔如水。
夜风轻拂而过,带走了秋末最后的温暖,也带来了冬天的清冽。
——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杨琳再次来到哈德逊河边。
她站在河畔,望着眼前的城市灯光。
耳边响起了沈奕那天晚上的话:
“我们不是在离开,我们只是把这段记忆带到下一座城市。”
她轻轻闭上眼睛,任冷风拂过脸颊。
然后,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纽约,晚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