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冬日,日光短暂,夜晚漫长。
清晨,查尔斯河畔依旧被薄雾笼罩,河面上冻结的冰层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河畔步道上,晨跑者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在空气中轻轻回荡。
杨琳站在窗前,望着河面上飞过的海鸥,手中握着一杯温热的黑咖啡。
从搬到波士顿开始,生活节奏似乎慢了下来。
不像南京时的校园青春,不像纽约时的忙碌探索,这座城市的生活,有一种沉稳的韵律。
像河水,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涌动。
——
上午十点,杨琳走进校园内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里已聚集了几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生。
“今天是活动的第一次策划会。”教授玛丽安微笑着说,“希望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白板上写着主题:“味觉与记忆”。
“我想,我们可以在活动入口设计一面‘味觉记忆墙’。”杨琳举起手,轻声说,“让每位来宾写下他们印象最深的食物和背后的故事。”
“这想法很棒!”玛丽安点头赞许。
旁边的艾米丽笑着问:“杨琳,那你会写什么呢?”
杨琳想了想,唇角微微上扬:“鸭血粉丝汤。那是南京的味道,也是我第一次真正觉得自己在异乡被温暖包围的时刻。”
她想起那年秋天,沈奕从上海回来,陪她去校园外的那家小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连同对未来的模糊畅想,至今仍在记忆深处清晰可辨。
——
会议结束后,杨琳走出大楼,看到沈奕正站在门口等她。
“怎么来啦?”她快步走过去。
“你不是说,今天策划会结束后想去看看那家面包店吗?”沈奕笑了笑,抬了抬手中的围巾,“而且,我怕你冷,给你带了围巾。”
杨琳愣了愣,接过那条深灰色的围巾,心头微微一暖。
“谢谢你。”她低声说,随即仰头看他,“走吧,去买面包。”
——
他们走进街角那家面包店时,空气中弥漫着黄油和肉桂的香气。
柜台里,金黄的可颂面包、撒着糖粉的甜甜圈、夹着草莓的丹麦酥,整齐排列在玻璃橱窗后。
“请问有什么推荐的吗?”杨琳问。
店员是一位银发老太太,她微笑着回答:“今天的肉桂苹果塔刚出炉,还热乎着呢。”
“那来两份吧。”沈奕说。
他们在窗边的木桌旁坐下。
窗外,街道上的圣诞装饰已经挂了起来,红绿相间的彩灯闪烁着节日的温暖。
杨琳咬了一口苹果塔,苹果馅软糯微酸,肉桂香气萦绕唇齿。
“小时候,我妈经常烤苹果派。”沈奕轻声说,“那时候我总爱趁她不注意,偷吃刚出炉的苹果馅,结果被烫得直跳脚。”
杨琳忍不住笑了:“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小时候爱偷吃我妈炸的丸子,还假装没吃过。结果嘴边的油渍直接暴露了我。”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
食物,果然是记忆最温柔的线索。
——
傍晚,回到公寓时,天空已变得深蓝。
沈奕打开灯,走进厨房,熟练地从冰箱里取出食材。
“今晚吃什么?”杨琳靠在厨房门口问。
“清蒸鳕鱼,蔬菜浓汤,还有米饭。”沈奕一边切菜一边回答。
杨琳笑了笑,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刀:“你切菜,我来煮汤。”
锅中水慢慢升温,菜叶在沸水中翻腾,蒸锅里冒出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
“你发现了吗?”沈奕忽然开口。
“发现什么?”
“无论在哪座城市,我们的厨房总是最温暖的地方。”
杨琳停下手中的动作,回头看他,唇角微微扬起:“因为厨房里有家的味道。”
——
夜晚,雪再次落下。
窗外,查尔斯河畔的灯光被雪花晕染得模糊而柔和。
杨琳倚在窗边,轻声说:“沈奕,你觉得我们未来还会去其他城市吗?”
沈奕走过去,伸手搂住她的肩膀:“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但我知道,不管去哪里,我们都会找到家的温度。”
窗外,雪花轻落,夜色深深。
而家的温度,就在彼此的陪伴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