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波士顿,春意在不经意间悄然萌动。
查尔斯河畔,冰雪已经消融,河水映着晨光,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树枝间的嫩芽在阳光下微微颤动,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
杨琳和沈奕走在河边,脚下是刚刚解冻的湿润泥土,空气中混着泥土与河水的气息。
“春天真的来了。”杨琳深吸一口气,微微眯起眼睛,“我以为这座城市的冬天会一直持续下去。”
“波士顿的春天,总是比南京晚一点到。”沈奕笑着说,“但来了之后,便会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温柔。”
杨琳扭头看着他:“你怎么知道的?”
“之前查过。”沈奕耸耸肩,“毕竟是我们暂时生活的城市嘛。”
“那你知道这座城市春天最有名的景点是哪里吗?”杨琳挑眉问。
“波士顿公共花园。”沈奕微微一笑,“那里有著名的天鹅船,还有盛开的郁金香。”
杨琳笑了:“那我们改天去看看吧。”
——
回到公寓后,杨琳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继续修改演讲稿。
屏幕上的文字已经修改了多次,每一个词语都被她仔细推敲过。
她深知,站在台上,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时,文字的力量有时胜过任何形式的表达。
“味觉与记忆,不仅是生理上的感官体验,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交织。”
光标闪烁,她却有些走神。
思绪飘回了小时候,冬天的夜晚,家里厨房里热气氤氲,母亲端着一碗刚煮好的汤圆递给她:“来,尝尝。汤圆要趁热吃,甜甜的,才像过年。”
那碗汤圆的甜,至今仍留在记忆深处。
她轻轻叹了口气,将这段记忆写进演讲稿:
“食物的味道,承载着家与归属感。汤圆的甜,是我童年春节的温暖;鸭血粉丝汤的鲜,是我在南京大学校园里找到归属的起点。
而在纽约的社区活动中,食物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波士顿的街头,当我闻到熟悉的香气时,心中那根关于‘家’的弦被轻轻拨动。
味觉,是跨越语言和地域的共通记忆。”
打完最后一个句号时,天色已经变暗。
杨琳伸了个懒腰,望着窗外的夜色,心头一阵踏实。
——
几天后,梅丽莎打来电话。
“杨琳,我刚看到研讨会的讲师名单。”梅丽莎语气兴奋,“你是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
杨琳愣了愣,随即笑了起来:“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主办方很欣赏你的研究方向。”
挂断电话后,她忍不住笑出声。
沈奕闻声从厨房探出头:“什么事让你这么开心?”
“我在研讨会上,是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
沈奕走过来,低头看着她:“厉害啊,杨博士。”
“还不是呢,别乱叫。”杨琳忍不住笑着推了他一下。
沈奕笑了笑,拉着她的手走到窗前:“你看,查尔斯河上的冰已经完全融化了。春天真的来了。”
窗外,河水轻轻流淌,夜风吹拂,灯光在水面上闪烁着金色微光。
杨琳靠在沈奕肩上,心中泛起微微的暖意。
无论未来在哪座城市生活,这份并肩而行的温暖,都将是他们共同的归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