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波士顿,春意渐浓。
查尔斯河畔,柳枝初绿,风中已少了寒意,多了几分柔和。河岸边,跑步者和散步的人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新生的清香。
杨琳和沈奕沿着河边缓步而行。
“演讲稿修改得怎么样了?”沈奕侧头看着她,目光温和。
“差不多了。”杨琳抬头笑了笑,阳光落在她的眼中,泛起温暖的光亮,“导师还说让我下周去彩排。”
“紧张吗?”
“有一点。”杨琳轻轻呼出一口气,“毕竟是第一次在这么正式的研讨会上做主讲人。”
沈奕握了握她的手:“你能做到的。”
杨琳看着他,嘴角上扬,心中的紧张似乎被这句简单的肯定轻轻拂去。
——
研讨会彩排当天,杨琳走进会场。
会场位于波士顿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墙上悬挂着本次研讨会的海报:
“味觉与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情感纽带”
杨琳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将笔记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空荡的座椅。
这就是几天后,她要面对的地方。
她开始朗读演讲稿,声音略有些紧绷。
“味觉是记忆的桥梁,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将人带回那些充满情感的时刻……”
讲到中途时,她突然忘记了接下来的内容,愣在原地。
台下的导师玛丽安微微一笑,说道:“杨琳,放轻松。你并不是在朗读,而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杨琳怔了怔,心头微微一暖。
她吸了口气,重新开口:“我第一次体会到味觉与文化的连接,是在南京街头的鸭血粉丝汤中。那碗热气腾腾的汤,让我第一次在大学的陌生环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一次,她的声音不再拘谨,而是带着真诚和温度。
彩排结束后,玛丽安走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非常好。记住,不必追求完美,真诚就足够了。”
——
傍晚,杨琳走出报告厅时,看到沈奕靠在门口等她。
“彩排怎么样?”沈奕接过她的包,笑着问。
“刚开始有点紧张,后面好多了。”杨琳笑了笑,目光中闪烁着微光,“我终于明白了——演讲不是背稿,而是分享故事。”
“我就说你能做到。”沈奕揉了揉她的头发。
杨琳假装皱眉:“别揉了,头发都乱了。”
“乱一点也可爱。”沈奕笑着说。
——
晚上,回到公寓后,杨琳靠在阳台栏杆上,看着夜色中的查尔斯河。
“沈奕。”她轻声开口。
“嗯?”沈奕走过去,站在她身边。
“我们真的考虑留在波士顿吗?”
沈奕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如果你喜欢,我们可以留在这里。如果你想回国,我们也可以回去。”
杨琳低头,手指轻轻摩挲着栏杆上的冰冷金属。
“我喜欢波士顿。”她说,“但我更希望我们能一起做决定。”
沈奕轻轻牵住她的手:“那我们一起考虑,先不急着定下答案。”
杨琳笑了:“好。”
夜风吹来,带着河水的微凉,星光洒在两人肩上。
未来尚未明确,但他们都明白,无论在哪里,彼此的陪伴就是家的方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